风物深度

一不小心,电影胶片复兴运动已经八年了:数码为何就是不能KO胶片

没有了film和cinema意涵,只余下movie的电影,仅仅指向“电影已死”这种供人炒作的命题吗?

大约1990年代,英国电影摄影师Tony Pierce-Roberts正在操作菲林摄影机。

大约1990年代,英国电影摄影师Tony Pierce-Roberts正在操作菲林摄影机。摄:Richard Blanshard/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朗天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1-09-09

#电影

曾几何时,“电影已死”的说法高唱入云。确切点说,其实是作为菲林(胶卷)的电影要告别历史,电影走进全面数码化(数字化)的年代,电影人不再用菲林拍摄电影,戏院将菲林放映机移走,连菲林巨擘柯达也由宣布停产到破产,富士菲林更须转战医疗扫描及疫苗生产。不只一个人用语重深长的语调预言:未来菲林电影只会在美术馆陈列、放映,后人看著那些活动影像,就像凭吊木乃伊那样。

数码压倒菲林:不可逆原因?

“时代进步,没有什么可惜的!”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听过这些声音。

千禧过渡之际,无数菲林拷贝因为保存不当,导致不少经典影像损坏、流失;数码技术乘势而起,应运而兴,令大家好像溺水者找到救生圈。数码影像有利于保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革命性还远不止此:它也较菲林便宜,大大降低制作成本;连带影响摄制器材更轻便;免除冲印时间令电影人可以即时在拍摄现象检视、调整及修正效果;最重要的,则是打开合成影像的魔幻之门,大大扩充了画面经营的可能性,减低拍摄的危险程度;以前用模型、昂贵实景、爆破、特殊化装和道具、光学特效才能拍出来的东西,之后全部以一片绿幕,交给数码后期制作便可以!从此,片尾字幕最长的一串名字再不是角色名单,而是负责数码加工的具名工作人员。

以上,都是我们耳熟能详、数码全面压倒菲林的“不可逆”原因。大抵到了廿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电影走上数码的不归路,几乎已成全人类共识。仍抱持菲林才是真电影这个信念的,后面虽然有著坚实的美学理由,但形势比人强,不得不沦为极少数,甚至有时被讥为抱残守缺,食古不化。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