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深度台湾疫情

专访“疫苗犹豫”专家官晨怡:我们必须先理解人们不愿打疫苗的原因

面对疫苗犹豫(vaccine hesitancy),信任感的建立和“科学”一样重要。

台大健康行为与社区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官晨怡。

台大健康行为与社区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官晨怡。摄:唐佐欣/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 何欣洁 实习记者 黄傲天、林采萱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1-08-26

#台湾疫苗#疫苗犹豫#高端疫苗#每周推荐#台湾

台湾国产疫苗“高端”于本周开始施打,总统蔡英文在第一天便接受注射,以增加民众对国产疫苗的信心。自台湾开打疫苗以来,民众不仅对国产疫苗有许多疑问与不信任,实际上,许多人对“接种疫苗”本身即存在犹豫与考虑,对不同厂牌疫苗的好恶亦十分强烈。在台湾指挥中心原本的规划中,自费接种疫苗者不得挑选厂牌,但在民众强烈的反应下,最终改为民众可以先对疫苗进行“意愿登记”,勾选自己想打的疫苗厂牌,再进行正式的排序施打。

对于民众的“犹豫”或“挑选厂牌”的行为,政府不断呼吁、劝说民众“轮到你就去打”,甚至在民众抗拒AZ疫苗时,说出“英国女皇也打AZ”(实际上英女皇并未公布接种疫苗厂牌)等宣传词令,就是希望降低民众的疑虑,提高疫苗的接种剂数。各大网路论坛也开始出现子女苦恼发问,“家里的老人家怎么劝就是不去打疫苗,怎么办?”

事实上,这名为疫苗犹豫(vaccine hesitancy)的现象,并非台湾独有、也非Covid-19疫情中才出现。根据WHO的定义,疫苗犹豫是指“尽管有疫苗可用,但民众迟迟不愿或拒绝接种疫苗,导致疫苗可预防的疾病爆发流行”的现象。疫情持续肆虐、变种病毒来势汹汹的此刻,将疫苗犹豫当做一个正式议题来面对它,发展出有效的风险沟通机制来缓解它,显然是台湾未来防疫工作的当务之急。

台大健康行为与社区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官晨怡,长期研究台湾疫苗犹豫议题。在她看来,台湾的疫苗犹豫具有哪些本土特色?疫苗犹豫该如何解决?台湾政府当前的风险沟通的方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端=端传媒;官=官晨怡

不管是政府也好、热心民众或意见领袖也好,在做这些沟通的时候,可以少一些政治上的暗示、推论,多一些科学上的论证,就长远来讲,社会会发展得比较健康。

端:什么是疫苗犹豫?它是这次疫情新兴的现象吗?

官:过去,我们都觉得台湾应该比较没有“疫苗犹豫”,因为我们过去的各种疫苗接种率都很高。研究之后,其实有些令人惊讶的发现:其实台湾的疫苗犹豫,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还要严重点,跟WHO的一些数字相比,可以说台湾人有疫苗犹豫的比例是偏高的。

在疫苗犹豫的群体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为了了解他们,我深度访谈、参加他们的聚会、到家庭里面跟他们聊天,了解疫苗犹豫的成因。我观察到,有一些类型的家庭,比较容易产生疫苗犹豫。例如说他们会去选择体制外的生育或教育方案:例如居家生产、上自学班等等,或者会愿意选择一些另类疗法。

这些社群,平常就跟体制保持着一定距离。但我们也不应该把这些现象归结在个人身上,好像说“你们这些人就是比较叛逆、对体制不信任才会不相信疫苗”,这也不见得公平。因为我深入访谈之后,就会发现,虽然这些人好像有一些“体制外”的倾向,或者身体观跟一般主流不同,但归结到最后,还是因为疫苗的资讯不足,才会让他们心生犹豫。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