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东京奥运会

“黄种人”与“中国速度”:百米飞人苏炳添身上的种族象征与现代性迷恋

用人体代表国家身体、用奖牌反驳东亚病夫指控的符号学。

2021年8月1日,中国队苏炳添晋级男子100米决赛。

2021年8月1日,中国队苏炳添晋级男子100米决赛。摄:Richard Heathcote/Getty Images

李大猫

刊登于 2021-08-04

#2020东京奥运会#评论

8月1日晚,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男子100米短跑比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半决赛阶段以9.83的成绩刷新亚洲记录,成为第一位进入奥运男子100米决赛的中国选手。尽管在决赛中他被相邻跑道选手干扰,但仍然跑出了9.98秒的不俗成绩。赛后的中文媒体上,“飞”这个动词几乎被苏炳添锁定了所有权,身披五星红旗的他喜悦的面孔也占据了大陆社交媒体的大量版面。

无疑,苏炳添的成绩值得祝贺。这位32岁老将可能是最后一次参加奥运会,能跑出打破亚洲纪录的成绩,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和训练成果的肯定,也鼓舞了其他被认为已经告别巅峰期的高龄运动员,还有所有被客观存在或主观臆测的年龄因素阻碍的普通人。 同时,金牌之外的精彩被关注,也说明观众的体育知识素养,以及最重要的对运动员的尊重意识的提升。夸赞苏炳添时,不少人回过头,向上一位“亚洲飞人”刘翔道歉,后者作为男子110米栏金牌选手,2008年奥运会因伤退赛,遭遇了严重的网络暴力。

不过,苏炳添能成为舆论的绝对中心,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他这一跑的象征意义——在直线跑道上追求人类速度极限的奥运大项中,他跑出了亚洲最好成绩。无论是苏炳添自己、媒体、还是网友,都将他的成绩视为中国人、黄种人、乃至亚洲人的胜利。

在非裔运动员主导的径赛项目中,东亚运动员的圈子一直很在意“黄种人”的标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也发表过“谁说黄种人不可以拿到奥运会前八⋯⋯我,是奥运会冠军!”的宣言。这次,“黄种人”的标签再次强力出圈,并延续到了汪顺(游泳)、王春雨(田径)等其他打破亚洲纪录的运动员身上,在以民族国家为比赛单位的奥运会中,骤然插入了一种“亚洲视角”。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