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走出仇恨、哀痛与愧疚:高压时代,香港人如何情绪自救?

在面对种种社会和个人问题的辗压之时,人们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活下去的方式?好像没有事情可以做,但也总有事情可以做。

阿苗在长洲的沙滩上。

阿苗在长洲的沙滩上。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吴世宁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1-07-14

#无力感#心理#创伤#香港大离散#心理健康#社会创伤#反修例运动#香港

去年六四,Ray参加一个正念共修工作坊的分享时,突然崩溃大哭。他想起1989年,父母带著年幼的自己去维园,买了一个民主女神像,现在父母已经不太关心民主进程;现在,他因为反修例运动被起诉,案件即将开庭,内心充满忧虑。

“好像山洪爆发一样,”Ray说。今年六四,烛光晚会再被警方禁止,他特意避开维园现场,在家点燃蜡烛,平静悼念。“我现在更懂得放下执著。”过去两年,他经历巨大的情绪创伤,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走过一段艰辛的自救过程。

过去两年香港大地震,反修例运动发展成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社运,触发巨大管治危机,北京和港府随后以通过港区国安法和全面整顿来处理民意。社会急剧转变,不少市民情绪翻搅,却似乎没有一个倾倒的出口。

香港心理卫生会于2020年进行全港抑郁指数调查,收集1366份问卷,发现23%的受访者抑郁情况达到需要关注级别,而首三个最让港人受困扰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及社会动荡、疫情以及与家人关系。另外,权威医学期刊《刺针》于2020年发表由香港大学进行的香港人精神健康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9月至11月期间,22%港人疑似患有抑郁症或创伤后遗症。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