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绿色革命”还是“红色革命”?袁隆平与他身后的中国科学意识形态史

袁隆平闻名于世的技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的,并来自于一个带有毛主义科学关键特征的研究项目。

200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的杂交水稻种植场。

200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的杂交水稻种植场。摄:Guang Niu/Getty Images

舒喜乐(Sigrid Schmalzer)

刊登于 2021-07-10

#袁隆平#中国政治#评论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美国历史学者、列文森奖获得者舒喜乐(Sigrid Schmalzer)教授。她在2016年出版的专著“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是对中国农业科技意识形态的研究,其中有一章就是关于袁隆平。在这篇文章中,她从政治史与科技发展史的角度,解释了袁隆平的故事是如何与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相互矛盾的政治进程缠绕在一起的。

著名的中国水稻遗传学家袁隆平五月底去世,为美国媒体提供了一个对中国和科学进行正面评价的机会:这位谦逊而杰出的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杂交水稻,将无数农民从饥饿中解救出来的故事,让美国读者得以在中美冲突不断升级的新闻中歇一口气。然而,中国社交媒体上涌现的悲痛和感激之情可能让美国人难以理解:袁隆平无疑比美国任何在世的科学家享有更多的名声,这不仅是他个人成就的标志,也是科学家和科学本身的地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标志。

然而,袁隆平的去世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尽管没有广泛传播,但也并未完全被国家打击负面评价的努力所掩盖。这些喧嚣让人想起2015年,药物化学家屠呦呦因疟疾研究获得中国首个诺贝尔科学奖项时,公众的反应。这两起事件中,引起舆论矛盾的原因均在于当今中国复杂的科学政治,而这很大程度上又因为毛泽东时代对中国科学的意义仍未被清晰梳理——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研究都是在那时取得的成果。

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 Scientific Farming in Socialist China

作者:Sigrid Schmalzer
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出版时间:2016年

在袁隆平的讣文中,《纽约时报》紧紧围绕袁自己回忆录中的叙述:他的父母是重视教育的老师;尽管有政治压力要求他接受李森科主义(注:20世纪上半叶苏联反对遗传科学一场政治运动),但他还是研究了遗传学;在目睹民众死于饥荒后,他受到启发,开始从事水稻育种;“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陷入致命的政治内斗时,他仍然坚持研究”;他的成就应与美国科学家诺曼·布劳格的成就一起被视为所谓“绿色革命”的两个组成部分。在美国,“绿色革命”是一个相对为人熟知的术语,指的是在20世纪中期开发的一系列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在中国,这是一个很少使用的术语,更容易让人想到环保主义的“绿色”。实际上,考虑到这个词的具体历史,它是对产生于中国毛泽东时代研究的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称谓。

1967年,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主任威廉·高德提出了绿色革命的概念,作为“红色革命”的替代。通过分享提高产量和改善生活的农业技术,美国希望劝阻第三世界国家追求政治革命,特别是共产主义革命。这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治理主义的方法,毛泽东和他的追随者曾明确拒绝:相反,他们坚持认为技术改造不能脱离社会和政治变革。袁隆平闻名于世的技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最红”的时期——并来自于一个带有毛主义科学关键特征的研究项目。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