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为美国历史学者、列文森奖获得者舒喜乐(Sigrid Schmalzer)教授。她在2016年出版的专著“Red Revolution, Green Revolution”是对中国农业科技意识形态的研究,其中有一章就是关于袁隆平。在这篇文章中,她从政治史与科技发展史的角度,解释了袁隆平的故事是如何与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相互矛盾的政治进程缠绕在一起的。
著名的中国水稻遗传学家袁隆平五月底去世,为美国媒体提供了一个对中国和科学进行正面评价的机会:这位谦逊而杰出的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杂交水稻,将无数农民从饥饿中解救出来的故事,让美国读者得以在中美冲突不断升级的新闻中歇一口气。然而,中国社交媒体上涌现的悲痛和感激之情可能让美国人难以理解:袁隆平无疑比美国任何在世的科学家享有更多的名声,这不仅是他个人成就的标志,也是科学家和科学本身的地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标志。
然而,袁隆平的去世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尽管没有广泛传播,但也并未完全被国家打击负面评价的努力所掩盖。这些喧嚣让人想起2015年,药物化学家屠呦呦因疟疾研究获得中国首个诺贝尔科学奖项时,公众的反应。这两起事件中,引起舆论矛盾的原因均在于当今中国复杂的科学政治,而这很大程度上又因为毛泽东时代对中国科学的意义仍未被清晰梳理——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研究都是在那时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