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加入我们,成为守护新闻自由的小小支点

透过与独立记者的合作,我们得以将新闻的探照灯照得更远、更亮,让读者在灯光下看见人、看见现实,并共同抵抗遗忘、冷漠与恐惧。

端传媒

刊登于 2021-06-28

#端传媒#新闻自由

端还好么?

近两年,每遇时局波动,我们总会收到读者的问候。

自2017年转型付费订阅制新闻平台,我们累计收获逾6万名会员支持,得到90多个专业新闻奖项的认可。

但另一方面,随着疫情将整个世界拖入慢车道,我们的营收亦遭遇挑战,不得不缩减开支。记不得有多少次,我们在选题会上热烈讨论、为一条新闻线索兴奋不已,最后却因缺乏预算和人手忍痛放弃。

更令人痛心的是,我们所处的新闻环境正以令人惊骇的速度坍缩,新闻平台被迫关闭,从业者被规训、被裁撤、被噤声。

这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更想要运转下去,更需要你的支持。为端的读者,为同行未尽的新闻使命,为散落在世界各地、以一己之力挖掘真相的独立记者。

作为一个不足20人的采编团队,尽管一些内部选题因资金紧缺被搁置,我们从未停止支持独立记者。可以说,端自创立以来,就和全球各地的独立记者一起搭建了共生网络。每一个独立记者都是守护新闻自由的小小支点,撑起、拓展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他们将普通人的故事带到你我面前。

身处香港的独立记者刘修彣,探访移民台北的香港家庭,描绘一家四口移民前后的生活,倾听他们如鲠在喉的内疚和矛盾。身在台湾的独立记者金其琪,深入台北社区“万华”,记录疫时居民守望相助的故事。

一开始,我是端的读者,喜欢阅读一个故事背后呈现出的各个复杂切面。这几年,变成与端合作的记者,深刻地感受到端是如何认真的对待每一个故事,并努力保存深度报导的空间。对于年轻的专题记者而言,端是个十分珍贵的平台。

独立记者 刘修彣

合作多年,我明白这家媒体在新闻自由动荡的年代,仍有承担、有勇气去做对的事,而且会给作者提供最好的支持,给读者最好的内容。

独立记者 金其琪

他们将权力放置于万千读者的目光下检视。

来自中国大陆的独立记者王浠,在武汉封城期间,只身奔赴各大医院急诊室、重症病房和殡仪馆采访。在新闻审查的围城里,揭开官方对疫情的瞒报及抗疫不力。尽管遭受来自官方的持续压力,她依旧选择留在武汉,长期关注疫后普通人的生活,记录他们难以愈合的伤痛。那些文字戳破了舆论管控下的粉饰太平,更在抵抗不断被政权重塑甚至篡改的记忆。

作为记者,我将继续疫情相关议题的追踪报导,以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构建起属于亲历者的历史记忆。

独立记者 王浠

他们让世界更有能见度。

来自捷克、常驻柏林的独立记者 Filip Brokeš,从一个广告单得到线索:一款来自德国的无人机,要面对“非常复杂”的使用环境,譬如“在新疆冬天零下20度低温严寒下进行反恐侦察”。

Filip与我们的记者合作调查逾半年,足迹遍布布鲁塞尔、柏林、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采访负责相关政策的欧盟议员、人权机构、德国政府,以及这家无人机公司的负责人,不断追问:一间德国公司为何可以毫无阻碍地将无人机卖给新疆武警?谁来确保这其中不会涉及侵犯人权的行为?

我与端传媒的合作很棒。这个调查有着跨境性质,因而只有跨国合作才能为读者提供最好、最相关的信息。最后的报导也因此而丰富扎实。

独立记者 Filip Brokeš

透过与独立记者的合作,我们得以将新闻的探照灯照得更远、更亮,照进缅甸军变现场、疫情延烧的印度街头、苹果关闭前的编辑部,让读者在灯光下看见人、看见现实,并共同抵抗遗忘、冷漠与恐惧。

我们相信,一个新闻平台的能量是有限的,但由全球独立记者共同搭建的网络则有无限潜能。

而每一篇报导的出色完成,都离不开资金和人力的支持。比如,我们需要为疫情前线的独立记者提供基本的防护、保险,负担差旅食宿,亦要承担调查、采访进展不顺带来的高昂的时间成本。

这一切,在营收和大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变得愈加困难。而一同被挤压的,是你我变形的生活,是独立思考的空间,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自由。

作为一间以会员订阅支撑的新闻媒体,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更需要你的支持和守护,日拱一卒,抵抗新闻自由的坍缩,并一如既往地,支持散落在黑夜里的点点星光——那些不懈记录、追问的独立记者。

这个共生网络里,有他们,也有你。

你的订阅支持对我们非常重要。会员的人数越多、力量越大,越能保护我们免受政治和资本压力,也令我们有更大的能量支持全球独立记者。我们鼓励你加入会员,并透过端plus会员计划给予我们更多支持。每一份支持都会成为守护新闻自由的小小支点。(和端一起迈入六周年!8月30日前加入端Plus会员,免费获得《端六周年专题电子书》。)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