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广场编读手记

【读者来函】听见孩子说不要,把儿童当成一个人来尊重

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Spank Out Day),而那位在台中柔道场上昏迷的7岁男孩,至今尚未甦醒。

金门,坦克车旁有小孩正在休息。

金门,坦克车旁有小孩正在休息。摄:Tyrone Siu/Reuters/达志影像

谌淑婷

刊登于 2021-04-30

#每周推荐#儿童新闻#谌淑婷

【编者按】台湾台中市有一名7岁男童在学习柔道时,遭教练及学长重连续摔地多次,导致现场呕吐、昏迷性命垂危,影片流出后,引起台湾社会广大关注。男童至今尚未甦醒,台湾检察官正在厘清现场相关人等刑责。今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作者对此提出个人观察与见解。

台湾卫福部2020年儿少保护受虐(简称儿虐)人数,共计有12610人,在这个一天到晚吵少子化议题的国家,每天有34宗儿虐案发生。而且这是非常简约的计算方式,因为儿少受虐往往不会只发生一次,多数个案都会遭受长时间的虐待。

虐待儿童者也不只限于父母(或监护人),受委托照顾及管教儿童的人,例如保母、亲戚、教师、教练,都可能是施虐者。4月21日,一名7岁男孩在90分钟的柔道课程中,因被教练重摔27次而脑死(编按:现仍尚未清醒)。该教练涉及过失重伤害罪。

连结到近年台湾颇重视的有关身体自主权的讨论,有人提出要好好教育孩子表达“不要”,还有出版社顺势以教孩子保护自己为议题打书。以上我都赞同,因为清楚知道自己要、不要、想、不想,真的很重要。问题是,以此案为例,当一个孩子一直说不要,而且是哭着说不要时,为何还是没有用?若大人对孩子的充分表达置若罔闻,孩子真的有能力保护自己吗?

权威教养与虐待,一线之隔

七岁的孩子一直说不要,却没有人让他离开柔道场。

说了也没用,是童年最悲哀的事,就算孩子鼓起勇气说了、父母也支持且愿意向老师反应,也还会有一大堆成人告诉你,连这都撑不下去,以后当兵怎么办?把不合理的要求当成磨练,这样的大人更多只是在一厢情愿。

值得注意的是,柔道事件事发时是有其他成人在场的,比如孩子的舅舅就在举着手机拍摄。但在场没有人愿意质疑、反抗教练不合理的行为,直到悲剧发生。众人都被“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绑住,就算今天死了一个孩子,还有一堆家长忙着在群组留言谢谢教练。但是,不合理的要求不是磨练,而是虐待,是欺负,是没有与时具进的大人想不出更好的策略或教育方法时的借口。

孩子要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意愿很重要没错,但更重要的是,成人要学会听到小孩说不要,而且知道,小孩说不要就是不要。当他听到小孩说不要时,不会觉得“又来了、不要装了”,从来不肯尊重小孩对自己的判断,觉得小孩在说谎、在找借口、在偷懒。成人需要改变威胁与强迫的习惯,让自己懂得观察状况、提问、了解小孩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然后依照孩子的特性与想法,协调出一个让小孩“要”的做法。(我指的不包括恶意的虐待伤害)

辅大社会系副教授石易平在事件发生后,马上写下了几句话作为提醒:

“当孩子说不要,请尊重他。 当孩子没有说不要,请观察他的感受。 请尊重他无论有没有说出来的意愿。 这是大人的义务。守护孩子的义务。”

易平所说的,也是性别教育讲师周雅淳屡次呼吁的,“要求儿童自我保护说”是没用的,不要说学龄前的孩子,就算是国小、国中生,他们哪有可能保护自己,儿少处于社会弱势的位置,他在家庭里受虐还是必须回家才有饭吃,他不能拒绝上学即便老师违法体罚,他在体育场上也跑不掉。在虐待者眼中,他们都可能只是一个依附品,而没有被当成一个必须被尊重的权力意识主体。

柔道班上的学生正在练习。
柔道班上的学生正在练习。

成人与孩子之间,权力不平衡

这让我也想到自己同样七岁的孩子,刚入小学时,九月还是非常热,体育老师安排在接近正午的课程跑操场好几圈,孩子回家后画图给我看,老师站在树荫下,班上二十八个孩子绕着操场跑,没有人敢拒绝。

2019年,高雄市一所国小社会科教师,要求考不好的学生自打耳光,规定“错一题打十下”且要“打出声音来”,一班二十五名学生有二十二人受罚。为什么孩子会乖乖照做这些不合理的要求?

我试着问七岁儿子,如果在学校老师对他提出了非常不合理的要求,例如跑操场十圈、全班一起骂某个没交作业的同学,或是整天都不准上厕所,他会怎么办?平常在家里把不要挂在嘴上,在公园或公开场合被陌生人碰触会反射性躲开的他,竟然一时无言,想了几秒钟,才摇头说他不敢拒绝老师。

如果人有滑坡说,难道孩子挑食、不想念书、要买玩具、玩手机,大哭大闹就要顺他们的意?我只能回答,你也对自己的孩子太不熟悉了,难道你无法判断孩子的反应究竟是否真的身处危险?或者你根本把成人权威使用得很快活,想到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尊重就觉得麻烦?作为家长,我们本来就有义务对孩子的要与不要都更加敏感一点,更用心保护孩子的身心安全。

不管是在家庭、学校、体育练习场或是其他环境,成人与儿童间的权力不对等,让孩子很难把不要说出口,即便造成了明显的伤害,成人也可以说“平常人都很好、只是情绪失控”、“他很用心、只是这次不小心”、“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手段不对”。所以当我们一再要求孩子要保护自己、勇敢说不,就等于把所有责任丢给孩子,“是我没有好好保护自己、是我没有说出口、是我让他摸我”,可是责任在施暴、虐待、侵害孩子的那个成人啊!就算孩子什么都不敢说,难道成人没有观察能力、没有判断现场的敏锐度、没有保护儿童的义务,去停止不合理的对待、停下不适当的要求、承认自己的错误?

社会对男孩的特别规训

虽然说成人忽视儿童的自主权,是不分性别的,但我要特别谈一下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被逼着去面对这样的压迫。我们的社会赋予了男生一个必须无感无痛的社会性别形象,从小不能哭、不能胆小害怕、身体无法负荷运动强度、不能拒绝同侪做一些听起来就很蠢的事。甚至,他们拒绝以后,会得到“这样就受不了、以后当兵(台湾成年男子需服义务兵役)怎么办?”的嘲弄与批评。

这个社会缺乏男孩的情感教育,却对男孩期待很多,希望他们性格坚毅、擅长忍耐与坚持。但对于他们的“同理心”方面能力又不抱期待,当他们无法不尊重或不关心他人时,又以“男孩本来就比较不成熟”,默许他们同理心薄弱。在男孩的成长过程里,逃避施暴的同学是懦弱的,太过胆小退缩,会被认为“本身也有问题”。渐渐地,我们的男孩变得不敢说不要,或是相信说了不要也不会被接纳。

我不知道,今天如果是一个女孩子在道场里哭到崩溃下跪,教练会怎么做,其他家长会不会动了恻隐之心,陪伴的家人会不会狠下心结束课程。也许男性读者可以多谈谈这件事。这个社会,非常需要男性说出自己的经验与愤怒,你们可以不用这样长大,以为自己不够强势就不该拥有自主权。

我这么说,绝对不是刻意忽略女性的不要,而是想提醒。我们的孩子不分性别都受到了各种程度的压迫与剥夺自主权。

如果台湾看待儿童教养与成长的观点无法从“这样应该还好吧、我们以前不就是这样长大的”,改变成“不应该再这样下去了”。那么我希望大家不要再惺惺作态讨论少子化议题。如果这个国家的人在乎的只是生子的数字,而不是每天34则虐儿通报案,那我会想,是不是孩子少一点,受虐的孩子数量可能有机会少一点。然后政府、儿童的主要照顾者、生活相关者如老师、教练、保母,就会真正把孩子当成国家重要资产,而不是觉得“啊,怎么会这样就死了。”

既然有那么多人因为这则新闻愤怒,因为那段影片孩子的哭喊而感到心痛,那么未来当儿童说不要时,请认真看待,然后以正面的方式引导孩子前进或面对挑战。我们不能一边要求孩子懂得自我保护、表达自主意愿,一边又采取权威教养,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自主权,认为孩子不懂自己的感觉、搞错自己的感受,叫他穿外套就要穿、跟他说现在的喜欢只是一种错觉,一直教导孩子否定自己的感受,然后直到发生了无法弥补的意外时,才讶异地问;“为什么你不跑、不求救、要接受这些不合理的事?要被别人伤害?”孩子不懂得躲避伤害,是成人的责任,是这个社会的问题,教孩子自我保护,不代表成人可以推卸责任。

请让我们以各种努力,让孩子知道,若有成人无视自己的“不要”时,他不用等待对方放过自己,不用勉强自己的不舒服和其他人做一样的事,就算大家都说“这很正常”,但他可以觉得“不正常”,他不管是大吵大闹或是放弃逃跑,都不会让谁感到困扰。

我想这样的孩子,会有机会长成听得懂“不要”的大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