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麦海珊:在电影里讲述,香港人的恐惧是有多少层?

“谈恐惧,本身就是这样的东西,本来就是个人、集体,很政治性,很私密、又很公共。”

紀錄片《誠惶(不)誠恐,親愛的》導演麥海珊。

紀錄片《誠惶(不)誠恐,親愛的》導演麥海珊。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李嘉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1-04-10

#香港故事#麦海珊

《诚惶(不)诚恐,亲爱的》的开场,麦海珊请船家,带她到漆黑的海上,关掉引擎,随意浮沉,面对在漆黑海中心的感觉。那时候,还未有12位香港年青人坐上小艇,飘扬过海,却在了无人烟的海域上被捕。

因为恐惧,有人选择逃离,有人悲伤绝望;也有人不畏强权,在庭上宁愿坚持言论自由的合理性、而拒绝可以换取人生自由的保释条件。这就是今天的香港。然而麦海珊早几年由构思开始,就早已定下“恐惧”为主题。自2019年5月获批拍摄资助,到同年8、9月开拍,才延伸到当时发生的反修例事件。与许多相关事件的影像作品不同,没有面目无模糊的人海,却放大了几位受访者的眼睛、表情与手势。

“虽然我看了很多次,但我每次看他们的眼睛,都觉得他们的眼睛讲得多过他们的话。”她说。

麦海珊,香港电影、录像及声音艺术家。 除单频道电影/录像作品外,她同时创作摄影﹑声音艺术及网路艺术项目,并特别钻研实验民族志电影录像及超八电影。《唱盘上的单行道》(2007)、《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2012)及新作《诚惶(不)诚恐,亲爱的》(2020)构成麦海珊的香港三部曲,从不同的角度让人思考家,与自由。

惊恐症缠绕二十年

“最恐惧的事情,当下已变成事实。”

恐惧的笼罩,无论对麦海珊本人,还是对香港而言,都并非一朝一夕。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