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地下的苗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21-02-20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Kerry_01、Wessy,回应《微信求生记:炸群、转世,以及公共生活的实践

Kerry_01:还是蛮奇妙的。很多事情算经历过… 对微信群作为“公共空间”本身就很怀疑: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那所谓的“公共讨论”不过是吹水聊天。既然是吹水聊天,搞那么多花的有什么用…?

总觉得大家对所谓关注社会有一种畸形的偏见。关注远处的社会(香港、新疆,它们当然值得关注)犹过于身边的社会,因此讨论的内容就离地、复读、容易寻求共鸣而非交流。 并不是说对国人来说,新疆香港不值得讨论,而是说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讨论的目的仍然属于世界观层面,而不会导向现实行动。因此一拍两散总是没多大成本,与不同观点交谈总是心力交瘁——毕竟遥远的新疆对一个不打算采取任何行动营救维吾尔族的汉人来讲,和吴亦凡或者张艺兴孰高孰低也没什么区别。但你试试换成大家讨论一下阻止裁员的集体运动?当这个不能达成讨论会带来具体的后果的时候,人们自然会从天上回到人间。而这才是政治本身的含义。

事实上,只有行动才能赋予言论意义,面对这个事实:围观不能改变中国,只能养活中国达人秀。

Wessy:是否吹水聊天,个人倒是有不同想法。

现实紧缩的网路空间里,先不谈行动与否,就思想的自由而言,至少灵魂内在是可以借由这样的虚拟空间里,透透气喘喘息,“不合群”的自己,原来还是有不知真名的友军打气认同,在社会表象氛围的疏离感下解放片刻,这样的群聊,本身就有一种价值存在。

远方的新疆、香港,或者围绕在自身的裁员议题,那都是生活话题,对于自由的我们,早上谈著 BBC 再教育营报导,晚上跟朋友思考加班劳权,这都是普通平凡的一日风景,连说话的空间都没有,谈何行动呢(笑)。

至于意见交流,其实我们都清楚,极左极右是没有交流空间的,只有相近价值观的人们,才有那么一丝点交换不同意见的可能,而交换意见的前提是愿意理解对方思考脉络,在戾气如此之重的大众网路人格下,维持理性已不容易,又谈何理解?所以变成说说自己内心话的单向疏通,似乎也是可以预见。

其实每每看到管制社会下,还有如陈亮之流愿意努力之人,我就会再次增强信念,珍贵的友军,需要被看见,社群老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率蔑视左岸的台人言论错误无误。

2. jackhui,回应《微信求生记:炸群、转世,以及公共生活的实践

是否只有价值观相近的人才有交流空间?

我同意@Wessy所说在戾气如此重的环境下,要让人愿意理解对方的思考脉络是困难的,大家可能只是把讨论当作是单向通道。但是妨碍交流的点,真的是价值观的差异吗?

我认为有两种不同情形的交换意见,一种是在同一价值观下对不同事件“观察”的交流,即使同一价值价值观下,由于经历和了解的差异而导致的信息差异,交流即积累不同的“观察”。一种是不同价值观对同一事件的“观察”的交流。

前者的交流如你所言的“一丝可能”,但也如@Kerry_01,除非有特别的积累观察的需要(行动),否则这种“观察”的积累和八卦新闻一般似乎意义不大,因为你积累观察并不会对你自身价值带来任何改变,只是多了谈资。

后者交流则除了观察的积累,更可能让我们通过交流增进自身。这种讨论似乎充满戾气,但似乎并不是在所有领域皆如此,就好像这篇文章的讨论区便不如此有戾气(也许以后可能接下去会有?),学术讨论也并不会如此。

跨价值观交流真的难以进行吗?对任何一个文化,都对特定事件存在特定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触碰偏见下容易诞生戾气。我认为这种戾气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而并非价值观的差异本身。在“特定事件”外的讨论,对价值观交流是更有促进作用的。但由于充满戾气的讨论热度更高,更容易在流量时代下获得关注,因此这类讨论容易充斥舆论场,让大家的专注在这些戾气话题上。

如同你所说的,在管制社会下你依然能看见努力之人。但是在回音壁效应下,似乎大家认为跨价值观交流是不可能的。可见有形的“管制”并不会使价值观消失,相反无形的算法、从众效应,才是使人放弃思考的主要原因。

而@Wessy所提到的“友军打气认同”效应的能鼓舞他人,但我认为这种效应并不一定要来自于友军,如果社会上并没有这么多戾气,每个人的“不合群”都有可能被“敌军”所接纳,而这种来自异见的认可,才是更有利于跨价值观交流的。

3. ketleman、学姐,回应《孙金昱:浪漫有罪?前媒体人马金瑜遭家暴,为何要因诗和远方饱受指责?

ketleman:女性主义者最让人反感的一点就是她们总是满足于自己狭隘的分析视角。在马金瑜这件事里,她本人当然是受害者。但她好歹还是个很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行为主体,而有谁去关心在整个事件从头到尾都被消费的作为中共政府的殖民主义凝视对象的“藏族”呢?

中国政府一直努力把藏族人建构成无知、淳朴、自然的“少数民族”,需要汉族人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带来现代化的拯救。就像明明有着深厚宗教信仰、以强悍有力敢于反抗著称的康巴汉子,却被塑造成了丁真这样没有文化、没有思想的孩童一般的“老乡”。于是这位女记者便产生了救世主的幻觉,去藏区经营扶贫产业,即使娶了个汉人也要把他包装成少数民族。结果水土不服,负债累累,婚姻破裂。即使这样,她最后也可以通过虚构自己丈夫的藏族身份引导网友把这一系列的失败归结到对藏族人“素质”的贬低。

说到底,马金瑜到底是被男权文化产生的浪漫爱情想像俘获,而成为一种权力结构的受害者;还是主动选择到文化上弱势的地区,去完成自己拯救者的自我实现呢?我们只要通过简单的思维实验就可以明白。

学姐:@ketleman:文章前五段已经回应了你所谓的这种“批评”;而且你在这里还混杂了好多逻辑谬误:把中共的凝视嫁接到个人身上,把个体间的爱情只标签为你所认为的“救世主幻觉”,把皇汉对藏人的贬低归因为她的“刻意引导”,以及你觉得谢德成长得像丁真吗?⋯⋯还有什么莫须有你没说出来,没怪罪在一个家暴受害者身上的吗?按照你的逻辑,你以为那个叫札西的汉人不是你所谓的藏族凝视的共谋?他穿藏服叫藏名做生意的时候有过任何不爽快么?喔,我还不要说他身上确实有一半的藏族血统来自母亲呢?到头来只有受害者是要批评的,施加暴力的那个就是可怜兮兮的藏族凝视的受害者了?how rediculous!把结构性的文化弱势嫁接在一个实际弱势的被家暴者身上来卸载一个受益于文化弱势的家暴者责任!对对对,这世界上只有一种人不会有错,就是汉族男人!

ketleman:@学姐:回复上面的批评:

一,为什么我们不能指出受害者所犯的错误? 二,为什么指出受害者的错误就等于放弃对施害者追责? 三,为什么指出藏族群体无辜躺枪就是我为汉族回护?(另外,我要指出,根据贵德县政府的官方公告,马金瑜的丈夫谢德成父母双方确实均为汉族) 四,我对马金瑜的评论基于她发表在微信上的文章,以下是具体解释:

1)马金瑜有没有利用中国人对藏族的刻板印象煽动民意,我认为绝对是有的。首先,为了吸引读者唤醒共情,她文章的开头就描绘了一副非常灰暗的景象:她们那里的藏族男性几乎个个酗酒个个家暴。其次,她在文中强调丈夫的两个出轨对象都是藏族。以上两段处理与其将汉族丈夫虚构为藏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文中还涉及对藏人宗教信仰的嘲讽,我就不具体说了。

2)马金瑜有没有救世主幻觉,我认为是有的。首先她经营的商品就是以扶贫作为买点的,她也认为这就是她的事业,无可置疑。其次她会不断谈到自己如何帮助“藏族女工”(藏族这个词一定会出现),这些人的形象都是保守、胆小、从众、逆来顺受。稍微了解藏人的文化和婚姻习俗的,就会知道这与现实偏差不小。

以上内容我认为只要稍微有族群意识的自觉,并认真阅读了马金瑜的文章,都会得出与我相同的结论。

以上内容引发中国网友在微博等平台上大肆宣扬对藏族的文化偏见,对藏族朋友产生极大的心理伤害。但是讨论这件事情的意见领袖,却并不会去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中国,简直就是族群问题的黑洞。

作者花了长篇大论讲马金瑜是因为“浪漫”的爱情观迷失了方向,一些诉求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结构的压制。我认为这些都是对的。回顾她的人生史和以前的文章,这确实是她陷入泥沼无法自拔的重要原因。但马金瑜本人这么想吗?在她的文章里“藏族”一词出现了十二次,与此相对的是“爱情”一词只在文末概括性地被提及了一次。这并不是吹毛求疵,你看了文章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那么她真正想引起大家关注的是什么呢?

而且,我在这里想提起一个大家并没有注意到的事情。虽然马金瑜的爱情冲动与少数民族没有关系,但是近些年一种关于少数民族的爱情想像确实被中共官方大量的创造。你如果去关注新疆等地的微信公众号,就会发现官方经常宣传民族间的“一见钟情”,甚至还撰写“攻略”、设置专门的办公室来鼓励这样的行为。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我们都心知肚明。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此种“浪漫”闪婚的男男女女又会遇到什么样的生活呢?我很关心。

4. kecheu,回应《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大离散下的香港恋人们

香港人好像都没法逃出这种宿命。自身设所的环境,生活到了一定时间便突变,影响了本身的节奏及打算,带来了对未来的徬徨及担忧,然后必需在自己、家庭、朋友、感情关系、生活、人际、工作、理想等中作出种种衡量,做出离舍的决定,实践突变以外的突变。而舍离又不只是个人的计较,被舍离了的人、事、物又会接着承受着各种他者的决定及结果,带来的变化又继续地影响着本来的生活环境下去。如是者就已几十年,变成了好几代人都传承着的困难抉择,然后心头上都背着某种回不了的依依及留恋。

5. 嘿嘿哟呦,回应《专访国际政治学者时殷弘:中美战略竞斗的起源与未来

个人观点是现在几个核心冲突点包括南海,技术,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问题都是可谈的。

即时美国国内也还没有做到,也无法做到必要时和中国一战程度的动员准备,更何况是中国内部了,即时到现在中国的对美依然幻想保持战略混沌。双方和有关各国也没有像英德当时一样大幅增加军费开支,与其说是中美进入竞斗,倒不如是进入战略调整期更恰当,但是根据这个调整的进展,中美的全面竞斗是有可能出现的。这里有几个观察重点:

1.包括中美在内,有关各国的军费会不会较大幅度的增加 2.中国国内的意识形态宣传是否会更激烈,对美的负面宣传开始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敌意 3.中国是否会和抗美国家包括伊朗,俄国,委内瑞拉等进一步统一立场和各种协动 4.目前用在澳大利亚,韩国和英国的不宣而制裁的单方面手段会否直接用在多家美国企业身上 5.中国政府会否开始逐渐大幅度减持会容易受美国监管的国家金融投资 6.中美的地缘政治部署会不会更加不顾对方,针对性加强,甚至故意制造危机 7.美国及其盟友单方面对中国企业和经济,金融的打击和脱钩准备是否会加强和常态化,中方会否逐渐开始对等应对。

6. 第十一个观察者、madlex,回应《专访国际政治学者时殷弘:中美战略竞斗的起源与未来

第十一个观察者:很有趣的一点,美国构建亚太战略部署的“行为”在国际社会看来很“正常”,而中国将军事力量投射到靠近第一岛链则被称为“扩张/突破第一岛链”,这种称呼的微妙变化其实很有意思,似乎普遍认为美国不远万里来到亚太却拥有亚太防御的主动权,而中国在近海填沙建岛被认为具有侵略性,这点大概就是长期存在的海洋文明霸主和农耕文化世界的话语权的冲突吧。

想必未来这样的交锋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两个强权并存时不可避免的问题。

madlex:针对有人讲“美国印太战略为何被国际社会认为正常”的问题。

“正常”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美国作为现行国际秩序的制定者和领导者,有没有在亚太建立一个特定秩序的角色”。可能左派国际主义者不认同,认为应该国家不分大小各自解决各自问题,而事实上区域性国家由于自身力量不足等等因素,或多或少希望有人来主持一个特定秩序。美国有能力亦有责任,否则现今的国际秩序将变为混沌,成为彼此攻伐之丛林。其次,“美国所建立的秩序内容是否得到认可”。如果讲开去,其实是有关美国代表的自由主义是否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国家,甚至包括中国,皆为自由主义的受益者。自由主义不仅仅是所谓“实力”的输出,更包括得到认同的一整套普世学说,诸如“人生而平等”“人有XX的自由”等等,是超越国家的一种认可。国际社会自然有更高的接受度。

反观中国的行动。首先,中国认为自己为现有秩序的颠覆者,有没有让区域性国家得到一定的益处?除了中国所画的生意饼,其他方面中国一直是全拿的态度。此种前提下为何其他国家要认同你为“正常”?其次,中国有没有一种高于自由主义的秩序论述价值论述?你要建立一个秩序,首先要回答“我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要建立何种秩序”这些问题,然后先考虑“我该如何建立秩序”。目前看来,中国唯一的中心论述是“共产党要千秋万代”以及“生存权是最大的人权”。前者为一党一家之言,世界边个理你;后者傻瓜都知道生存重要,对于生存没有问题的国民毫无吸引力。

当然,受中共教育的人往往会解释,是因为“实力不够”“文化宣传不够“,好像多造几个航母多请几个网评员即可解决。这又回到了”实力思维”的老路上来了。

7. 秋本明,回应《八十年代韩国劳工的困境,在二十一世纪重新上演了吗?

快速的工业化使当权者忽视了劳工权益,工人出身的政客被选民们推上领导人的位置后,在面对利益的诱惑下还是选择同流合污,不同于韩国的学生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对基层以及校园的渗透力让人感觉到头皮发麻,哪怕是最基层的行政村也有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这让某个地方的民主活动无法扩大到全国范围。

8. jackhui,回应《缅甸军方和民盟的“揽炒”式危机,让北京的谨慎路线陷入尴尬

感谢端为我们奉上这么精彩的文章,让我们对缅甸局势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对缅甸局势也有些新的想法:

  1. 缅甸曾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局面,有一个获得民众支持的领袖(昂山),也有一个能摆平国家关键机构(或称利益群体)的实体(军政府),而且军政府也愿意让渡权力于昂山。

  2. 但军政府的权力并不是说让渡就能让渡的。军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在于本文指出的“利益分配”。军政府能在国家关键机构间很好的分配利益,使得他得到这些机构的支持,能很好的运转整个国家机构。

  3. 要让渡与昂山有两种方法:昂山接过利益分配的责任,或昂山重新建立另一套国家体系。这两个方法明显都并行进行着(议会及文官系统)。

  4. 但从这次政变来看,这两个让渡进行得都不太好。文官系统并不足够强大,因而在军政府接管国家时完全没有抵抗能力。而选举这个民主制度下的利益分配机制,显然不满足现存国家机关的利益分配诉求,也成为事件的导火索:在军政府眼中,无法完成的利益分配很可能导致国家解体,而昂山的文官系统又远不足以在解体后接手整个国家运作,因此否定选举进行重新利益分配便是唯一的途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时间点是在选举之后,因为军政府目的并非推翻选举制度,而是无法承受选举结果的反应。(似乎全民盟借民意几乎把持所有利益?这种分配也许确实也不太合乎比例,改成比例代表制可能更好点。)

  5. 从这篇报导中,我也更明白军政府的声明。为什么是一年(不一定准但差不多)?这个时间大约是军政府接管后建立新利益分配机制的时间,因此起诉昂山的也是些无关紧要的小罪,目的是让昂山在这一年下台完成利益分配制度的建设,也让昂山不要涉及可能影响声誉的肮脏幕后利益分配环节。而一年后选举就是退出机制,到时大家利益得到合理分配后,由昂山或另外谁重新上台执政。这方法也许并不能达成最佳的改革结局,但在昂山的底牌似乎只有民意,而掌控全局能力不足(五年都没有能掌握足够的国家关键机构)的情况下,似乎也只有这种方法了。

  6. 其实我不认同本文所说中国立场尴尬的问题,因为利益相关国家的行动并不一定是在舆论场上的。对缅甸而言,拥有能凝聚民意的昂山是一个幸事,其他政府在缅甸凝聚民意的行为实际上都在破坏这个国家的利益。中国实际上没有必要与昂山抢夺民意,因此在舆论场上根本没有高调的需要。相反如果高调反对军政府,分薄对昂山的支持,对未来权力向昂山领导的民主政府让渡产生的是负面影响,又有何必要呢?

  7. 中国能介入的点,在于帮助建立新的利益分配制度,这个过程很可能需要大量的资源。能使新的制度的不那么腐败,遗留问题更少,也许是对缅甸民主最大的帮助了。

  8. 在昂山立足未稳下,将军政府逼崩溃有何好处?如果军政府崩溃了,昂山在没有足够掌控国家的实力下,只能对这些利益群体进行更多的妥协以换取支持,来维持国家的运转,山头分立下缅甸可能走向的是“失败民主国家”的方向,这种民主改革能增加人民福祉吗?有军政府维持着国家不倒,由全民盟进行一步步的制度改革不是更好吗?

9. 钱钱,回应《不想生孩子的中国年轻人:消失的性生活、猫当孩子养

挺好的,国家政策的压抑,其实已经难以拴住人心。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虽转瞬即逝,但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人,不再以为自己只有死路一条。生活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独居、丁克、同居、同性恋、开放性关系,明面不允许,但地底的苗已经不断滋长,而且无法阻拦了。

10. Lolikon,回应《不想生孩子的中国年轻人:消失的性生活、猫当孩子养

昨天在clubhouse的一个讨论组里听见一位年轻女士的自述,认为自己选择不婚不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国内的政治环境。政治之所以看上去显得不重要,恰恰是因为它对人的压制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以至于常态下大家出于恐惧无法言说罢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