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是警察还是抗争者?《拆弹专家2》里被集体反复利用而后抛弃的个体命运

邱礼涛显然察觉到香港警察形象在近年急速恶化,于是他扭转了作法,刹那召回好久不见的港产片精神。

《拆弹专家2》电影剧照。

《拆弹专家2》电影剧照。网上图片

特约撰稿人 翁煌德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1-01-12

#香港娱乐工业#中国电影审查#合拍片#香港电影

2020年12月底,有台湾媒体在统计年度华语票房十大时,指称港片难得缺席。不过这项纪录随著香港电影《拆弹专家2》在12月31日上映之后,也将随之改写。截至本文刊出前,《拆弹专家2》在台湾已经破五千万票房佳绩,表现甚佳。如果票房持续长虹,闯进2020年台湾市场的华语票房前五名相信是轻而易举。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影评人与意见领袖都发表评论,指出《拆弹专家2》的成功是因为它找到了过去经典港产警匪片的气息。诸如“久违的硬核港片”、“巅峰港片回来了”、“熟悉的港片回来了”等等溢美之词忽然涌现。然而,要辩证《拆弹专家2》是不是表征经典港片的回归,或许不免要先停下来回来讨论台湾人所认知的港片到底是什么?

台片与港片的分野,1980年代才出现

论及台片与港片的关系,便会发觉两地产业的连结堪称千丝万缕,早期许多导演与演员往返台、港拍戏,两地投资流动比现在亦频繁许多,现在观众看金马奖可以像看奥运一样会明确区分参赛作品产地,但过去未必有如此概念。好比香港邵氏出品的《杨贵妃》(1962)代表台湾(中华民国)角逐坎城、台湾联邦影业主导的《侠女》(1971)代表香港在坎城获奖。不过,以上述两部作品为例,其实便会发觉那都是不具“台湾性”或“香港性”的作品,与黄梅调电影一样,都是对“中国”这个概念的思怀。

在1970年代末期,台湾电影逐渐没落,因应台湾外交危机之后大量出现的爱国政宣电影《八百壮士》(1976)、《梅花》(1976)、《笕桥英烈传》(1977)难以巩固观众,连琼瑶的爱情文艺电影也显现疲态。反观港产片已有先前红遍全球的功夫片所累积的能量,加上一批新导演徐克、谭家明、许鞍华也开始创作较为尖锐、反传统的本土电影题材,随著香港经济迅猛飞跃,影视业终在1980年代迎来盛世。

简而言之,台片与港片出现明确分野,或许始于1980年代,两地都转向拍摄“自己的故事”,彰显本地的文化特色。台湾电影新浪潮开山之作《光阴的故事》(1982)和《儿子的大玩偶》(1983)亦是如此,这些作品同时也反映了本土意识的兴起。而在另一方面,汲取更多资源与人才、创作空间也更为自由的东方明珠香港,则在商业制作上著力甚深,培养出海量明星,作品连年称霸台湾市场。

不过上述作品都是不具“台湾性”或“香港性”的作品,与黄梅调电影一样,都是对“中国”这个概念的思怀。

《无间道》电影剧照。
《无间道》电影剧照。

台湾人眼中的合拍片:“港味”消失殆尽

现在回头梳理影史脉络,方知台湾有线电视(台湾称为第四台)被港片占据的远因与近因,幼时却甚至不知台湾也有人拍电影,犹记自己首次欣赏的国片是屈中恒与宫泽理惠连袂主演的《运转手之恋》(2000),印象相当深刻,也大为喜爱,但能接触到的台片终究有限,毕竟港片收视率高,电视台宁愿不停轮播热门片。也因为早期影片授权不清的状况,有时一部电影的版权会有多家电视台持有,曾看过同一时间有三台同时在播周星驰主演的《赌侠》(1990)的盛况。

其实在199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已然由盛转衰,原因甚多,其一是台湾市场基于贸易谈判在1990年代开始逐步放宽外片拷贝进口数,美国片成为市场主流,台湾资金开始移出香港,而香港片商却恶斗严重,大量粗制滥造作品充斥市场,已然难以再赢得观众青睐。再加上盗版冲击等等因素,港片走向下坡。《无间道》在2002年的全方位成功,在当时来看能说是奇迹,现在看来,有点像是回光返照。

现在问起95后或00后台湾人对港片的印象,许多人会提起的恐怕顶多是周星驰,然后就是《无间道》。随著中国大陆与香港的合拍片兴起,过去大家熟悉的“港味”已经消失殆尽。个人最感怪异的,无非是每部港片必定会配有中国籍影星担纲主演,以《拆弹专家》系列之作为例,在首集饰演刘德华女友的是宋佳、饰演他劲敌的是姜武,第二集饰演刘德华女友的则换成倪妮,皆是中国知名影星。普通话堪称流利的刘德华为此也必须在两种语言之间不断切换。

由于香港影人必须取得中国资金进行创作,故事选材都必须受到严重限制,香港过去拿手的鬼片基本上不能拍(除非片尾能证明鬼其实不存在),遑论情色类型的三级片,连警匪片,也都必须依照规则走,罪犯必得伏法,警察形象哪怕是卧底也不能太超过,

《树大招风》电影剧照。
《树大招风》电影剧照。

中国对警察卧底角色是这么审查的

前些年大家说《树大招风》(2016)找到了黄金时代港片的温度,先不论题材,一项重点是所有主演的演员都是操粤语的,没有人要配合中国影星来进行转换。但坦白说,语言的转换对台湾人来说未必关键,毕竟过去第四台港片是听不到原音的,清一色是“国语配音”。对于一般台湾人而言,感受到明显落差的,或许是叙事上的局限以及许多旧有的好题材,香港似乎不再触碰。

由于香港影人必须取得中国资金进行创作,致使其故事选材都必须受到严重限制,香港过去拿手的鬼片基本上不能拍(除非片尾能证明鬼其实不存在),遑论情色类型的三级片,就连警匪片,也都必须依照规则走,罪犯必得伏法,警察形象哪怕是卧底也不能太超过,依据2020年7月中国广电局“二十类题材审查及规避”,影片中“卧底警察(化妆侦查员)禁止吸毒、杀人、影响警察形象,犯罪人员须给出法律惩罚”。

作为熟悉中国电影审查套路的观众如我,看到《拆弹专家2》中的潘乘风身为警察却犯下种种罪行,已经清楚知道结局会是如何收场。要不是让他束手就擒、接受法律制裁,要不是就是让他一命呜呼。身兼编导的邱礼涛也知道最后如果让刘德华接受司法制裁的场面肯定不好看,当然是选择让他壮烈牺牲。

不过这么说并不是在指控《拆弹专家2》是一部无新意的主旋律之作,反而恰恰相反,邱礼涛在这部作品当中玩出了不少新意,尤其这又是一部在“后反送中”时期上映的作品,故事设计算是颇具趣致。邱礼涛显然察觉到香港警察形象在近年急速恶化,若再拍摄一部将神化港警的作品,肯定不得人心,于是他扭转了首集纯为英雄化港警主角的作法(首集一样由刘德华主演,但两集为独立故事,内容毫不相干),试图在进行了多一些的角色翻转,辩证人物正邪。

邱礼涛显然察觉到香港警察形象在近年急速恶化,若再拍摄一部将神化港警的作品,肯定不得人心,于是他扭转了首集纯为英雄化港警主角的作法。

《拆弹专家2》电影剧照。
《拆弹专家2》电影剧照。

是警察?更像抗争者?

《拆弹专家2》描述拆弹专家潘乘风(刘德华饰)因为一次意外失去左脚,上司认为雇用身障者有其风险,于是要他退出第一线转为文职。潘乘风对此决定不满,性情大变,遂在警察集会上举布条抗议,最后索性退出警界。故事真正开始是始自一场饭店爆炸案,潘乘风成为头号疑犯,却意外撞伤脑部,忘记自己真实身分。

多数人皆认定他在警界遭遇挫折之后,加入反社会恐怖组织,力求报复社会。但反恐特勤队总督察、同时也是他的前女友庞玲(倪妮 饰),却告诉潘乘风,其实他是警方埋在恐怖组织的卧底。

究竟潘乘风是警察还是卧底,成为故事最大的悬念,邱礼涛成功地运用了几次剧情转折,让观众不断地推翻眼前所见,概念也许有师法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记忆拼图 Memento》(2000),但效果显然全然不同。固然刘德华也曾在《无间道》中饰演过扶正成警察的卧底,但那仍然存在自我觉察的过程,这次他的角色,连自己站在哪一边都不知道。

邱礼涛在情节与角色的设计上,多少也因应了社会局势进行调整。潘乘风这次的身分固然是警察,也仍然存在英雄光环加持,但或许对于观众而言,他更突出的身分并不是警察,而是“抗争者”。遭到高层冷落对待的他,选择举起“警队忘恩负义,用完即弃”的布条,其处境很单纯,就是身为一个人的自尊被剥夺、被冒犯。以至于即使依然能保有工作,但是一股气仍然不能忍。

自视正义的潘乘风更透过这段标语,拉出了自己与警队的距离,像是一种切割,认定自己不再是这个体制的一分子。这种冒险的立场宣誓,直接宣告了他职业命运的死刑,在片中提到从此之后他遭到进一步的冷冻,更被社会大众视为殴打警察的暴徒(他在抗争当下与其他警员发生冲突)。这样的人物设定,实在让人看完不多行联想。

他更突出的身分并不是警察,而是“抗争者”⋯⋯选择举起“警队忘恩负义,用完即弃”的布条就是身为一个人的自尊被剥夺、被冒犯。(他)拉出了自己与警队的距离,像是一种切割,认定自己不再是这个体制的一分子。

《拆弹专家2》电影剧照。
《拆弹专家2》电影剧照。

港片精神到底是什么?

若谈起以警察为主角的盛世时期港产片,最经典的莫过于成龙自导自演的《警察故事》(1985)。成龙饰演的陈家驹向来桀骜不逊,有欠团队精神,而在经典的首集之中,他遭到奸人所害,被误解为疑犯,在一场经典场面之中,陈家驹为伸张正义,不惜挟持警局署长。不过一度被归于体制之外的陈家驹在最后得以昭雪,也才有后面的续集故事。这种高举个人英雄主义,无视集体秩序的叙事,大概受美国电影影响甚深,但它也表现了时年香港的自由精神。

不过在中港合拍片当道的现在,潘乘风在剧中的种种极端反叛行为,已经没有任何转圜余地。光是举布条这种小事,就已经宣告了他的职业终结。铁饭碗自然值得珍惜,但潘乘风之所以选择挺身而出,正是因为他更珍视自己的专业,坚信自己的专业能除暴安良,这种个人生命意义的彰显、小齿轮对大机器的反击,一刹那间召唤回了好久不见的港产片精神。那种精神是什么?至少对于身为台湾人的我而言,兴许是一种自由意识、一种拓落不羁。

《警察故事》系列的第六集,已成了一部完全的中资制作,成龙虽然再次主演,但经典的角色陈家驹都被换成了“钟文”,情节与过往完全断裂。任何影迷即便对成龙其人再也意见,也不会否认早期《警察故事》系列是如何精彩、如何深植人心,没想到随著合拍片时代到来,成龙却甘愿让勇于对抗体制的正义港警陈家驹遭到改名换姓,摇身成为中国公安,令人不胜唏嘘,也不得不说,背后的政治信息是如何带有预示性。那个深获影迷崇敬的香港警察陈家驹已死。

一刹那间召唤回了好久不见的港产片精神。那种精神是什么?至少对于身为台湾人的我而言,兴许是一种自由意识、一种拓落不羁。

《拆弹专家2》电影剧照。
《拆弹专家2》电影剧照。

香港警察大变身

话说《拆弹专家2》的导演邱礼涛早在1995年就执导过一部以警察为主角的作品,名为《梦差人》(台湾片名:梦幻警察)。黄秋生饰演的阿忠在剧中饰演一名沉迷警察电影、成天幻想自己能够成为警察的交通督导员。后来真的有重大刑案发生,阿忠索性假以警察之名办案,还真的运用了自己所学,将匪徒一网打尽。邱礼涛在剧中一一数落经典警察电影,并强调公民力量必须强过体制力量,才能确保社会稳定与进步。片末,假冒警察的阿忠还受到了警队的表扬,其寓意浓厚。

当邱礼涛十余年之后再以警察为题,他的角色身处体制,却看来仍游走于灰色地带,在中国电影审查的大纛之下,他依然让角色保有人性化空间,虽然结局走向理所当然,仍然存在略显僵化的妥协,但无伤其创作企图。而以刘德华来诠释这种亦正亦邪的人物更是意义深重,因为他向来被认为是代表正向能量的影坛偶像人物。如果连好好先生刘德华都被警队的不公对待逼到要出面造反,那请问还有谁能幸免?

欢迎光临端传媒小吃店!

1月5日至2月28日,《好久不见,想点什么?——台港连结的廿道料理》于香港诚品铜锣湾店 9F 开展。展览期间设有限定订阅优惠,精选了20篇台港主题文章免费开放阅读,欢迎你阅读、分享,来一趟台港文化深度游。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