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专访卢思骋:从“蚁象之争”开始的中国环保NGO二十年

数十年来,中国日渐严峻的环境议题背后,一直有一群专攻环保的公益机构,带著一代又一代的NGO从业者,如若“大卫迎战歌利亚”般,游战在公众意识、企业利益和政府关系之中。

盧思騁,一直活躍在中國大陸環保領域,先後擔任過國際環境機構綠色和平和世界自然基金會於中國辦公室的管理者。

盧思騁,一直活躍在中國大陸環保領域,先後擔任過國際環境機構綠色和平和世界自然基金會於中國辦公室的管理者。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张子竹 发自北京

刊登于 2020-10-04

#环境保护#空气污染#一带一路

2020年夏天见到卢思骋时,他正要告别生活了近20年的北京,回到香港休整。过去20年,这位香港人一直活跃在中国大陆环保领域,先后担任过国际环境机构绿色和平(以下简称绿和)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办公室的管理者,也做过自然之友执行理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和SEE基金会的秘书长。2004年成立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中国首家以企业家为主体的会员制环境公益机构;自然之友则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全国性民间环保组织,由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在1994年创立。

作为NGO从业者,卢思骋在国际和本土机构都有所建树,这样的经历并不多见。1973年,卢思骋出身在香港一个草根家庭。1991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政府与公共行政,不仅爱Bob Dylan,Joan Baez,也醉心美国六十年代历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彼时,中国大陆刚经历了1989年的社会动荡,他在民间社会和环境保护这条路上,看到希望。

千禧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抬头。1999年,卢思骋加入绿和,两年后在大陆创建分部。在当时的中国,这间以激进敢言闻名的西方环境NGO,被媒体回避、官员推搪。有NGO前辈甚至说,绿和不符合中国国情,言下劝他不要来华。

诸多不可能下,绿和却接连在电子垃圾、非法砍伐、转基因作物等多个议题上开展调查,并借助媒体的力量,公开质疑大型企业环境违规。“国际NGO中,绿和也算在中国重新开创了想像,就是重新定义什么是可能的。”卢思骋说。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