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来埋下种子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组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20-06-06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俊伟、Fai,回应《专访黄之锋:国际揽炒加速,如何在大国角力下谋香港利益?

俊伟:什么是输什么是赢?

国家独裁者和权贵赢了一切,其他皆为韭菜奴隶叫赢,还是就算所谓“国家”丢了所谓面子,但每一个个体能自由地有尊严地活著叫赢?

把皇权思想中的皇帝变成党主席,以错误的史观去幻想著遥远时期的中华大帝国,整天悲情地以受害者自居并不会改变自己是党国机器下的韭菜和奴隶的事实。

Fai:@俊伟:我与俊伟有一样的疑问,我对对方会输一点都不怀疑,但我们赢了是什么意思?即使对方仆街,我们也未必都赢了。有的人青春毁了,有的人生命毁了,有的人家毁了,有的人事业毁了…对这些人来说,“我们赢了”这句话可以是无耻的。但即便在赢不赢上不必求同,要对方输到底裤都不剩,却是空前一致的。因为我们都意识到我们根本没有选择,对方让我们根本没有选择,我们就得让他们也毫无选择。这股劲是一步步累积来的,也是一步步逼出来的。

后中共,中国要怎么走,中国人最终还是得走到百年前的十字路口,认认真真作出选择,别人无法代劳,更不可再回避。每个人都要揹起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走唔甩的。

2. vidya,回应《不一样的六四集会:烛光遍布全港,人们为香港抗争而歌

想要自由,没有自由,这是精神上的一种恶疾。没有为之而奋斗的机会,这是可悲,也是可恨。却不是可怜。因为机会虽然没有。仍能自己去创造。向来自由的人懂得,从未自由过的也同样懂得;然而前者因为自由而奋斗,后者奋斗是以为自由有可代替。

3. Fai,回应《陈婉容:明尼苏达悖论与黑人权利——平权六十年后,人们为何还是选择暴动?

我觉得WSJ的一条标题很明晰“Riots Invite Crime, Not Justice”,不是“Violence Invites Crime, Not Justice”。暴力可以用以纯粹破坏抢夺,也可以是有的放矢的political gesture。二者如混同,我怀疑世界还能否继续推进?明明很多政治变革都与暴力相关。对暴力出现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是对历史的选择性失明。而从“暴力”到“暴动”,中间差了一个“政治意向”。之所以,香港示威用了暴力,但我们拒绝承认那是“暴动”,明州示威也用了暴力,但有的暴力只是借政治议题为幌子的无定向破坏。

作者说“社会学家一般认为,人们选择“暴动”是因为无法通过正常或传统途径表达诉求或达到政治目的,所以追求直接的政治行动,并合理化暴力行为。”,在我看来不准确,应改为“人们选择暴力”。何况,这个“人们的选择”背后那么复杂的力量交缠,更不能打包在一个政治议题下,就什么都入“人们选择”数。香港的情况我就不多说,反正一天没调查,一天没证据,一天就让它供在所有人前面如太子站前的白菊。

4. 鱼香Flavored,回应《小端网络观察:明州警暴抗议加剧,美国掀舆论风暴、中国官媒借机嘲讽美国“双重标准”

我最近正好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在抗议行动中,可不可以使用暴力?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暴力?可以使用多大程度的暴力?

首先,可不可以使用暴力?我认为是可以的。当用于表达诉求的合法渠道失效的时候,即使是通过非暴力游行也无法使自己的诉求得到尊重的时候,可以升级行动以迫使统治者正视自己的诉求,我认为是合理的。这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暴力。

那么,可以使用什么形式和多大程度的暴力呢?在这里我们要把抗议过程中的暴力与恐怖主义行为、纯粹的暴力犯罪行为区分开。抗议过程中使用的暴力行为是要有指向性、目的性的,不能是针对普通人的无差别攻击,而针对中资企业、店铺,政府大楼、警局,以及代表国家机器的警察使用暴力是可以被视为具有目的性、指向性的行为,尤其是在警察首先滥用暴力的情况下。

最后的问题是,在抗议过程中使用的暴力行为应不应该接受法律审判?我认为是应该的。在抗议过程中侵害了他人权益,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就豁免了自己的责任,这也是出于对法制、宪政的尊重。也就是说,你可以升级自己的行为来表达诉求,但你同样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如果政府、警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犯法行为,我也认为法律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公正审判。

但是,又一个但是,在法律系统本身失灵的情况下,即不能作出公正判决的情况下,抗议者们的暴力行为是否还应该接受这样一个法律系统的审判?我认为,应该,同样是出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由。如果抗争者认为法律不公正,同样可以通过升级自己的行为来表达对法律系统的不满。

5. 李玊,回应《小端网络观察:明州警暴抗议加剧,美国掀舆论风暴、中国官媒借机嘲讽美国“双重标准”

这次事件倒是浮现出了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

1、暴力行为是否应当成为特定政治诉求的手段,暴力无疑会造成社会的撕裂,政治对立的各派将难以和解。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通过暴力手段获胜的一方通常不会就此罢手,而往往以屠杀对方(甚至己方)作结,这也是法国大革命之后保守主义正式出现的原因。

2、民族国家是否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仍是主流,前一阵这里推送了王柯先生的一篇文章,王先生认为中国在民族国家的建设中应当学习美国以宪政而非民族同化作为国家统合的方式,不知王先生此时是否还作同观。身份问题在政治中是非理性的考量,只要政治中存在身份问题,政治就存在通向非理性的危险,特别是在身份与经济、政治地位存在联系时更是如此。

6. 此账号已不存在、明知道,回应圆桌话题《美国明州抗警暴反歧视浪潮蔓延,你如何看待中港两地对事件的评价和讨论?

此账号已不存在:本来决定不再上端的,昨天看到一则视频,触动很大,想最后说点什么再走。

这个视频应该很多人都看过了,一个31岁的黑人在劝说一位45岁的黑人示威者不要再打砸抢,苦劝无果后转向旁边的一位16岁黑人示威者说道:“你现在16岁,十年后你26岁,还会做你现在16岁做的事情,做我31岁,他45岁还在做的事情。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毫无用处,你们得想出更好的办法,正因为我们年轻时什么都没做到,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各种运动中永远是年轻人冲在最前面,年轻人最有能量,也最容易愤怒,被愤怒所驱动的人往往做的都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我也一度看著端里愤怒反中的评论,自己也陷入愤怒,一直发些yygq的评论,把对面抛过来的愤怒再重新抛回去而已,有什么作用呢?自己也很迷茫,所以决定不再上端,不让自己的幽暗面不停放大。

希望无论内地港人,无论亲中反中,都能想想什么是真正能做的,想想更好的办法,而不只是把自己和别人置入危险的境地,任由愤怒驱使。未来变革的种子,或许就在这其中。

愿真正的荣光可以重回香港

明知道:@此账号已不存在: 与你立场相似的人,看到你yygq的评论,是会觉得很爽的,因为很多时候怼得很到位。网络论战的确会放大争端和人性的幽暗面,仿佛认为立场不同的对方连人都不是了。摒除情绪干扰进行理智讨论是很难的,但在端这里还算有一点点空间,我想这应该是你在这里留这么久的原因吧!人性还是好的一面多,理智大多数时候能抑制愤怒。相信端上的各位,不论政治立场和语言风格,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都是好人。祝君一切顺利!

7. 好格等,回应《诚品敦南最后一夜:向90年代台北告别,今宵且珍重

敦南是最后一家不在书旁边放一些文青杂物的诚品书店,好好作书店的书店。前几年就说要闭馆,如今闭馆熄灯也是在说:资本已经要放弃文化深度的诠释权,改以符号的拼贴与妆点为重。也许可以带动独立书店的深化和蓬勃?我想我是太乐观了...

多少无眠的深夜和清晨我曾善用它干净高级的厕所,感谢商场的部分关闭后视觉上的静,佛心的座位区上总有叔叔阿姨趴著睡了,迷宫般的分区把自己藏起来也找不到朋友,沮丧迷失的时候便来此绕绕找方向定心神,那个曾在旁边咖啡厅打工的学长,我从浓妆青少女到无妆路人的路过。

8. 恒久一心,回应《诚品敦南最后一夜:向90年代台北告别,今宵且珍重

对于敦化南路的历史的挖掘很深,让人了解到为什么诚品敦南店的意义重大,很棒的文章!

我去过台北的信义店还有松烟店。2015年,第一次踏入去信义店时惊叹于书店原来可以是这般包纳万千、琳琅满目,不仅有精神的食粮也有各色美食,从白天逛到晚上,买了书吃了饭,离开时还有些不舍。

4年后再去台湾,逛完松山文创园区快到饭点时,我就近去了诚品松烟店,这次没有了第一次看到诚品的震撼(可能也跟我在香港读书时经常去诚品尖沙咀店和太古店有关),草草地从一楼逛到顶楼,台湾的文创产品还是那么充满创意、蕴含著在地文化,我心动想买但是看完价格就把手缩了回来(在诚品买书好像是最便宜的),最后去春水堂吃了晚餐。走出松烟店时,我注意到旁边的诚品行旅,那一排闪著光的鹿群在夜晚显得很美,看上去诚品行旅的环境非常好,我想象住在里面肯定很有感觉,马上Google了一下发现住宿费用不便宜,大部分房间也被预订完了,我这种穷游党还是老老实实回去住我的青旅吧。

读完这篇文章我有些遗憾自己没有去过敦南店,听作者的叙述,想必会和其他分店有著不一样的氛围和体验。

正如作者在后半部分对于诚品发展轨迹的简单梳理,诚品已不是一家纯粹的书店,而是一个主打“生活方式”的百货公司,敦南店结业后,书在诚品所有分店的角色应该会进一步弱化,而“文化地产”和网购平台会是诚品更注重的方向。与此同时,当学习诚品模式的方所、单向空间、物外、言几又在中国大陆繁荣发展之时,诚品的鲜明特色已不再明显。

9. 同销万古愁、学长,回应《杨不欢:民主的假象,与撕咬的真相——大陆女团选秀的克里姆林宫学

同销万古愁:很真实。一直很好奇,为甚么内地人在面对不公平、不正义的现实时,好像都不是想著要改变现状,指出不公义制度的问题;而是想著要如何加入这个制度,成为当中的获益者,甚至会仰望构成腐败制度的成员。还记得自己第一次阅读内地作家写的小说时的震惊。里面写到特权阶层“走动关系”、“游走在规则以外”、“享受由权势带来的利益”时,作者没有表达出任何批判的意思,反而认为这样显示出角色的地位崇高。他们是真的对生活中无处不在,如选秀节目中的制度一样不公平的事情习以为常,不曾想过这些事情根本就不该存在,更不应存在吗?

学长:@同销万古愁:楼下未免太带点自由世界的天真。如果你在内地的政治环境中成长,不被允许良善的政治教育与引导,不被民主自由熏陶,不允许去实践反对政治,不允许有有效的途径去反抗各式各样的不公平……政治信仰与行动之间就是脱节的,或者谈政治信仰都是奢侈。这样的环境中人不是不懂得不公平,而是要在另一套规则里解决不公平。

理解中国及其民众不是在自由世界的框架里,这是基本步吧。否则你的言论只会显得天真,或说严重点,傲慢。

10. Wessy,回应圆桌话题《《民法典》通过再掀离婚冷静期讨论,冷静期究竟是干涉离婚自由还是捍卫婚姻?

本篇把离婚冷静期外国例子,作为中国冷静期类似设计,个人觉得不是很适当,前者是离婚进入实质讨论前的过渡阶段,后者是已经进入离婚递交,登记生效要件的层次。

我的看法是,如果同意每个人的恋爱观各有不同,那应该也可以肯认每个人的婚姻观,也都具备独特性,尽管这份独特,不受到社会每个人正面肯定。但国家用婚姻价值珍贵此等传统价值,统一强迫每个国民适用他的婚姻观,等于不愿承认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也对他人的婚姻观做出我高你次的优越隐含。

说到底,现代婚姻哪有每对都是爱的结合,因为现实或经济,或社会压力,条件结合下的婚姻,应该才是社会目前的多数。

申请都递交登记了,还无法立即离婚生效,等于只凭一方又可以30天内反悔,这不是把之前的离婚过程耗的心力时间,又全部推翻吗?这样真的会比较好? 单身狗如我深表怀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