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2019冠状病毒疫情

刘克襄:山与海,瘟疫时期香港人的两个挑战

病毒终会消退,人性的瘟疫却未必完结。当乡郊成为瘟疫避难所,净山与净滩成为香港人的功课,但这却是一种幸运?

2020年3月22日,船湾郊野公园。

2020年3月22日,船湾郊野公园。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刘克襄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0-03-23

#行山#香港山野#环境保护

有次从荔枝窝西侧的山区前往乌蛟腾。我已算不清那是第几回,走进这座蓊郁森林的古道。半途上,什么时候会经过哪条溪流、废村或漥地,大抵都有个拿捏,看到了也总有一亲切的回顾。但那天走著走著,熟稔的风景一路映照过去,总觉得好像多了些什么。快接近村子时,愈发有著整个行山不太对劲的氛围。

这样心情怪异地下到最后的石阶旁,看见一个透亮的胶樽(宝特瓶)遗落于脚跟前时,终于清楚了自己的不快。当下按耐不住,再度折返了棱线。回到那岔路的位置,随即有两个胶樽半遮半现,裸露于草丛。树林里不断有文明的废弃物,遗落在地面,那种非自然的违和一如芒刺在背。我好像被刺了几十针。

我随即把这两个拎起,丢进备便的胶袋。接下再捡拾一路散落的胶樽、胶盒,甚至还有毛巾和步鞋。没想到这样一路东捡西清,再回到登山口时,竟也处理了一大包。

见微知著的隐忧

上个年代初,开始在香港郊野公园行山时,看到森林步道少有垃圾,甚感不可思议。一座华人居住的城市,近邻的浅山竟能保持高度洁净,一如欧美国家的自然山径,委实是我难以想像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