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逃犯条例

香港十年:一位“中间派”港漂的自述

香港社会在这次运动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我们港漂其实没有机会参与进去。我们不是持份者,以后大和解中,就失去了讲话的份。

2019年10月1日国庆日,港岛有游行。

2019年10月1日国庆日,港岛有游行。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 苗硕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9-11-14

#港漂#逃犯条例#香港

【编者按】反修例运动在本周,进入了一个危急时刻。几起伤人事件引起舆论哗然的同时,来自中大的“战事”,直接导致香港几所大学提前结束本学期课程或改为网上授课。这一事件引起的内地生撤离风波,再次将港漂群体抛进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过去几个月,这一群体时常失语,偶尔被针对,多次被利用,最近则陷入了恐慌之中。在媒体的报导里,他们有人将香港视作“战区”,每到周末就乘坐第一趟回深圳的大巴,逃离弥漫催泪烟雾的街道;也有人因为支持或仅仅同情香港运动,在内地网络上被人肉和举报。其实说到底,只是因为这个复杂的群体,并不能被任何个例所代表。

这篇文章的口述者,已来港十年有余,2008年到香港时,“奥运刚刚结束,一片大好,大家欢天喜地”;再往后,她却发现香港和内地的分离,“是一步一步加深的”。2014年占领中环时期,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觉得“有段时间车很少,空气都新鲜了”;这一次,她却说“因为反修例运动,才对香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于未来,她是悲观的,因为“中国失去了整整一代香港年轻人”,也很遗憾,作为港漂无法发声,“没有和他们经历这段事情,对以后香港社会的形成,没有发言权”。

通过采访,本文试图完整地呈现一位“对香港抱著好感”的港漂,对这个社会和它正在经历挣扎的理解、同情、反思。至于她的声音有多重要,是否“中立”,或有多少代表性,则留待读者去判断。

我2008年本科毕业,来到香港读硕士。当时申请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没有做太多预备,申到学校就来了,所以到了这里都不太了解这座城市的情况。

我们来的时候,不会讲广东话其实蛮难生活,不像现在普通话这么普及,刚来时不太适应。我当时是听都听不懂,TVB也很少看,连“唔该”都听不懂。

因为没来过香港,来到后挺失望的。当时我住在九龙的一个区域,楼都挺旧,也没有觉得香港特别好,而且地方很小。刚开始对香港不是很喜欢,跟内地的环境相比,我觉得它的设施好像没有内地好。特别是当你一出来红磡火车站,面对的是红磡那些小旧房子、那些唐楼的时候,落差还是蛮大的。

听不懂广东话,外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那时也没有Google Map,我又不太认路。出门要经常问路,香港的路又很难找,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基本靠著个手机就能去任何地方了。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