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互联网政治

豆瓣的“无为而治”,最终也经不起时代的风浪

豆瓣没变,只是水淹过后,它看起来不一样了。

上海一展览馆内,一名女士正在使用智能手机。

上海一展览馆内,一名女士正在使用智能手机。摄:Chandan Khanna/AFP/Getty Images

比利小子

刊登于 2019-10-29

#豆瓣#互联网政治#比利小子#评论#中国大陆

从10月6日到10月20日,豆瓣三个大型小组被封禁,广播功能被禁半个月。而这个“事故”顺带则凸显出,这家多年来赚不到钱却塑造了独特公众形象的网站上,用户们似乎分裂成了截然不同的派系,一派同情站方,担心失去这个“精神角落”;另一派则喊打喊杀,希望将豆瓣变成一个爱国舆论阵地。他们的对立,映射出的是中国大陆青年一代的不同面相。

一个豆瓣,各自表述

在中文互联网世界中,各个大型网站的用户群体都有其被认知的“刻板印象”。豆瓣用户的刻板印象大约就是受过高等教育,在大中城市工作,以读书、电影、音乐、旅行为主要爱好,性格偏内向,政治观点偏自由主义的青年人。豆瓣官方在2016年初发布的品牌宣传片《我们的精神角落》几乎算是默认了这种印象。

但这种印象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豆瓣在2005年创建之初的核心功能就是条目——每本图书会有一个专属页面,读者可以在此打出评分,并撰写、阅读评论,或者寻找类似书籍,这一功能后来涵盖了电影、音乐(近几年还包括游戏,但游戏类别没有在主页面上的入口)。由这些功能聚合起来的用户,当然会是前述的“文艺青年”群体。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