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逃犯条例

从边缘青年到社群领袖,印度裔社工:一起学习维修香港

“有人觉得对话根本没有什么成效,我就说,‘不是啊,你看我们现在的对话不就在working咯!It’s not overnight!一日、三个钟的对话,一定无得解决所有香港的问题,but this is the start!”

Jeff在2014年成为了香港第一个印度裔注册社工。他后来进入香港NGO基督教励行会,服务在港寻求庇护的难民。

Jeff在2014年成为了香港第一个印度裔注册社工。他后来进入香港NGO基督教励行会,服务在港寻求庇护的难民。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记者 莫晓晴 端传媒记者 陈倩儿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9-10-27

#逃犯条例

很少人不知道尖沙咀有座重庆大厦,但走进去的人,总是不多。

对华裔圈子而言,那是另一个世界——非洲人和南亚裔人谋生开店的地方,和自己无缘,甚至有些混乱危险。不过,刚刚过去的周五,重庆大厦却迎来大批本地市民,从下午开始,排队参观的人就络绎不绝,有年轻人有中年人,有拖著小孩的妈妈,大家在门口排起了十多米的长龙。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重庆大厦,从来没有见过香港人这么有patience(耐心)的排队,”Jeffery Andrew一脸兴奋。他今年34岁,祖籍印度,在港土生土长,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又常常混杂英文单词。五年前,他刚成为香港历史上首位南亚裔注册社工。

自从民阵发言人岑子杰遇袭、传言袭击者为南亚裔人之后,过去十天,Jeff就没有停下来。他组织朋友们一起去医院探望岑子杰,20日九龙大游行,他又与一群少数族裔一起,为游行人士派水打气。25日,他叫上巴基斯坦裔的好友KK,多年服务少数族裔的社工王惠芬,还有自己太太等,组织了重庆大厦导赏团,半天之内分批接待了1300人,免费带大家逛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人开的商店,认识不同族裔的文化,不少香港人兴致勃勃地喝起非洲烈酒,了解印度朋友怎样刮胡子,如何过新年。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