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深度

才废克什米尔自治,又燃族群冲突火种,莫迪想要一个怎样的印度?

随著高院的一纸判决,印度政府尽管还没有找到经济解方,却已积极实现了政治上的核心目标:克什米尔自治已废,阿约提亚也将兴建罗摩神庙,印度距离印度教国家仅是一步之遥。

每年排灯节,印度教徒均会前往圣地阿约提亚举行庆典。

每年排灯节,印度教徒均会前往圣地阿约提亚举行庆典。摄:Sanjay Kanojia/AFP via 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印度尤 发自新德里

刊登于 2019-11-11

#印度#极右翼#民族主义

【编者按】:11月9日,印度最高法院宣判将北方邦阿约提亚的巴布里清真寺旧址划给印度教徒修建罗摩庙。这块自1992年和2003年多次引发血腥宗教族群冲突的土地又一次成为族群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号称以建设经济为目标的印度强人总理莫迪,如今频频依靠宗教和政治牌得分?这背后又说明了什么?这个南亚大国,是否真的“距离印度教国家仅是一步之遥”了?

“罗摩万岁!罗摩万岁!(Jai Shi Ram!)”11月9号上午,我在新德里的最高法院,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世纪土地争讼案在当天判决最终结果,现场印度教徒震耳欲聋地呼喊着罗摩之名,成了宣告胜利的第一响。

这块争议土地仅2.77英亩,位于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阿约提亚(Ayodhya),印度教徒相信,那里是梵文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中记载的传奇英雄,也是印度教最重要的大神之一罗摩(Rama)的出生之地。同样是这片土地,1528年之后在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统治下兴建了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成为印度穆斯林重要的朝圣之地。

然而,一座圣地容不下两种信仰,这个地方从英国殖民时期以来,就一直是印度最动荡的宗教冲突引爆点,在印度独立之后更为严重,在印度的历史上留下一道又一道的血痕,最血腥的莫过于1992年,印度教极端组织以及20万名印度教徒暴力捣毁并强占巴布里清真寺,冲突升级至全国各地的印-穆冲突,造成近2000人死亡,土地所有权也一直争讼无解。而巴布里清真寺被破坏,也成了印度的伊斯兰极端分子经常提及的历史耻辱,并誓言为之复仇。

印度北方邦的阿约提亚为印度国内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热点。图为2014年清真寺被捣毁15周年的冲突。
印度北方邦的阿约提亚为印度国内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热点。图为2014年清真寺被捣毁15周年的冲突。摄:Manpreet Romana/AFP via Getty Images

如今,连同印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兰詹·戈戈伊(Ranjan Gogoi)在内的五名法官,在11月9日决定将争议土地判给印度教徒,并由政府成立信托基金来管理,监督罗摩神庙的兴建,并另外拨一块5英亩大的土地给穆斯林,用以重建巴布里清真寺。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