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逃犯条例

橡胶子弹、催泪弹和胡椒球,他们在612经历的警察武器

“那时人很多、大家都在逼,我快到逃生门时,(跟朋友)说完话一回过头来,就被催泪弹‘嘭’一声击中。”

启贤(化名)表示,他和朋友一起逃往中信大厦时,被催泪弹击中头部。

启贤(化名)表示,他和朋友一起逃往中信大厦时,被催泪弹击中头部。摄:陈焯煇/端传媒

端传媒特约记者彭嘉林 实习记者余美霞、梁中胜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9-06-18

#逃犯条例#香港政治#香港

编者按:612事件中,示威市民和警方在金钟多处爆发流血冲突,香港警方随后快速定性事件为暴动,并称警方行动“容忍”、“克制”。而另一边,市民和不同团体指出警方这次过度使用武力,无论是武器级别抑或数量,均为香港多年来处理大型示威活动之最,并呼吁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彻底调查612事件,香港近年紧张的警民关系再一次变得更加绷紧、撕裂,看似无法愈合。在这一专题中,我们尝试采访在冲突现场受伤的市民、在警民之间尝试调和和缓解冲突的人,亦希望从学者等不同视角,理解警方的策略和警政制度的演变。

“我做了急救员这么久,我没有看过一个伤者流血量是这么多的,满地都是血。”24岁的急救员子朗(化名)回忆起6月12日下午的情形,心有余悸。这是他亲身经历的大型示威急救中,最严重的伤者。

子朗是一名大学生,六年前获得急救证书。2012年,他参加反国教示威,自2014年雨伞运动开始参与占领现场的急救,开始从热血的示威者转为抽离的急救员,曾在雨伞现场做急救员达两个月之久。他形容自己是一只“lone wolf(独行狼)”,在示威场上单独行动,来去如风。每次出动,会带上一个简易的急救包,上面有生理盐水、绷带、胶带、敷料和消毒药水——唯独抽走圆头的医生剪刀。因为他认为警察在示威现场,会把所有利器视为攻击性的武器,也会把救护人员视为示威者。

6月12日下午,子朗看到戴著头盔的示威者在立法会外聚集,感觉“一定会有事发生”。在此之前,为了反对和阻延立法会二读《逃犯条例》修订草案,大批市民自早上8时左右占领金钟多条道路,此后越来越多市民前来支援。3时左右,警察和示威者爆发冲突,子朗看不到最前方的情况,只在后排随著人群不断来回。突然,他听到前方有人大喊“急救”,他快步跑往前线:只见一名戴著口罩和眼罩的年轻人摊在地上,头破血流。

这一场警民之间的流血冲突,随即在当日稍晚时分被政府和警方定性为“暴动”。尽管警务处场卢伟聪和特首林郑月娥分别于前日和昨日对记者表示,在场被以暴动罪拘捕的人仅仅五人,并非指整个示威活动是暴动,但仍然没有明言取消“暴动”定性。在一场冲突中,警方发射了150枚催泪弹、20发布袋弹及数发橡胶子弹,并首次使用自旺角骚乱后引入的武器──“胡椒球”。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