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资本与政治的符号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组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19-03-26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m0332447,回应《刘华真:我们应该赶快忘掉三一八学运》

事实上,社运圈的声量越来越小,社运人士不断被污名化,台大社会系教授口中的“保守势力利用资本重新夺得话语权”的根本原因在于,社运人士关注的议题往往是偏向左派的、人权的、价值观的、民主的,这些固然是我们必须争取的权益。

但更根本的问题在于,维系一个社会发展的动能是,老百姓能不能温饱,能不能有个安全居住的家,物质层面一直都是基本的、必须的、基础的因素,为什么国民党过去打著“经济牌”可以吸引那么多铁票?

问题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就可得知,人的最基础需求层次是生存,其次是安全。 社运圈不断提倡的人权、左派思想其实都是更高层次的尊重跟自我实现。

没有温饱,没有安全,受到人尊重,实现了自我,又如何?一个没尊严,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的人,总是比受人尊重,享有许多空泛权利与价值观,却过著有一餐没一餐的人来的强。

社运圈长期以来一直忽略的弊病在,社运圈从来没有对经济跟民生议题提出一个强而有力的论点,反服贸固然在社运圈的定位是反中、反并吞、社运最高峰,但是拒绝中资进入台湾之后呢?

社运人士并没有提出一个替代方案来解决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台湾曾在60、70年代以局促一隅之小岛,超越地大物博的中国总体经济。然而现在呢?中国的经济回复到他应有的地位,韩国、新加坡都不断跟随时代的变迁,做出相对应的经济政策,而台湾,经济政策、薪资、产业发展却还沉浸在当年的经济奇迹而不自知与求进步,如今,通货随时间膨胀,人民的金钱缩水,薪资与物价、房价成长不成对比,台湾的经济相较于邻近的国家,不但退步,在景气复苏的顺风车上也跑得比人慢。

空有价值观,而没有提出让人民温饱,还使用“二等公民”来形容高雄人的社运人士,不但不能给人生存,还把人的尊严往地上践踏,这样怎么能得到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呢?高唱自由民主平等的社运人士,是这样看待那些需要帮助,在资源分配上处于弱势的人吗?

韩国瑜的“货运出去,钱进来,高雄发大财”,拥核人士的“以核养绿”之所以能掌握人心,不只是俗搁有力,吸收社运人士的宣传手法,更是打中每个人为求温饱、为了照顾自己的亲人、妻子、小孩的那个微小但悬于心头的愿望。

社运人士在媒体与科技上能投入的资本少归少,但更核心的问题在,社运圈不存在重视民生与经济的人与论点,不但如此,还高唱政治、工程霸权、专业霸权,要求政府把决策过程公开透明,将决策权还于人民,这是对受过高等教育,累积数十年实务经验的菁英份子最轻蔑的侮辱。

2. Longruler、咿咿呀呀,回应《在韩国寻求政治庇护的这一群中国人》

Longruler:1.文章缺少了一些数据支撑,信教的人当中多少人是低学历以及低经济水平的,我不相信高学历且有稳定收入会有偏向信全能神的倾向,除非这个教会有权力关系。

2.为何以前未被定义,出了血案才被定义为邪教。邪恶的行为都具有传播性。以前发轮功自焚,现今全能神杀人,难保以后会有更多流血事件。

3.我的疑问,全能神究竟为他们做了什么,帮了他们什么,能让他们甘愿五体投地信教。很多信基督的人都只是想有个信仰罢了,家庭和信教,我相信会分得出孰重孰轻。

咿咿呀呀:宗教学研究出身。不得不感叹中国的反邪教教育非常成功,让很多人看到全能神直接标签邪教免谈。

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有很多新兴宗教,这些宗教有很多”怪异的“教义和宗教仪式,但这不代表说我们就有权力干涉别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当然,如果其信仰导致某些触犯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行为,这些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比如某些极端主义者。但没有任何一个政权或个人有权力取缔某一种信仰。

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反邪教行动,更多地是为了管制的方便和政权的稳定,是一种政治举动。这种行动带来的更多的是对信仰群体的信仰自由和人权的冒犯,并不利宗教的发展。反而在宗教信仰自由的环境下,宗教市场的自由竞争才能带来对宗教的良性引导,摩门教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例证。我们可以站在某种信仰立场的角度,不认同某些新兴的宗教信仰,历史上也一直存在正统与异端之争。但这不代表说我们可以不尊重别人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力。公民的这种权力更应该受到国家保障的。中国政府引导的反邪教,可比拟为宗教迫害,是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极大冒犯。

3. 后现代废物,回应《我在新西兰基督城,与枪击案擦身而过》

反绿在昆明的7.5事件过后在网络上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了,私下和朋友交流的时候也发现反绿的各种段子早已经在我们这网络一代被广泛传播,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仇穆为何如此严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国际主义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破产。中共为了维护统治,给自己寻找合法性,就必须拥抱民族主义。官方宣扬的民族主义着眼于中华民族,可是中华民族这一意识形态过于虚无缥缈,说它国际主义,它不国际主义,说它彻底拥抱民族主义,可它又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一由梁启超先生创造意识形态过于空洞。作为中国主体的汉民族受到官方的启发,自然就产生了强大的汉民族主义,例如皇汉,明粉,汉服运动的兴起,你要是仔细观察,明粉和皇汉大概率是穆黑,大概率是自干五(不过他们依然认为官方的手段太软弱,太给少数民族面子,新疆的再教育营应该更加严苛),他们认为中共对少数民族的优待政策,例如高考少数民族加分严重影响他们自身的利益,中国应该彻底拥抱汉本位,就像武昌曾经树立的铁血十八星旗一样。

中国民族主义的传入就带有着十分鲜明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中国官方更是在历史教育上渲染受害者的色彩以激发民族主义。中国国力上升之后,国人更是有一种小西方的心态,认为黑墨绿懒惰,落后,只有中国才可以与西方平起平坐。

汉民族主义在互联网时代被广泛传播,伴随着7.5,昆明事件等恐怖事件的发生,仇穆情绪可以说是成燎原之势,伴随着仇恨撒向了方方面面,因为你曾经用恐怖袭击杀死我的人民,所以别人用恐怖袭击以牙还牙自然就是伟大的义士,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整体性的右倾,保守,具有着鲜明的欧陆民族主义右派的特点,这种意识形态是如此的牢固,如此的可怕。

4. Mr_Farouche,回应《潘易植、余一文:赛博时代的恐怖主义,符号、影像与游戏》

在上个世纪,gay、queer这些现在看来十分中立的的词语在被人们使用时常常带有贬义。几年前,人们使用自干五、小粉红这些词语的情景只有一种:讽刺;到了现在,官媒已经开始堂而皇之地使用这些词语来赞扬“爱国网友”。还有文中提到的,Pepe蛙被4chan网友重新发明为白人至上主义标志,以及凶手对着镜头比出OK手势,以上这些行为拥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们通过挪用(appropriate)而改变了一个词语最初的本义,使得这个词语产生了新的使用情景,并改变了它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这种行为叫做“reappropriate”。

5. 咸鱼姬、Adam_S,回应《江苏化工园区爆炸,64人死亡,危重21、重伤73》

咸鱼姬:苯挥发会污染空气,吸入后严重危害健康;然而从新京报的新闻新闻视频上看,去救援的消防员别说穿上防毒装备,竟然连口罩都没有戴。估计等完了又丧事喜办,“最美逆行”。无论受害者还是救援者,都不过是某些人炫耀政绩的一坨数据。

Adam_S:@咸鱼姬 当时看报导的时候,觉得有可能是摆拍,让消防员摘下口罩避免社会恐慌(想想当年日本核泄漏碘盐被卖脱销就可想而知)。

苯的厉害更在于它的致癌作用,不知道会对周边的人造成多大的影响。看来江苏省未来的癌症发病率又要上升了。

咸鱼姬:@Adam_S 他们就在第一现场,无论是摆拍还是实际上救援就没有防毒装备(根据以往例如天津的经验,我更倾向后者。),最终都会变成致癌物的受害者。如果因为摆拍而让当地人产生本地很安全的错觉,最终就是酿成更大的惨剧。当地还是一个渔业发达的地区,河鲜海鲜出售给外地后,受害面积会进一步扩大。不过几年后就算有人患癌死亡,他们的死亡诊断也不过是癌症,根本没人能够把癌症发病率归因于这场爆炸。从这方面看,给不给防毒装备,都是无所谓的,不给还能省钱。高估墙内基层救援的专业水平,可能是很多人会有的错觉。

6. ZOELI,回应《一个欧阳娜娜事件,两种“台独”?》

以“台独”为名来恶意中伤这些艺人成为了普通人一种唾手可得的权力,大量民众对于艺人的指控和私刑是国家和社会的某种共谋。统治者利用民众对于“国家分裂”的愤怒,将之转化为可怕的力量,生活于这个时代中因港台背景而成为替罪羊的艺人们,就成为了这种力量的攻击目标。当国家在清除异己的时候,普通百姓抓住机会来攫取这种漂浮的社会权力。

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统一是一种权力的幻觉,反映出的是人们普遍无权无势的状态。

7. 咸鱼姬,回应圆桌话题《成都校园餐发霉风波,在各执一词与真相不断“反转”里,你怎么看?》

【先说说像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是怎么样的学校。】

像这种挂公立名的私立,墙内俗称“公立民办学校”,在02年之后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以距离港澳最近的广州为例,02年开始“小升初”(小学升初中)全面取消推荐生,小学生升公立初中唯一的途径是电脑随机派位。这种派位制度大概是这么操作的:A小学对应A、B、C三种不同层次的初中(教学质量好坏,中考成绩好坏等等),从ABC三种初中在A小学的收生数量比例来看,超过半数学生只能被派到C等初中,剩下部分大部分由B接收,能去A初中的大概占一两成。

同一时期,市内大规模打造“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这个示范性高中对设班数量是有要求的,例如只开设四个班(每个班50人左右)就不符合规则。为了达到要求,公立中学的高中部就要增设班级,随之而来的就是校园太小课室不足,最后许多中学取消了初中部(例如广州老牌名校执信),或者缩减初中招生数量。于是小升初能够被派到A等级中学的概率就更加低了。 派位的初衷是为了平衡不同中学的生源质量,然而在没有对等师资、管理力量的前提下,搭上去的是学生的前途。有条件的家长肯定不愿意将孩子的前途寄托于运气,于是第一批挂著公立名校的私立学校出现了。当时这些私立中学打出来的宣传就是和公立名校一样的优质师资(事实上确实如此,很多老师是名校借调过去的)。要入读这些私立中学,学生还需要通过笔试和面试严格筛选。还是以广州为例,二中是公立中学,应元二中是私立,当年中考成绩,应元二中的学生超半数过了此前上过新闻的老牌名校广雅的录取线。从此公立民办学校一炮打响,这类中学成为“小升初”最热门的学校。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事件出来后,成都七中做的第一件事是跟这所私立学校进行切割,包括一些七中本部的利益相关者(学生家长等)。这类挂公立名字的私立都是站在公立名校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看来这样的切割跟公权部门出事就将责任推给没有编制的“临时工”没有什么差别。

【事发后第一时间墙内媒体在哪里?】

一般的媒体,一般的操作,是重大事件发生后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并通过各种途径挖掘真相,再从不同角度报导事件(千篇一律的报导显然不能吸引读者)。而墙内媒体,事件发生后一言不发,过了一两天后寥寥几个成都外的媒体不痛不痒地发布一下消息。一直到了“辟谣”通稿发出后,所有媒体众口一词地报导,内容完全与通稿一致。新闻业戴著镣铐跳舞的年代有一项“潜规则”——重大事件通常由外地媒体发掘、报导,这一次却是成都本土的红星新闻积极报导。红星新闻是勇者吗?他们只是在复述通稿。

“媒体业大清洗”过后的墙内没有新闻,只有通稿。有网民提起动车事件时,媒体仍然能够质问公权,如今从中吸取教训的公权部门最终让媒体称为复读机。多少调查记者离开新闻界,多少记者、律师在牢里,如今留在墙内媒体行业的人又是不是还是有生而为人的自觉?

【公信力为负值的公权部门凭什么辟谣?】

这一次又辟谣了,吸取红黄蓝硬盘的教训,这次自带视频,发动起微博网民狂刷通稿内容。万事俱备,就差让家长代表发认罪视频了。只要蓝底白字出来,就算说鹿是马,“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水军和部分网民是信的”。

可是,公众为什么就必须相信一个公信力破产的公权部门?家长能夜间撬门造假,这几天一言不发的有关部门就不能让演员上场演一波?照片可以造假,监控视频同样可以。

当然,谁真谁假并不重要,让事件变成罗生门就已经达到目的了,最后剩下的只是公众之间的互相撕咬、内斗,既得利益者依旧稳坐钓鱼台,真相永远石沉大海。公信力破产没有关系,公权部门依旧能够让慕强者相信强权即真相。

【中产变中惨无非是“岁静”派求仁得仁。】

理性上,我清楚应该同情受害小孩;感性上,却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对我说,这些平日标榜自己不关心政治的中产阶层总算被政治关心了一次,可谓“天道好轮回”。

中产们以为有钱能解决问题,奶粉出事去海淘,疫苗出事去香港,最后食堂出事,他们被另一批“中产”诘问为什么不辞职回家做饭给小孩,为什么要游行挡道,接著再体验了一把什么叫新疆模式。时过境迁之后,兴许中惨们继续疯狂赚钱努力移民,然后回头又会说一句“我觉得墙内没有什么不好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调查记者消失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罗生门事件越来越多?一切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崩塌,而现实中大部分人还自我感觉良好。“都是谣言,都是假的,我还可以岁月静好”。

8. 露旬歌、痂铭、冰山中的烈火,回应圆桌话题《成都校园餐发霉风波,在各执一词与真相不断“反转”里,你怎么看?》

露旬歌:整场事件中,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就是不对等的。家长被闭嘴网民被闭嘴媒体被闭嘴,政府站在舞台上对着簇拥者们表演。

“家长造假” 的辟谣言论发出之后,我在微博信息流上刷到了一条家长们谈话的录音视频,视频中带头的家长气愤地控诉着外界因为“辟谣” 而产生的误解,向身边的一众家长宣讲着如何如何向公众发出声音的计划。

不久之后,视频被删了。

痂铭:这件事相比去年的红黄蓝有更长的持续性,有家长,学校,公权力之间的交锋,媒体失能带来的影响也更明显。

因为两会,媒体禁令下的很早,家长的消息无法通过媒体渠道传出,只能通过微博发布。信息没有经过媒体验证,只能成为大量未经事实筛选的流言。政府有意识无意识地利用了这一点,通过辟谣来削弱家长言论的可信度,同时宣布事件“反转”。但同样的,在第三方媒体全部消音的状态下,政府的结论同样没有经过第三方的验证。尽管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人们选择不信是完全合理的。如果媒体无法通过自身的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那么政府的报告就算是真相,也没有人能够为他们说句公道话了。但也没必要同情他们,他们自食其果罢了。

冰山中的烈火:七中事件及其后的风波,是社会不信任加剧、政府公信力丧失、官商教利益链普遍猖獗、维稳体制反弹、互联网假消息泛滥、国民科学素养低下等原因累加造成的。

如果其中有一两个问题得以遏止,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但是可惜,这些社会痼疾越发严重,导致塔西佗效应一再出现,当事各方也不会真正反思自己

9. sagabrahma、塔森,回应圆桌话题《美国多间孔子学院被关停,它是政治宣传机器,还是促进多元?你怎么看?》

sagabrahma:说来说去孔子学院的争议点就一个:文化传播中是否掺杂了政治性因素?

答案显然是有的。且不说和内地一以贯之的禁止讨论六四、文革等敏感历史性话题(这一点我也很反感),现实中的台湾、南海等问题也是在红线以内。至于有没有宣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没有深入了解过不好妄言。

那么,是否要因为这些政治性因素就对孔子学院大肆批判动辄喊打喊杀?我的回答是,大可不必。为什么?因为孔子学院的根本任务还是传播汉语,由汉语进入延伸到汉文化、中国各族文化,然后再谈什么意识形态政治正确。这和托福雅思之类如出一辙。孔子学院的存在,至少给了外国一个学习了解中国的窗口,何况修建这个窗口的成本还不是一般的机构或个人能承担得起的,至于有了一定了解后如何会判断六四,如何看待台湾?那是由学生个人所决定的,不是孔子学院那帮体制内的老师一句两句就能轻易动摇的,孔子学院之外不是还有很多媒体会时刻关注中国作出各种解读吗?能进到这样一家学术机构学习的人才,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判断力想必不会比在座的诸位更差,人家的网络世界可没有一种叫做防火墙的东西。

所以,不必过于夸大孔子学院在政治宣传上的作用,还是应该回归到它传播中华文化这一主要任务本身。我想这一点对两岸来说应该都没有太大异议。共产主义也好三民主义也好,起码得先让人知道尊崇这些理念的国家在哪里人群是哪些长什么模样说什么语言有哪些节日哪些风俗吧?又何必赶尽杀绝呢?

所谓宣传的恐怖,不仅是只允许叫好不允许批判,还有一种是只允许贬斥不允许赞同。

塔森:@sagabrahma: 建议你看一下纪录片“假孔子之名”,里面有关于孔子学院教材和聘雇人员的介绍。孔子学院和法国文化协会、歌德文化中心不同之处,在于孔子学院是依附在外国大学之下的。孔子学院可以说自己依中国法规审查教师背景,但当到了国外,孔子学院既然依附在国外大学下,人事任用上的法规理应依照当地规定,但现行状况却并非如此。

再者,在欧洲,不少孔子学院的人员到处参加与中国议题相关的研讨会,发表和中国政府立场一致的言论。这些人员要发表什么言论当然是他们的自由,但孔子学院的招牌和当地大学挂钩,一起加在该人员的职称上,这是否变相让当地大学为中国政府背书?

另一个令人忧心的点是,孔子学院挟著大笔中国政府资助的经费在外国大学开课,是否会挤压大学里非孔子学院汉语教员的空间?外国大学有孔子学院送来的免费汉语课程,借此减少本校的汉语课程开支也是理所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否会变成学生若想在该大学上汉语课,只有与中国政府立场相同的课程可选?

当然,孔子学院也不过执行中国政府的政策,纪录片里也提到了,真正需要批判的人,大概是短视近利的外国大学校方(甚至谣传有贿赂参与其中),为了钱而牺牲了自诩的学术自由。

10. Wednesday,回应圆桌话题《学而优则仕,还是学而优则流浪?上海街头“国学大师”一跃成名,你怎么看?》

这无关中国社会,只是互联网资本的一贯操作。

沈巍的图像通过剪切、拼贴成为了新符号——“大师”,又在互联网平台被堆砌为新的景观。这个过程中,他被符号化和标签化。与其它网红不同的是,沈巍并不是主动追逐流量登上舞台的,但此时他的主观意愿已经无关紧要,因为资本只是需要他的符号而已。一旦被互联网工业纳入,在他的符号价值被消费殆尽之前,是很难重回过去的平静生活了。

可以料想,沈巍之后,资本还会在接下来批量制造着同款“大师”网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