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什么是“完美的校园”?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组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19-03-11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Acrux,回应《重磅调查:被强制绝育的淳子的一生》

抛开这个“冤案”不说,到底应不应该为“障碍”人士强制绝育?

我觉得是不妥当的,因为“障碍”从来都是随时代进步与人的意志而改变的,以前治疗精神病人的方法很简单粗暴,著名的前额页切除手术创始人还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型的治疗手段和药物被开发出来,很多曾被认为“不治”的精神问题和缺陷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被治愈,从时间流的顺序上来看,没有任何人是理应被“绝育”的。

再者,日本因为人口基数小于中国,所以让一些读者产生“障碍人士”数量不多的错觉。事实上中国患有现阶段不可治愈精神疾病或“不治之症”的人口可能达到数十万之众,要求这数十万人被实施此类非人道的措施显然于情于理都很难实现。

当然我不反对特定语境下的“优生”因为“优生(birth in health而非engenics)”的定义是使用有效的医学手段治疗干预遗传疾病并改善遗传质量,1995年的《生命伦理百科全书》将engenics定义为一种“适者”强加于“不适者”并限制“不适者”出生的,歧视少数人和少数人群的政治,经济,社会政策。并在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在今后科学文献中不使用engenics一次的决定。

birth in health而与engenics这两者的区别上面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前者是社会普及正确的科学知识,用科学手段鼓励人群改善遗传质量,后者是通过强制手段迫使“障碍”群体依从其规定的原则从而使其遭到非人道的对待。

现代社会更应该普及对各类“缺陷”的认知,让普通人认识到许多“缺陷”可控可治,对现阶段患有不可治愈疾病的群体也应该给予人道对待,发扬平等对待和帮扶的意识,积极发展生物科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应该是传播嫌恶与憎恨进而演化成歧视和迫害。因为我们要解决的是问题,而不是存在问题的人。

2. Spencer,回应《“正妹、高分、老残穷”:这群台湾高中生对放榜新闻说不》

超有感触的,不禁让我好奇,如果我诞生的社会也对学生差异有更大的包容,给予学生对人生更大的掌控权,我的人生会多不同。在香港中学读书只有满满的窒息感,感觉生命都被体制凌驾,对自己的人生毫无选择权,对无理的校规、不感兴趣的学科、成绩至上的氛围,只有服从的份。上了大学以后,学了社会科学,才真正感觉到脑袋转动,察觉到人生有比追求成绩更多更多的可能性,回头看看在中小学体制的年好像都是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地渡过的。接触更多外国的朋友,更加觉得自己就算是比他们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上,视野跟好学程度都比他们狭窄。台湾学生跟老师实在是很勇敢而且强大,希望他们的醒悟跟对抗能改变社会生态,让更少人被追求成绩至上之风所害。

3. 月影,回应《白信:新疆的“汉化”,还是内地的“疆化”?——新疆纪行之三》

我觉得第三篇是十分解惑的一篇,比如我一直以来的疑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底是怎么来的,现状是不是证明这个制度已经破产了?读完明白了,源头还是机械执行的斯大林主义,以及一带一路的提出果然是和新疆局势有所关联。

再说说我的看法吧。作为内地汉族,确实维族的遭遇不可能直接波及到我本人及亲友,维吾尔族群以及伊斯兰文化都是离我相当之遥远的东西。或者说新疆的一切一直以来都是被符号化的,以前是能歌善舞+物产丰富,56个民族一家亲,现在是戒严+集中营,极权样本。但是正像作者所说,新疆有着非常可怕的溢出效应,“成功模式”非常容易被移植到同样维稳压力巨大的内地,巨大的国家机器一旦开动,可不会长个眼睛看你是哪个民族。所以我无法做到隔岸看戏,即使这套体系真的让新疆越来越“稳”了。

4. KajiRyoji,回应《记者手记:谁真的在乎校园里发生的那些事?》

看了两篇校园欺凌的文章,想到了几件自己的经历。小学时,一个家伙趁我不注意,在众多女生面前突然脱掉我的裤子,当时我的反应十分激烈,然后对方被我吓到,反复道歉,但我依然记忆犹新……初中时,同班同学在我负责换矿泉水桶的时候把桶抢走扔到楼下,后来我哭着找班主任,结果老师把对方按在办公室的桌子上胖揍,但也指责我“不懂宽容”,现在想起来还是不服气,觉得老师简直是在搅混水不分黑白……到高中,我的同桌会仗着身强力壮在小事情上找我麻烦,一次惹急了我差点要举起铁的凳子砸他,终于想到后果没有动手,后来甚至在家里自制了一可乐瓶的氯气,威胁他再欺负人就在课堂上打开,直至后来高二分文理班离开了他,学校生活才有改善。

这些小事情埋在心底,好久没有翻出来,但仔细想想,的确在很长时间上影响了我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可以看出当时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些问题上要么不作为,要么采取粗暴而低效的办法,低估了欺凌的危害,既没有让施暴方认识到错误,也没有消除被害者的心理阴影。学校本应是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但忽视欺凌的问题,在后一点上就是失败。因此毕业多年后,再去看那些当年的欺凌者,并不觉得他们的人生有多么有趣或走了多远,真是可悲可叹。

5. 痂铭、Johnnyzhong、咸鱼姬,回应圆桌话题《黑客揭露中国大陆社交媒体信息被全面监控,自由聊天为何那么难?》

痂铭:对于普通人而言,微信朋友圈和群都会被监控以至于触发敏感词,引来屏蔽甚至喝茶,但私聊可能因为数据量过大或不会触发舆情所以不会被监控,语音聊天也相对安全。个人做法是朋友圈用暗语或者图片编辑,群里不发,私聊发的做法对抗监控。

微博主要以删帖和炸号为主,普通用户被喝茶的比例相对较小,需要小心的是被红卫兵们立靶子。去年出了几次微博围剿的事件后我直接把以前的私人博文备份后全删了,私人好友也放在一个分组里万一出什么事可以一键拉黑避免直接波及。

审查是无处不在的,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一个缺乏“信仰”和“初心”的时代,窃窃私语或高谈阔论可能会引来一些麻烦,但已经不会引来一颗子弹了。

Johnnyzhong:到底要做到哪种程度才有可能被喝茶?

痂铭:@Johnnyzhong: 原创信息引发舆情,明文攻击制度和领导人,墙外曝光个人信息的情况下的批判,都很有可能被喝茶。

此外,任意大会期间,敏感红线会不可预测的收紧。

咸鱼姬:补充一下,微博确实以炸号为主,但近日也有人因为发了空气质量相关的微博被请喝茶了,连同转发的也有被喝茶的,特殊日子特殊待遇。

6. oooOooo,回应圆桌话题《黑客揭露中国大陆社交媒体信息被全面监控,自由聊天为何那么难?》

老大哥都是幕后,正真在操刀的,都是“小大哥们”。曾和一位腾讯的监控员聊,吐露腾讯有4万多名监控审核员,每个微信用户都有对应负责的聊天监控人员,且有一套完善的监控机制:机器先做敏感信息筛选,达到触发条件后,由底级别的人员跟踪,跟踪到确有问题,再上报到高级组别人员处理,根据严重程度逐级上报直到报给官方。

另外,明星等社会公众人物有专门的组别人员监控,一定很好奇他们怎么知道某个账号就是某明星呢?此人回答,一个人微信里的吃喝拉撒睡都能看到,怎么就证明不了他是他呢。

当然,虽然是24h人工监控,半夜值班时也有瞌睡的时候,晚上打打洋工常有的事,所以“不堪入目的事”,各位切记后半夜再说哈哈。敏感东西发朋友圈也只有你自己看得到。另外,养成常删聊天记录的好习惯,如果你没问题,删掉手机端记录后,腾讯也不会存太久。

想一想,真应证了一路老话:人在做,天在看!不过这个“天”不是谁,就是在我们每个微信屏幕后,“默默守护”的小精灵,以及“关怀备至”从不留名的老大哥!

7. Adam_S,回应圆桌话题《黑客揭露中国大陆社交媒体信息被全面监控,自由聊天为何那么难?》

尝试了一下图片中的地址,这是穿越火线(大陆已经不是很流行的fps游戏)中的一个活动图片。另一个地址应该是指向腾讯视频。

比较倾向于相信这是一个网吧监控数据,可能对于政府来说,网吧是比较有可能窝藏自己想抓捕的人的地方,也有可能有人通过公用机器发表言论。因此进行实时监控…

640个G的信息,感觉数据量也是匹配的。

问题在于,政府可以对网吧进行监控,也可以通过每个人的实名制追随到这个人的设备,最终对想监控的人进行监控。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8. 5566、Sonja、EEE222,回应圆桌话题《连日引发亚裔歧视争议,你怎么看?》

5566:当西方人设法建立更多元的流行——尤其当他们意识到单一口味的流行是病态的时候,东方人反而希望保留这种来自西方的旧的,并不多元的流行。

Sonja:美当然可以也应该是多元的,问题是今天这种选角方式,到底是满足了西方人对亚洲人的猎奇式的想像,还是真的具有挑战主流审美标准的力道?

假如Vogue真的能够因此带起一股“亚洲热”,让许多西方人因此追逐起这样的五官,我才相信这真的是在打破主流、解构权力。否则就只是把他们自己对亚洲的美,以刻板印象的方式又再玩弄了一次罢了——仿佛亚洲可以美都只是因为他不同于西方。

5566:在他们自己长得出来的范围,从梦露时代到现在,男女的主流美也一直在更换啊? 或者你所谓打破是指“整形”?你的逻辑仍然会回到东方人要不要试著建立/正视已经存在而且永远不会消失的多元长相,也就是自然中必然发生的样子,而不是把“别人讲什么”都当做恶意。

Sonja:西方社会的主流审美也确实一直在改变没错啊,但是他们曾几何时用过亚洲社会“崇洋媚外”的方式来追求、改变他们自己的审美呢?

但我的重点并非要他们应该用这种方式来“景仰”亚洲、或是应该用亚洲审美来矫正自己的审美。(这是打破权力结构,但也建立了另一种新的权力)

我只是想说今天Vogue这种看似纳入“多元”审美其实还是歧视的,因为他们很刻意强调了所有与西方人的反面,就像我最后一句说的:亚洲可以美,都是建立在“跟西方不一样”——这种思维其实仍然不脱西方中心不是吗?所有的价值标准都是环绕著西方社会来建构的。

我也同意你说的亚洲人不要没事就玻璃心,觉得别人都在恶意攻击,今天Vogue这种行为被上升到辱华也是有点超过了,最多就是西方人正好自曝其对亚洲的贫乏想像跟认识吧。不过有时也正是在这种无知中,我们能将权力最幽微的作用看得一清二楚。

EEE222:我觉得我们必须承认亚洲盛行的审美观就是和典型亚洲人的细眼小鼻不同,这和尊不尊重、口味多不多元没关系。

我觉得这次争端的重点不是在歧不歧视,而是在两个事实并未被认清:事实一是欧美本身并不接受“对亚洲而言,盛行的审美就是眼睛较大、鼻梁较高”,他们坚持“自己想像的亚洲之美”的样貌;事实二是亚洲人受欧美牵制下产生的自我矛盾,一方面社会文化脉络影响下我们已不自觉的拥有某种对“美丽”的模板——并非细眼矮鼻的模板,一方面当欧美人士加诸亚洲模板在我们身上时,我们由于许多原因——保护当事模特、或对于需保持开放心胸的自我训诫——我们得坚持这样的典型亚裔面孔足以代表亚洲成为代言者。因为欧美选了一个和我们主流价值观不一样的模特出来,因此让我们产生很多自我矛盾以及冲突,无法正视盛行亚洲审美与典型亚裔面孔的落差。

9. LFZ,回应圆桌话题《连日引发亚裔歧视争议,你怎么看?》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大多对这些纷扰保持着基本的理性,另一面在网络世界里,这些节奏却愈演愈烈,直到上升为能代表民族意识的境界。我不知道是现在的人们都习惯在虚拟世界里换上另一幅面孔,还是有某种看不清源头的力量在这片无法之地上大肆行虐。希望大家下次“概括”中国时,也能少一些刻板印象,网络上的中国并不是真正的中国。

10. 咸鱼姬,回应圆桌话题《广东中学拟设智能手环定位学生、统计健康数据等,这是枷锁还是防护?》

华附(华南师大附中)、省实(广东省实验中学)、执信、广雅是广州前四的名校,其中执信和广雅是历史比较久的传统强校。从近年的高考成绩来看,二中有超越广雅的势头,其中一个原因是二中在“郊区”开设新校区之后实行了在广州中学中罕见的全封闭住宿制。由于老城区土地限制,广雅没办法像二中那样开设“牧场”,于是开发起了“项圈”?

这个新闻看上去更像是旧闻,可怕之处在于墙内读者看到之后一点都不会感到惊诧。从赫赫有名的衡水中学,到广雅、真光的“项圈”,其实本质都是追求对学生的完全控制。

家长们会喜欢这个手环,因为手环象征著孩子是可控、可随意塑造的。家长们也只能喜欢这个手环,因为墙内孩子以后要过上体面生活有且只有一条路——考上知名大学。让一个可控的孩子在高考出成绩显然比一个有灵魂的孩子容易得多。假如有一天大脑可以植入控制芯片,我相信家长们很乐意让自己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就自带“出厂设置”。

我不知道广雅需不需要流水线上的学生,但墙内社会必然乐见其成。公权控制私领域,家长视孩子如私产,三纲五常死而不僵,现代科技最终只能成为反乌托邦的最大助力。在全面倒车的社会,过去广雅所标榜的理念顺理成章被埋入土里,一如已成僵尸的北大。强权之下,谁敢不跪?今天这些学生带上了手环,被迫著在课堂上举手;明天这些长大的精英学生就会让所有公民戴上手环,让他们歌颂大家长,让他们24小时都正能量。完美的校园,完美的社会,一如伊藤计划的小说《和谐》。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