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金庸逝世

黎蜗藤:在国家与民族叙事中,反“民族主义”的金庸小说

作为小说,金庸没有通过说教把反民族主义、反大汉族主义明确点出,但通过故事,无疑能让读者感受到其用心。

2018年11月12日,金庸的私人丧礼于香港殡仪馆举行,灵堂布满白花,金庸的遗照置中,两旁挽联写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2018年11月12日,金庸的私人丧礼于香港殡仪馆举行,灵堂布满白花,金庸的遗照置中,两旁挽联写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摄:端传媒

刊登于 2018-11-13

#金庸逝世#金庸#评论#黎蜗藤#中国大陆

10月30日香港作家金庸逝世,引发了全球华人的哀悼与纪念。作为文学家的金庸,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十几部沉甸甸的小说,还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全球华人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华语世界的重要思想塑造者。

本文笔者将从民族与国家构建的角度阐述金庸的贡献。这可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金庸小说的流行度本身;第二,金庸小说中蕴藏著的浓厚中国文化;第三,金庸小说中的不断演变的民族观,带给读者的深入思考。

金庸写作的年代,面对“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的难题

金庸写作的年代实乃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关键年代。

尽管中国历史悠久,基本奠定中国现在疆界(除了蒙古后来独立)还是18世纪中期的事,而且还是在一个人数极少的“满洲利亚”(Manchuria)通古斯民族的一支——满族的征服和统治之下才形成的。满洲利亚是满人以外族统治者的身份,作为龙兴之地带入的“嫁妆”(明朝在“东北”的稳定统治区域一般只到达辽宁);蒙古(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包括青海)都是满人入主后才纳入清朝版图。

如果历史再重演一次,现在被视为中国“传统疆界”的领土很可能根本与现代中国拉不上关系。在18世纪中期之前的一千多年,蒙古曾经是中国的征服者,与明朝又互相攻打;西藏从未属于中国;“新疆”的历史在此前,已和中国上千年没有关系。放在历史长河的角度,那些地方能被勉强称为“自古以来”的领土是一件偶然的事。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