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丛林法则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图:端传媒设计组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18-10-21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Krislou_,回应《叶荫聪:当广东话变成“问题”,是令一种语言变成对另一种语言的恶性斗争》

这篇文章也让我想起一些有趣的经历:

在台湾就读大学的时候,有时候会在台湾本地同学面前,和身边的香港朋友用广东话作沟通(我是澳门学生)。这时台湾同学就会有一些不满,不停地对我们说要求我们说“中文”,不然他们会听不懂。不论我们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会在这种情况下提到,其实对我们来说,“广东话”就是我们从小到大学的“中文”,他们也似懂非懂,认为“台湾国语”(除了腔调外应等同于普通话,吧?)才是“中文”。

生在澳门的我,身边也有各种方言充斥在生活中,从小也觉得中文中包含很多种地方言语的发展。所以一开始第一次遇上以上的情况时,其实有些许生气的,就好像否决了我从小到大的认知,我学的竟不是地道的“中文”。

这篇文章让我有意无意地想起这番记忆,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2. dadala,回应《叶荫聪:当广东话变成“问题”,是令一种语言变成对另一种语言的恶性斗争》

真的建议香港教育局审视一下推行“普教中”的方法是否出现问题,虽然本意未必是想消磨广东话,却令很多香港本地的感受“文化入侵”,排斥普通话以及受牵连的“简体字”。在香港读书的经历让我会讲流利粤语,可以在言语上装一个香港本地人。但是在学后期发生一系列社会争议,先是引起了某些同学对普通话的反感 ,对自己会操流利粤语趾高气扬,甚至视普通话为“强国”的象征,已经把语言当作了意识形态的抗争。最后我也只好坚持大部分场合只说普通话,表现出作为一个中国人。

当然香港本地会说普通话的人还是蛮多,而且大部分也没有表现鄙视普通话的姿态。只是像文章所提及的“ 用语言来定义政治及族群的界线,以彰显自己最本真的本土文化身份,依托一种心理防卫的安全感,甚至忘记及排斥身处的地方的多样性及复杂性。”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对抗就会出现为我独尊 ,“普通话才是中文”的句子也会在香港变成“粤语才是中文”的现象,在香港的主流粤语群体,使用普通话的群体的“大”又变成了“小”,也会感到压迫,恐惧,甚至仇恨,往往受意识形态影响的不只有要去抗争的那一方,还有被视作抗争对象的那一方。

3. jacqhnt,回应《叶荫聪:当广东话变成“问题”,是令一种语言变成对另一种语言的恶性斗争》

教育局曾委托教大在普教中学校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是不论广东话还是普通话均能帮助学生学习中文 (包括阅读、中华文化欣赏、聆听、写作等等),没有优劣之分。可能杨局长只是单方面看到中文只有“讲”出来的一面,所以会如此关注用甚么教学语言,没有经过任何细心的研究就下了定论。

香港人对广东话有许多情意结,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家庭、朋友、社区所有人都讲相同的语言,当然会对广东话附加上感情和归属感。我认为香港人学习“讲”普通话还是有功能性的必要,但是要透过抹杀广东话来达到这个目标只会惹来大众的反感,其实很多小学和中学早已在中文科以外增设普通话课,而且透过其他渠道学习反而更有效(我当时班上所有人都有看台剧和普通话综艺)。

4. Eddo,回应《“北方的深圳”在等待,丹东还相信“改革开放”吗?》

我是丹东人。十一的时候陪朋友去了河口断桥游玩,有游船项目,游船在鸭绿江中离朝鲜最近也不过几百米。远远看着,两岸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只因隔着一条河,生活便截然不同(某种意义上或许也没什么不同),觉得很伤感,更担心国内以后的走势。

5. Rainbow___、Chingz,回应《早报:大陆20岁网络女主播哼唱国歌被指违法,获行政拘留五天》

Rainbow___:这一刻我哑口无言,这一刻我铭记当下,这一刻我思索未来。2018是中国不寻常的一年,各方面的政策都不断缩紧,这一年,可能是继2008年来又一个转折点,而你我正经历著这历史性的时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Chingz:对于国家特定标识(国旗国徽国歌法定货币等)有一定的法律保护我觉得合理。至于处罚程度得看详细影响范围。这个是职业主播,粉丝量观看量巨大,影响范围广。就是她并不是恶意丑化国家标识,这个处罚我觉得略微过了,不过也没有到过分的程度。她正好冲枪口上,有点杀鸡儆猴的感觉。

6. FrankLiuPhD,回应圆桌话题《自古以来“骄傲使人进步”?可骄傲为什么被普遍厌恶?》

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虽然我的研究并未涉及到行为经济学或者心理学,但在这里提供一个别样的角度来从“认知偏差”的一个体现,self-attribution bias (自利性偏差),来看“骄傲”和“谦虚”的共存和对立。前一部分读起来可能会有一点跑题,但希望最后的总结部分能把论点阐述清楚。

我们从Self-attribution bias (自利性偏差)切入。借用维基百科的解释,这个偏差指的是:

“自利性偏差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即人们通常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性格特质,而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环境影响,而对他人则正好相反。导致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人们通常对自己自身的条件和身边的环境更加了解,所以会将失败归因于外在的条件对自己的影响。而当失败发生在他人身上时,人们因为很难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周围客观条件的因素,所以更倾向于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个人的性格特质原因。”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买股票,和在丛林里狩猎。

任何参与投资股票市场的端友们肯定都知道,股票市场的风险可以估算出来,可是不确定性却无法估量出来。(That is, although certain investment risks are quantifiable, uncertainty is the only certainty that is uncertain.) 比如说,一个投资者花了60天的时间利用各种渠道各种信息来学习一个股票,比如说,公司A。假设他通过60天对这个公司的所有财物信息,以及所有现存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行业上下游的研究与学习,他决定买入A股。他进行的第一笔买入就在一月内上涨了10%,第二月就又上涨了20%。

那在这个时候,投资者通常都会觉得这个买入的成功,是来自于自己花了60天对所有市场的分析后的一种回报。换句话说,因为他用功努力去学习所有有关这个公司的信息,所以往往他,以及他身边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两个月的投资)成功是因为他的能力。

那这个投资者有没有受到自利性偏差的影响呢?在看完第二个例子后,我们再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个例子启发于端小二在原文里引用 Sznycer et al (2018, PNAS 115 (33) pp. 8322-8327)论文里关于10个不同的小型土著社会的例子。不同于投资股票,狩猎虽然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为,但是不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比投资股票小了很多。因此,由于很多狩猎时需要的技巧是可以通过不断反复锻炼而提高,在同样的情况下,一个好的猎手确实会比一个差的猎手更能捕捉到猎物。

那在这个情况下,对于好的猎手来说,他们有没有自利性偏差呢?

现在我们来对比这两个例子。第一个关于投资股票的例子在典型的商学院行为金融学教材里,这就是自利性偏差的一种体现。为什么呢?信奉有效市场学说的学者会解释说,没有任何投资者能长期跑赢大市,这个投资者是运气好。统计学的朋友会告诉你,假设一定的参数情况下,一个周期内一个股票连续上涨数周的机率往往比你所预估的机率要大的多。也就是说,在一个看似小概率的事情成功的基础上,这个投资者幸运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即使他们确实精通自己的业务(了解市场)。相比而言,一个好的猎手的成功,虽然运气的成分也有,但是他们的业务能力占主要部分。所以从定义上来讲,他们也可能有自利性偏差,但是他们有资格“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性格特质”。

现在我们回到端小二发起的问题,是应该感到“骄傲”呢还是应该“谦虚”呢?

如果自己的成功是处于一个不确定性无法估量出来的环境下,那还是谦虚为好。如果成功确实来自于自身的努力,那展现骄傲, pride, 也是值得尊重的。

7. 绯红杏白,回应圆桌话题《自古以来“骄傲使人进步”?可骄傲为什么被普遍厌恶?》

中国人有句说话:赞得多小孩会赞坏他们。因此我们都不应称赞小孩,不会鼓励他们作出离开我们预算和控制的范围。殊不知这个家长订下范围把一个小孩的创造力和探索可能性的都设限了。

骄傲(pride)一词我认为是人受到激励产生自信而驱使自己作出行动的情感。而中国人却往往把所有自信中所产生的错误一拼归到骄傲头上。说出人不应骄傲而归于谦虚的道理。只是谦虚的人往往容易把自己看得卑微,把自己的能力说是受他人提拔赏识之故,把自己辛劳不懈的努力说成自己运气好。这些说话能好好的鼓励后辈们继续努力吗?谦虚防止了傲慢的骄气确坏和谐气氛和秩序,是不是反而成为了阻碍后辈进步超越自己的天花版?

骄傲的自负少了一份对他人身份的尊重。但这一份自负同时也让没能力没经验的人超越自己的身份尝试去挑战既定的限制和假设,订立从没有人见过,想过的全新法则。正如iPad平板电脑的诞生是因为Steve Jobs完全无视自己公司开发及销售人员的专业,把所有人皆认为是不三不四,不轮不类的触控式低端电脑投入生产成为了热销产品。没有看不起旧世界的心态,没有产生着我优于别人思想。即使对自己的能力有再多的认同,谦卑的人都只是见部步行步的务实主义。人都不会僭越固有的规范,挑战结果完全不确定的未知。美国也不敢在全面技术科研进度落后的情况下与苏联开展载人登月竞赛。

当今天我们矢志要超越对方,比他人更优秀时那份执着就是骄傲。一种驱使我们更加进取的动力。谦虚则是把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推卸到他人身上。中国人一直强调谦虚,就是长辈反动的为了防止后代超越自己,不让自己失去社会地位而鼓吹长幼有序。儒家的师承文化就是一个表表者。傲慢的谦虚文化窒碍了个人自信建立,把衡量人的价值停留在是否遵守宗祖的旨意上,而不是具有甚么样为社会付出了甚么。归根究底,骄傲为中国人所厌恶是因为他减低了长辈对的晚辈的控制力,即使它能为社会带来进步,我们也只能谦虚的把功劳推到长辈上来维持他的地位。

然而,活在社会日渐分化多元的现代,长辈们的控制的力早就减弱了。今天我们只要坦诚面对自己。不论这是最好或是最坏的年代,我们都绝对有理由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骄傲。

8. stuxavier、Nobody,回应圆桌话题《哈佛被控招生歧视亚裔案开审,高校应当取消少数族裔优待政策吗?》

stuxavier:美国一直努力消灭种族隔阂,种族摩擦却还不断,这时候如果彻底忽略种族而推行各类公共政策显然不符合现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各族裔间历史、文化、社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学术表现的确会有所不同,强行剥夺那些因这类差异而造成成绩不及另一族裔的学生的学习机会才是不公平的。第一代华人很多拎不清一个事实,就是自己一直是种族平权的受益者,失去平权的语境自己将立即处于危险当中,积极维护多元环境对自身才更有利。反对AA是个十分荒谬的行为,取消AA的受益者除了白人绝不是亚裔。

Nobody:多元化是原被告双方都支持的吧。争议主要在于亚裔在主观评价中的低分,哈佛能不能为这些分数的有效性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则这就是基于种族的歧视。

录取时适当向社会经济教育条件较差的族群倾斜,我觉得是有助于社会公义的。而作为私立学校,如果哈佛不再领取联邦资金、不去花纳税人的钱的话,我觉得他在招生制度上相比公立学校应该享有更大的灵活性。其中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不管多大程度上去参考种族因素,都应该以增强、至少不能削弱社会公义为目标。提倡多元化和适当倾斜弱势群体都是可以接受的做法,歧视性的行为则是不被接受的。就看哈佛怎样说明他们背后的理由了。以现有的证据来看,感觉哈佛还是有机会赢下官司的。

9. RickyRaymond、garfield_ho、sigongfei,回应圆桌话题《华邮记者疑在沙特驻土耳其使馆遇害,特朗普对此态度反复,你怎么看?》

RickyRaymond:我实名反对“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做人若是丢了最基本的道德正义感,而只去追求所谓利弊的话,与禽兽何异?在现代理性社会,如此散发着丛林法则味道的语句缘何还会大行其道?平心而论,政客们在台面下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只为利弊而生,但在台面上,他们是不是也不得不装成一个道貌岸然的君子呢?

garfield_ho:然而国际外交就是遵从丛林法则,不然为什么美国不推翻封建君主制的沙特,而老是针对中国呢?还有美国对别国入侵难道不是弱肉强食吗?

sigongfei:美国跟沙特一直是军事盟国,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据点和屯兵都在沙特,沙特对于美国稳定中东地区的局势牵制极端阿拉伯共产党极为重要,政治当然要衡量利弊得失,你这种话说著容易,亲历其中无论谁做总统都是一样的抉择。

RickyRaymond:@sigongfei: 政客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只为利弊而生,但他们在台面上的形象,也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社会所应有的风气,必应是爱憎分明的。就正如这次沙特记者被肢解之事,美国国内舆情大哗。惨无人道、拒绝进步与开明的沙特政权也成了诸多学者口诛笔伐的对象。这就是我所想说的,不管政客们再怎样丛林法则,社会正义仍然是要摆在枱面上的。这正是我对引号内那句话在充斥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中国社会大行其道而不满的原因所在。

10. 花满月、FrankLiuPhD,回应圆桌话题:《Amy Winehouse将被“复活”并巡演,这是创新的致敬,还是扰乱逝者的平静?》

花满月:老实讲,作为张国荣粉丝,还蛮希望有这样的全息投影演唱会看的,毕竟看屏幕影像和在现实中看的观感体验差太多了。但是若有歌手本人厌恶巡演或不希望自己被以这种方式呈现,那我会觉得尊重歌手意见是很重要的。

不过,文中还提到有人认为在世歌手可以以全息投影在世界各地直播的方式来减少巡演压力。这个我个人无法接受。

我还有猜想,随著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会不会以后每个人,特别是公众人物,在过世前都需要签署一份协议来表明自己是否同意过世后被虚拟现实技术再现。

FrankLiuPhD:@花满月: 之前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只是停留在声音层面上。把所有Leslie采访时说话的声音,电影里的原声都收集起来,利用数据分析生成一个他的声音库。然后在这个声音库的基础上做出一个热线电话,开放给所有一样喜欢他的乐迷。

有的时候遇到烦心的事情,打这个热线电话,电话那头传来Leslie安慰的声音。可能无论多大的事都会融化掉了吧。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