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姚松炎:未讨论已有结论的香港“土地供应大辩论”

我相信政府的如意算盘是在咨询完成后,向公众说明某一两项最多人选择的土地供应选项不能满足各种不同用途,所以必须多管齐下,其他较少人选择的选项亦会采用,以满足各类土地需求和短中长期需要。

上月“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推出18项土地供应建议,分短中期,中长期和概念性三类,咨询市民,称为“土地供应大辩论”。图为启德发展区。

上月“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推出18项土地供应建议,分短中期,中长期和概念性三类,咨询市民,称为“土地供应大辩论”。图为启德发展区。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18-05-16

#土地大辩论#评论#姚松炎

上月,香港政府委任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土供组)推出18项土地供应建议,分短中期,中长期和概念性三类,咨询市民,称为“土地供应大辩论”,更聘请了几家公关公司宣传。

然而,土供组只根据政府提供的资料,本身并没有做过任何研究,亦没有提出任何证据说明,这18个选项能有效解决《香港2030+》内有关各类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只开了14次会,就草草定下这18项土地供应选项。正如我在土供组成立之初曾摘文(注一)预测这类没有研究职权的委员会,结果必然是被政府官员牵着鼻子走,操控着给委员的信息。结果不出所料,譬如民间要求优先采用军事用地,但土供组主席黄远辉却直接引述政府信息指军事用地均无闲置情况,故小组认为毋须作选项讨论,亦不会纳入公众咨询。这说明委员对政府的信息照单全收,18个选项中除了几个是由个别委员提出的天马行空建议外,其余都是由政府官员提供信息给委员,并建议委员采纳的。

先有结论,再做咨询

事实上,以现时政府的管治方式和在制度上缺乏制约的情况下,基本上这些委员会多是政府先有结论,然后用公关伎俩处理一场咨询来合理化该结论,过程中并无研究论证或专业分析,只需公关与包装。譬如在18项方案中,17项都只提土地种类,不提获取土地的方法,唯独是发展农地一项,就明言公私营合作,并透过各种途径广泛明示或暗示,只有公私营合作发展农地才可在短期内发展农地。民间提出要求引用《收回土地条例》(简称“土收”)发展农地,却被指会导致司法复核不断,令人莫明其妙,到底有什么研究分析支持这种看法?而且,棕地(已受破坏的土地)的获取同样可以经由公私营合作或土收方式,为什么棕地又不列明获取土地的方法?

首先,政府施政不应因为害怕有人用司法复核拖延时间而放弃施政理念,施政应当着眼于理念是否正确,政策实行是否受市民支持为主,而不是避重就轻,“船头惊鬼船尾惊贼”的寻找施政捷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