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林韦地:马来西亚华人,复杂“共同体”的前途困境

“马来西亚华人”这个“想像的共同体”是否真正存在,已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从客观统计数字上来说,有740万“华人”在马来西亚这个国家里,但这740万人的背景,和他们所受的教育,其实差异非常大。

740万“马来西亚华人”里,真正熟知自己群体历史的,恐怕是少数中的少数。 他们对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民族的看法南辕北辙,缺乏共同的认知和理解,使得他们要展开任何有深度的公共议题讨论,都非常困难。图为马来西亚华人于农历新年期间在吉隆坡一家购物中心外观看舞龙。

740万“马来西亚华人”里,真正熟知自己群体历史的,恐怕是少数中的少数。 他们对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民族的看法南辕北辙,缺乏共同的认知和理解,使得他们要展开任何有深度的公共议题讨论,都非常困难。图为马来西亚华人于农历新年期间在吉隆坡一家购物中心外观看舞龙。摄:Alexandra Radu/Anadolu Agency/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8-04-07

#林韦地#2018马来西亚大选#评论

我个人的身份认同和成长经历比较复杂,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在台湾念小学,小学毕业后回到马来西亚。在最初有记忆和意识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台湾人,或中国人(那是个台湾还等于自由中国的年代);后来大了一点,知道自己的国籍是马来西亚,才开始觉得自己是个马来西亚人,或更准确地说,马来西亚华人。

我在台湾念国小六年级的时候,曾在全校面前上台,用马来文演讲。那时年纪很小很天真,并不知道这样等同于向全校其他台湾小朋友宣示自己是一个“他者”。

从很年轻的时候开始,大约是从台湾回到马来西亚念华文独立中学之后,我就思考关于“马来西亚华人”这回事,以及这个群体的现状和未来。当然随着年纪渐长,很多看法也慢慢修正。

或许是时候在这里整理和分享一下现在自己的看法,尽量写得简单。

“马来西亚华人”的华文和历史教育

首先,“马来西亚华人”这个“想像的共同体”是否真正存在,已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从客观统计数字上来说,有740万“华人”在马来西亚这个国家里,但这740万人的背景,和他们所受的教育,其实差异非常大。

在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中,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差异。“马来西亚华人”中,部分人是自小受英文教育和马来文教育的,其中有完全不会说任何华人语言者,有会说方言不会说华语者,有会说方言会说华语但不会写华文者。

受“华文教育”的人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人从华文小学毕业之后,就到马来学校(即国民中学)受教育,但只有部分国民中学有华文课;有的人从华文小学毕业之后,到政府体制内的国民型中学升学(即改制后的“华文”中学,但只有一科“华文”科是用华文上课,其他科目用马来文或英文(数理科目)上课);有的人从华文小学毕业之后,到华人自己办的华文中学升学(即所谓的独立中学,简称独中),理论上除马来文和英文外全部科目都是用华文上课,但实际情况依各独中而异。

因此,这740万“华人”的“华语”、“华文”程度,和对其的概念,其实非常不一致。

为何马来西亚华人的升学选择不一?华人家长替小孩选择哪种源流的小学或中学的因素非常多,有时候是非常单纯的原因,如哪间学校离家比较近;经济状况也是重要的考量,因为马来学校和政府的国民型中学不需要付学费,但独中需要。在不同地域的华人社会,家长对各源流学校的观感也不同。传统上,中南马家长多优先让孩子报读独中,北马家长则比较想让孩子进国民型中学,挤不进国民型中学,又不想送孩子去马来学校,才送独中。因此,中南马的独中一直以来是有点精英色彩的,反而北马的独中多受歧视,大众会觉得是不会读书挤不进国民型中学的孩子才去念的学校。

这情况在2008年以后有了很大的转变,华人开始在政治上多支持反对党,开始不相信政府的教育体制,因此独中学生人数大增,这也使独中变得更商业化。确实有些独中已有“穷人版的国际学校”的意味,即富豪华人送孩子去国际学校,再下一级送独中,没有经济能力的才去念国民型中学或马来学校。如果独中不能找回或守住自己的公共性质,这样的阶级分配在未来是有可能出现的。

至于小学,绝大多数的马来西亚华人家长都会送自己的孩子到华小,除非家里本来就不是华文教育背景的。也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无法兼顾三语(马来文、英文、华文),为了减轻孩子负担而送孩子到国民小学而不是华小。

在中学,各源流学校另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历史教育。政府中学的历史教育是马来霸权和伊斯兰本位史观的,并没有特别针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而设计的教材。华文独立中学的历史课本则有相当篇幅的马来西亚华人史,但老师怎么教学生,那又是另一件事。

所以这740万“马来西亚华人”里,真正熟知自己群体历史的,恐怕是少数中的少数。

“华人”在马来西亚所受的教育,差异非常大。对“华语”、“华文”程度,和对其的概念,其实非常不一致。部分人是自小受英文教育和马来文教育的,也有受“华文教育”的。
“华人”在马来西亚所受的教育,差异非常大。对“华语”、“华文”程度,和对其的概念,其实非常不一致。部分人是自小受英文教育和马来文教育的,也有受“华文教育”的。

“马来西亚华人”公共讨论的困难

这巨大的差异性,使得这740万“华人”对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民族的看法南辕北辙,缺乏共同的认知和理解,使得他们要展开任何有深度的公共议题讨论,都非常困难。例如,有些人觉得华人有自己的华文教育很重要,有些人觉得可以放弃;独中生觉得“华文教育”是用华文教学全部科目的教育,国中生(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觉得“华文教育”是指华语文的语文教育。华文独立中学有教相当篇幅的中国史,而政府中学几乎完全不碰。

这740万“华人”的身份认同也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认同“马来西亚人”(即觉得自己和马来人印度人没有什么不同,不要分这么细),有些人认同“华人”(即觉得自己和中国人台湾人香港人没有什么不同,不要分这么细),有些人认同“马来西亚华人”(即想要“做自己”,认为自己是一独立的民族)。

可是,这740万“华人”又有很多共同之处,因为巫统政府实行种族主义经济政策,所以“华人”都处于“非土著”的劣势。而在日常生活里,这740万“华人”有着相近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经济上也常常有华人做华人生意的情况,比如华人老师教华人学生,华人餐厅华人光顾,华人作者卖书给华人读者等等。语文还是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740万“华人”这个共同体其实不小,所以它在某个客观程度上会一直存在,不易消失,但规模不大,又缺乏共同的平台(因为马来西亚实在太大,所以任何华人组织或团体,其实都有很强的地域性),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缺乏在一个共同的“华人”巿场或群体,让有共同兴趣的华人合作或竞争,以致常常不求事情做得很好,或很难建立制度或传承,总有“人走政亡”之事。

而因为马来西亚华人没有自己的国体保护,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和生存危机意识,或因个人的情意结,使得常有打着公共或民族旗号的人出现,而其实只是为谋私利或为自己图一个位置,或掺杂太多个人情绪,意气用事。政商勾结、结党谋私之事,常有所闻。而无论在平面媒体报章杂志或是网路平台如脸书,马来西亚华人打起笔战来多下笔凶狠,毫不留情,多人身攻击之语。

“马来西亚华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冲击

在政治意识形态上,马来西亚华人的民族主体意识其实觉醒得相当早,早在五六十年代,教育家林连玉等人的政治路线即走在时代和世界的前端,强调马来西亚华人的主体性,争取在马来西亚这个新国家的公民地位,而不是对中国念念不忘。林连玉在二战后英殖民时代时,推动了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和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的成立,并以教总名义向英国提出列华语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和向联合国申诉,请求关注马来亚华人的地位问题。而在面对华人社会时,林连玉则一再强调,华人要效忠于马来亚,要和其他种族共存共荣,但坚持各民族教育以母语为媒介和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的原则。

林连玉等人的“民族主义”,其实非常具有理想性,和今日的左派意识有一致性(当年的左派是共产主义),强调关怀弱势和其他民族,强调不向强权屈服,强调各民族在这新国家里有自己民族的文化权和教育权。马来亚建国后,林连玉因抵抗华文中学改制,即巫统政府对华人在教育上的同化政策,而被巫统政府褫夺公民权,但仍继续在吉隆坡隐居20年,直到辞世。

今日马来西亚的“华文”社会,即所谓的“华社”,所具有的公共财,包括各教育机构,全是林连玉那一代人的努力,与传承的结果。只是经过数十年,因缺乏良好的监督机制,这些机构各有弊病,新陈代谢和世代交替过慢,权谋斗争不断,公共性减弱,常沦为家天下和私人歛财的场域。

而随着中国崛起、习近平上台,中国开始强势输出大中华的意识形态,“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逐渐被“华人”所取代,这些场域也有被中国接收之虑。非常标签化的说法,就是从右独慢慢走向右统。(“马来西亚华人”一直都有另一种右统,就是和巫统做好朋友以换取自己的利益。)

与此同时,今日的“左派”,也就是这740万“华人”中,较具有批判立场的“知识分子”,或关心政治的人士,其身份认同多倾向于“马来西亚人”多于“华人”,也比较关心马来西亚这个国家的政治公共事务,多于马来西亚华社的内部事务。这种希望建立理想中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路线当然没有问题,问题是不少持这种意识形态的领袖人物,包括政治人物或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在霸权面前(无论这个霸权是马来霸权或中共霸权或其他),或有任何“现实”考量的时候,很快就转弯。

即将举行的马来西亚大选就是最好的实例,候选人中可以坚持路线的“真.左派”实在是少之又少。长年批判巫统以转型正义为志的在野党──民主行动党和公正党,竟然可以和威权和贪腐的象征、在位22年、对马来西亚政治体制造成莫大伤害的前首相马哈迪结盟,推举其为在野联盟执政后的首相人选。而马哈迪新成立的土著团结党,还是一个强调“马来人优先”的种族主义政党。多年来以马哈迪为斗争对象的在野联盟政治人物,开始一一和马哈迪同台和合照,支持在野联盟的所谓评论者,开始纷纷写文章以各种奇怪理由试图说服民众为何“以大局计”要支持马哈迪,并攻击不满在野联盟和马哈迪结盟的异议人士。

多年来以马哈迪为斗争对象的在野联盟政治人物,支持在野联盟的所谓评论者,纷纷写文章以各种奇怪理由试图说服民众为何“以大局计”要支持马哈迪,并攻击不满在野联盟和马哈迪结盟的异议人士。
多年来以马哈迪为斗争对象的在野联盟政治人物,支持在野联盟的所谓评论者,纷纷写文章以各种奇怪理由试图说服民众为何“以大局计”要支持马哈迪,并攻击不满在野联盟和马哈迪结盟的异议人士。

向左走向右走,皆是困局

抛弃“华人”身份、倾向“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路线的左派为“左统”,而与其相对应的,应该是认同“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而且积极处理华社内部各种不平等的“左独”。但如同任何“左独”,都是纸上谈兵政治正确,现实做起来困难,所以这740万“华人”中,特别是年轻一代,采这种政治立场的也很少。

放眼未来,“马来西亚华人”要不“向右走”,深耕文化教育提升人民素质,成为华文世界的精英,但现实是继续被天朝文化收编的可能性比较大;要不“向左走”,真的改变马来人的想法,让这国家进化成“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让各民族都能自治和有主体性,但现实是继续当二等公民的可能性比较大。

所以向右走难,向左走也难,此为马来西亚华人之困,为意识形态之困,为政治路线之困。

虽说做人应积极进取,不应该太悲观,但很有可能这些问题只能一再被重复提出而无太多进展。

当他人可以专注在把事情做好成就自己时,马来西亚华人总需要在这些事情上打转,这就是生而为马来西亚华人最需要跨过的一层。

(林韦地,祖籍广东惠来,生于马来西亚槟城,台北念小学,马来西亚念中学,英国念大学,现在新加坡工作。现任职于新加坡莱佛士医院,同时为新加坡草根书室董事,马来西亚大将出版社董事,马来西亚文学阅读杂志《季风带》发行人)

【编者按】:原文刊载于作者facbook,本文为端传媒编辑邀请作者编修增补版本。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