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馮嘉誠:馬來西亞反對派大集結,「變天」恐怕仍不容易

馬來西亞近年開始浮現一種質疑民主價值的思潮,懷疑民主制度是否適合國家,贊成強人政治的聲音也漸漸擴大……

馬國非政府組織「淨選盟」(Bersih)先後在2015年和2016年發動大型遊行要求首相下台,凝聚及團結了反對派的聲音,也為GE14訂下清晰簡單「倒納」(現任首相納吉)的議程。

馬國非政府組織「淨選盟」(Bersih)先後在2015年和2016年發動大型遊行要求首相下台,凝聚及團結了反對派的聲音,也為GE14訂下清晰簡單「倒納」(現任首相納吉)的議程。攝:Sanjit Das/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04-06

#2018馬來西亞大選#評論#馮嘉誠

馬來西亞國會將於4月7日解散,並將於60日內舉行第14屆全國大選(GE14)。這次選舉由三股政治勢力主導,分別是現任首相納吉(Najib Razak)的「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國陣)執政聯盟、前首相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牽頭帶領的反對派「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希盟),以及3年前脫離反對派聯盟的伊斯蘭黨(PAS,伊黨)。三足鼎立的政壇局面,表面上打破了GE12形成的「兩線政治」(two-coalition politics)楚漢爭霸格局,令這次選舉增添變數。

馬哈迪有機會促成「變天」?

認為馬哈迪有機會促成「變天」的觀點,大概可以歸納成四點。第一,GE13中反對陣營「人民聯盟」(Pakatan Rakyat,民聯)雖然沒有獲得足夠議席奪下執政權,但國陣在選舉中失去七席,民聯更史無前例地在得票率上以50.87%對47.38%的姿態壓倒國陣,意味着民意不再靠向國陣,證明執政集團龐大的選舉機器並非無懈可擊。

第二,GE13後納吉身陷「一馬基金風暴」貪腐醜聞纏身,美國、新加坡等政府已經各自調查資金去向,讓納吉形象插水。馬國非政府組織「淨選盟」(Bersih)先後在2015年和2016年發動大型遊行要求首相下台,凝聚及團結了反對派的聲音,也為GE14訂下清晰簡單「倒納」的議程(agenda)。根據學者觀察,2016年的「淨選盟5.0」遊行明顯吸引不少馬來人參與,顯示不滿納吉的訴求能夠跨越種族界線,建制每逢大選必然使用的種族牌日後未必奏效(註一)

第三,馬哈迪和前副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退出巫統(執政聯盟「國陣」中的最大政黨),另起爐灶創立土著團結黨(PPBM,土團黨),建立以原住民(bumiputera,包括馬來人、砂拉越人)利益為軸心的反對黨,在選舉中很有機會削弱巫統手上的馬來人選票,彌補過去反對派的死角。馬哈迪和慕尤丁分別在吉打州(Kedah)、柔佛州(Johor)有一定政治影響力,而國陣在上屆選舉在這兩州佔盡優勢,在GE14卻可能要「歸還」給二人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