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台湾怎样把人潮变成钱潮?

台北准备好了么?坚持做一个远离地方政治的外来者,“台北当代”带来了初次来台的国际大画廊,也想要教育本土老一辈藏家⋯⋯

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观众在欣赏当代艺术品。

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观众在欣赏当代艺术品。摄:陈焯煇/端传媒

特约作者 翁浩原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9-01-21

#当代艺术#艺术博览会#台湾

如预料中的,首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1月18日-1月20日)吸引著各式各样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1月17日首日预展,已迎来了无数收藏家,有熟悉也有陌生的脸孔,将南港中心挤得水泻不通,宛如公众开放日。这些人潮能在多大程度上转换成为钱潮,大概只有展商自己知道。不过,这场博览会也让台湾在沉寂这么多年后,再度成为国际艺术场景的热点⋯⋯ m 这几天的台北很不一样,尤其对艺术从业人员,一不留神,还以为自己是在香港和上海,身边经过一张张熟悉的脸孔:泰德美术馆购藏委员会总监Gregor Muir与高级策展人Clara Kim、东京森美术馆总馆长及馆长、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创办人印尼华人余德耀⋯⋯这次艺博会,由前 Art HK 创办人、Art Basel Hong Kong前总监 Magnus Renfrew(任天晋)创办,也由赞助了Art Basel 三个世界展会的瑞士银行UBS支持。

许多蓝筹划廊首次来台,已体会到本地强劲的购藏能力。比如,在香港中环 H Queen 设有空间的Hauser & Wirth和David Zwirner画廊都收获满满。前者售出德国艺术家Günther Förg个人展览多张作品,其中大尺寸两幅分别售价以47和44万欧元;后者售出草间弥生、Wolfgang Tillmans、Neo Rauch等人作品,其中草间弥生售价超过百万美元,这些都由台湾收藏家收藏。

艺博会:可以批评,但不能没有

艺术博览会,在现今的国际艺术市场显得格外重要,根据Art Basel和UBS出版的《The Art Market 2018》,艺术交易商表示将近42%的销售是在艺博会达成的,远比2016年多了5%;不过艺博会的高额开销,也是让画廊更要审慎参与。不过在去年,Magnus的新计划,则让沉睡已久的台北再度可能成为国际艺术市场的中心之一。之所以大家对此次艺博会期待甚高,是因为如上述两家画廊之外,还有许多所谓的国际大画廊,都是初次来到台湾。

其实当下世界,艺博会不尽然的都是成功和带有正面效应的。对于艺博会的批评,一直存在。从画廊经营观点来看,像是传媒Artnet在2017年就讨论过艺博会的经济效应,关注小型画廊在无法获利之下,依然持续参加艺博会;2018年也讨论过大画廊是否需要支付多点费用,让小型画廊不那么辛苦。当然也有戏谑,比如知名艺术作家Kenny Schachter就曾多次用他独特观点来关注艺博会中的各式议题。艺博会的存在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交易的场合、社交的聚会,至于是否真有其余的效应,依然有待观察。不过,不可否认的,当今国际的艺术产业,不能没有这种场合。

许多所谓的国际大画廊,都是初次来到台湾。

台湾藏家的热情

而对于这次在台湾举办的艺博会,Magnus跑遍全球招商,笔者与他是于Art Basel Miami Beach期间在迈阿密约见访谈的。刚好那正是他在台湾举行记者会的隔日,分秒不差又马不停蹄。因Art HK 创办成功,Magnus被Art Basel收购,在创立台北当代前,他曾短暂的在Bonhams(邦翰斯)效力过。他回忆那大约是三年前离开拍卖行后:“许多画廊来跟我说,可以在台湾创立一个博览会吗?台湾的画廊需要一个高品质的艺术博览会,”他说,“不过当时我不是完全确定,我已经做了香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想重操旧业。”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