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来函:香港有得奖的蓝屋,武汉有被夷为平地的里弄

“蓝屋”模式并没有出现于武汉。武汉官员对旧建筑说拆就拆,NGO能做的只有通过探访的方式,保存下老建筑的样子和居民的记忆,然后无奈地看着一栋栋老建筑被夷为平地。

武汉的积庆里。

武汉的积庆里。摄:Imagine China

陈恒一

刊登于 2017-11-16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 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在端传媒的《“蓝屋”故事:保住老屋不拆,如何能保住老屋不死?》一文中,作者写到“台湾和中国大陆亦有学者专程来港考察,希望把‘蓝屋’模式带到要解决都市更新或活化问题困难重重的城市旧区”,但很可惜,至少就武汉市而言,并没有看到“蓝屋”模式的出现。

今年暑假中国大陆有一部口碑和票房都不错的纪录片《二十二》,这部片子里有一小段拍摄的就是武汉的积庆里。那时起我知道了积庆里曾经是慰安所,早在2009年就有一位武汉市政协委员提交了将积庆里纳入保护规划的提案,可惜石沉大海。因为《二十二》的上映,积庆里再度引起武汉媒体的关注,但随着片子的下映,人们对于积庆里的热度锐减,我自己也忘记了这个地方。

直到最近,因为参加了CECP(中国濒危文化保护者)组织的口述史活动,我去了积庆里。当时我们是以组为形式选择做口述史的地点,当组长提出要去积庆里的时候,我猛地想起来我曾经许下要去积庆里实地探访的承诺,心里感到羞愧。

于是在周六下午,我们一行人在汉口开始了寻访积庆里的旅程。我们一边走一边找路边的大爷大妈问路,第一个遇见的周爷爷告诉我们,同为慰安所的六合里已经被拆掉了,但是积庆里还没有拆,听说是要保留下来。等到我们快要走到积庆里时,又问了路边正在锻炼的大爷,他用手指着马路对面的巷子说往里走就是积庆里,他也说积庆里要保留,当时我觉得如释重负,也许市政府真的会把积庆里划入保护规划中。但当我们走进积庆里的巷子时,我在墙上发现了一则房屋征收补偿方案的告示,告示上还有几行手写的字,大意是政府欺负老百姓老实,给的拆迁价比别的里弄低,我就知道积庆里可能会被拆掉了。

为了确定实际情况,我们找到了一位住在这里的大爷询问,他说他家里三代人都住在这里,现在政府要拆迁他也不得不搬走,“你不同意莫办呢?你比共产党还狠些,蒋介石都被打起跑了。不管是谁做皇帝,政府总是要为老百姓好他才做的下去。政府的政策肯定是好的,为国家改造嘛,我们搬走也是应该的,主要是下面执行的人有问题”。他还说积庆里位于武汉的市中心,地很值钱,但是政府给居民的补偿款和还建房的价值太低了,对于这一点他表示不满。

听他说完,我觉得很无奈,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地相信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为人民好的?他们在这里住了七八十年,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为什么政府让他们搬迁他们就搬,不抵制也不呼吁,任由政府剥夺他们从小长大的家?他们对于拆迁唯一的不满竟然是钱给的太少了,还建房的位置太远了,却对于这些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房子本身毫不珍惜?

武汉的积庆里。
武汉的积庆里。

积庆里的房子不仅仅是因为曾经作为日军的慰安所而有历史价值,早在这之前积庆里就存在了,最初的积庆里是上个世纪的私人洋房,最开始是一个叫李子荣的男人在这里置业建屋,后来发展成了一条里弄。此处的房子都有非常鲜明的欧美风格,原来的门都是由欧式的两个大柱子组成,房顶都是三角形的顶。到建国之后,积庆里的房子被收归国有,统一由房管局管理,但也因此使得房子的产权混乱,有的房子分给了单位员工变成了个人所有,有的用来出租给租户,而不论是居民还是租户,都缺少建筑保护意识,肆意地对房子进行改造和加盖,让原来的洋房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有一条街被卖衣服的商户占领了,有的人把三角形的屋顶拆了,对房屋里面的空间进行改造,这些都给积庆里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破坏,但负责管理的房管局却对这些破坏视若无睹,到了房子年久失修混乱不堪的时候,就简单粗暴地祭出“拆字决”了事。

在《“蓝屋”的故事》一文中,作者提到“蓝屋”的保育成功与当时香港政府要迎合民心不无关系。相对地,中国政府在面对经济下滑的现状,为了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也要迎合民心,可是他们的做法却完全相反,政府要么是拆掉老建筑,把地皮卖给开发商获得大笔收入,或是用钱引诱老建筑里的居民腾退,将老建筑收回进行翻修和改造变成商业街(比如黎黄陂路和昙华林),因为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效益和政绩,营造出经济发展的感觉。

在“蓝屋”的保育过程中,圣雅各福群会这一社工组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武汉同样也有CECP为了保护老建筑向政府呼吁和建议,但是武汉市政府是绝对强势的一方,官员眼中只有利益根本不会理会NGO的呼吁,说拆就拆。CECP能做的只有通过探访的方式,保存下老建筑的样子和居民的记忆,然后无奈地看着一栋栋老建筑被夷为平地。

我觉得相比香港,武汉在建筑保育方面最缺乏的是成熟的公民社会。我们的公民社会,处于一边萌芽一边被政府强力打压和收编的境地,NGO的发展被限制在慈善这个狭窄的领域,少有组织能够进行公民教育的探索,这也就造成了当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被粗暴拆除和改造时,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应该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去质疑政府的决定,去抵制不合理的做法。他们习惯被奴役习惯于逆来顺受,从来都希望当政者是个好官,能够为民做主,多给一些拆迁款分几套大房子,只要这种最低程度的物质上的需求得以满足,他们就不会再有进一步的诉求,这样的冷漠与算计是比拆迁本身更加令人悲哀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建筑被毁掉的悲剧,将会不断重演。

希望可以通过我的文字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建筑面临的残酷现状。请大家不要再跟着做“中国梦”了,梦做得太多都是虚幻的,做一个公民才是真实的。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