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藍屋」故事:保住老屋不拆,如何能保住老屋不死?

「以前政府要推搪時會說留屋留人沒先例,現在不怕,我們有了藍屋。」近百歲的藍屋建築群,獲得聯合國保育最高獎,這個民間互動的烏托邦,經驗真可複製嗎?

灣仔東邊有一座95年歷史的唐樓,沒拆沒遷,經街坊與社工、專家力爭後,一級歷史建築藍屋破天荒獲准「留屋留人」,2017年初復修正式完工。

灣仔東邊有一座95年歷史的唐樓,沒拆沒遷,經街坊與社工、專家力爭後,一級歷史建築藍屋破天荒獲准「留屋留人」,2017年初復修正式完工。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陳嘉文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11-05

從灣仔地鐵站鑽出地面,在電車軌上抬頭看,天空都被摩天大廈蠶食了,向後望,盡是以玻璃幕牆砌成的商業大廈;向前望,滿目是剛落成不久的樓盤新貴。回歸前後,唐樓林立的灣仔還不是這個模樣的,只是在最近十二年,單是市區重建局就在區內夥拍發展商落成了五個地產項目,尚翹峰、嘉薈軒、Queen’s Cube、壹環、囍匯,如今的灣仔,已是港島黃金地段,地點核心、校網靚,樓價租金都贏在起跑線,比如Queen’s Cube,一個實用面積380平方呎的單位,售價約一千萬港元,租金約兩萬五。

不過,在豪宅群之中、灣仔東邊角落,卻有一座95年歷史的唐樓,沒拆沒遷,老街坊生活如舊,租金十年未變——經街坊與社工、專家力爭後,一級歷史建築藍屋破天荒獲准「留屋留人」,今年初復修正式完工,這座以藍色外牆為標誌的唐樓,剛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育獎項頒發年度最高榮譽大獎。有媒體曾形容藍屋是個烏托邦,台灣和中國大陸亦有學者專程來港考察,期望把「藍屋模式」帶到要解決都市更新或活化問題但困難重重的城市舊區。

然而「藍屋模式」真實存在嗎?在藍屋保育項目上跟進了十年的聖雅各福群會社工周希旋,一直在外界期望與現實困難之間步步為營,時至今日仍沒有覺得功德圓滿。「烏托邦」是否成功,要下定論仍是太早,她說,現在才是真正的起點:未來五年是試驗「留屋留人」的老房在地產新區中在能否運作的最關鍵時候。

由藝術家指導,再由住戶合力以木製作而成的藍屋信箱。
由藝術家指導,再由住戶合力以木製作而成的藍屋信箱。攝:林振東/端傳媒
藍屋的牆上有樹的影子。
藍屋的牆上有樹的影子。攝:林振東/端傳媒
由藍屋住戶設計,以輪胎製成的盆栽。
由藍屋住戶設計,以輪胎製成的盆栽。攝:林振東/端傳媒
藍屋的走廊,小朋友返家途中。
藍屋的走廊,小朋友返家途中。攝:林振東/端傳媒
香港故事館被對面酒吧的燈光照亮。
香港故事館被對面酒吧的燈光照亮。攝:林振東/端傳媒

民間和政府博弈的幸運兒

現在30多歲的周希旋是聖雅各福群會文化保育及社區參與團隊主任,她記得,那是2006年3月的事,當時天星皇后那場啟蒙香港保育意識的抗爭尚未發生。一個中午,周希旋正與同事在辦公室看午間新聞,突然得知政府宣布注資一億元,重新發展藍屋建築群——藍屋和附近的老建築黃屋將保育,發展成旅遊點,而擁有67年歷史的橙屋將拆除,工程最快2010年完工。「我們的電話開始響個不停,有傳媒、有街坊,居民也是當天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即將成為保育項目,不知所措。」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