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蓝屋”故事:保住老屋不拆,如何能保住老屋不死?

“以前政府要推搪时会说留屋留人没先例,现在不怕,我们有了蓝屋。”近百岁的蓝屋建筑群,获得联合国保育最高奖,这个民间互动的乌托邦,经验真可复制吗?

湾仔东边有一座95年历史的唐楼,没拆没迁,经街坊与社工、专家力争后,一级历史建筑蓝屋破天荒获准“留屋留人”,2017年初复修正式完工。

湾仔东边有一座95年历史的唐楼,没拆没迁,经街坊与社工、专家力争后,一级历史建筑蓝屋破天荒获准“留屋留人”,2017年初复修正式完工。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陈嘉文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7-11-05

从湾仔地铁站钻出地面,在电车轨上抬头看,天空都被摩天大厦蚕食了,向后望,尽是以玻璃幕墙砌成的商业大厦;向前望,满目是刚落成不久的楼盘新贵。回归前后,唐楼林立的湾仔还不是这个模样的,只是在最近十二年,单是市区重建局就在区内伙拍发展商落成了五个地产项目,尚翘峰、嘉荟轩、Queen’s Cube、壹环、禧汇,如今的湾仔,已是港岛黄金地段,地点核心、校网靓,楼价租金都赢在起跑线,比如Queen’s Cube,一个实用面积380平方呎的单位,售价约一千万港元,租金约两万五。

不过,在豪宅群之中、湾仔东边角落,却有一座95年历史的唐楼,没拆没迁,老街坊生活如旧,租金十年未变——经街坊与社工、专家力争后,一级历史建筑蓝屋破天荒获准“留屋留人”,今年初复修正式完工,这座以蓝色外墙为标志的唐楼,刚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区文化遗产保育奖项颁发年度最高荣誉大奖。有媒体曾形容蓝屋是个乌托邦,台湾和中国大陆亦有学者专程来港考察,期望把“蓝屋模式”带到要解决都市更新或活化问题但困难重重的城市旧区。

然而“蓝屋模式”真实存在吗?在蓝屋保育项目上跟进了十年的圣雅各福群会社工周希旋,一直在外界期望与现实困难之间步步为营,时至今日仍没有觉得功德圆满。“乌托邦”是否成功,要下定论仍是太早,她说,现在才是真正的起点:未来五年是试验“留屋留人”的老房在地产新区中在能否运作的最关键时候。

由艺术家指导,再由住户合力以木制作而成的蓝屋信箱。
由艺术家指导,再由住户合力以木制作而成的蓝屋信箱。摄:林振东/端传媒
蓝屋的墙上有树的影子。
蓝屋的墙上有树的影子。摄:林振东/端传媒
由蓝屋住户设计,以轮胎制成的盆栽。
由蓝屋住户设计,以轮胎制成的盆栽。摄:林振东/端传媒
蓝屋的走廊,小朋友返家途中。
蓝屋的走廊,小朋友返家途中。摄:林振东/端传媒
香港故事馆被对面酒吧的灯光照亮。
香港故事馆被对面酒吧的灯光照亮。摄:林振东/端传媒

民间和政府博弈的幸运儿

现在30多岁的周希旋是圣雅各福群会文化保育及社区参与团队主任,她记得,那是2006年3月的事,当时天星皇后那场启蒙香港保育意识的抗争尚未发生。一个中午,周希旋正与同事在办公室看午间新闻,突然得知政府宣布注资一亿元,重新发展蓝屋建筑群——蓝屋和附近的老建筑黄屋将保育,发展成旅游点,而拥有67年历史的橙屋将拆除,工程最快2010年完工。“我们的电话开始响个不停,有传媒、有街坊,居民也是当天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即将成为保育项目,不知所措。”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