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谢梓枫:“朋友”太多,是我们疏远 Facebook 的原因?

早前我看到一段 YouTube 影片,一位女生与一个不使用任何社交媒体的男生交往,她的朋友惊呼“如果你不能 tag 他,那他真的存在吗?”⋯⋯

很多人形容社交媒体是一个“同温层”,或者是更夸张的“回音壁”。前者是说社交媒体只让价值观相似的人亲密互动,后者则指社交媒体让用户只接收符合自己立场的观点,不断强化认知偏差。

很多人形容社交媒体是一个“同温层”,或者是更夸张的“回音壁”。前者是说社交媒体只让价值观相似的人亲密互动,后者则指社交媒体让用户只接收符合自己立场的观点,不断强化认知偏差。摄:Robert Nickelsberg/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7-11-03

#谢梓枫#评论#媒体观察

去年美国总统大选,Facebook 被指责为假新闻传播的温床,造成这社交网络平台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公关危机,自此很多评论和研究都倾向以宏观批判的角度讨论 Facebook,诸如:Facebook 在撕裂我们的社会吗?平台的演算法如何形塑公共意见和舆论?新媒体和意见领袖的运作如何被 Facebook 影响?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研究题目,但却不是社交媒体研究的全部。

早前,Facebook 在六个国家测试新的 News feed 设计,把专页内容和用户用容分开,令媒体有机触及率大跌。当消息传到港台时,便掀起了部分个人和小型媒体专页转去Medium 等其他平台的网络迁移。类似的事件不是首次出现,但目前很多引起 Facebook 用户不满的改动,并不一定是 Facebook 设计和政策团队蓄意造成的,不少可说是意外结果。然而,Facebook 是世界最大的社交媒体,用户多达20亿,当扎克伯格和团队发现到一些问题并作出更改时,无可避免又会造成另外一些人的不满。现时,Facebook 不单出现了越来越多始料未及的问题,更陷入了各面不讨好的困境,反映了这个平台上越来越多不可调和的利益和冲突,很值得深入探究。

本文旨在介绍关于 Facebook,以至更广义的社交媒体的一些微观、社会心理学研究,并且试图提出一种看法:Facebook 最近很多奇怪而涉及商业的改版决定,背后并不纯粹商业,还涉及它最初的理念和其后来发展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社交媒体研究的传统与理论资源

十多年前,当社交媒体开始爆发性发展,它最先吸引到社会科学者的注意。2007年,媒体研究者 danah boyd 和 Nicole Ellison 发表了第一篇、至今仍是最广受引用的社交媒体研究总覧论文。当时,Facebook刚刚开放给公众使用,发展一日千里;Twitter 和 YouTube 甫成立,亦取得了惊人的成长;现在已经结束的 Friendster 和 Xanga,与不再主流的 MySpace,当年亦正百花齐放。在这样驳杂的网络环境里,该论文不单为多式多样的社交媒体给下学术上严谨的定义,更整理了互联网研究者的成果,归纳出社交媒体研究的四大主题,包括: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与朋友关系、在线与离线关系、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私隐议题。十年过去,在学界里,这四大主题仍未过时,相关的新研究仍不时发表。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