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十论:吵一吵骂一骂,社会更健康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刊登于 2017-10-28

#读者十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ShiroCrow,回应圆桌话题《台湾网友倡改时区、禁挂五星旗掀争议,“网络参与”能创造更好的社会吗?》

“从提议引发的争议,突显了公民提议的价值,还是制造出社会分裂?”我的答案是:他突显了价值。

因为没有争议并不代表“社会团结”“幸福美满”。理想民主社会的反义词并不是一个充满了纷争、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毫无意见、漠不关心的社会。

这个社会就算在毫无争执的声音的时候,他依然充满了各种阶级、各种歧视、各种剥削、各种不平等、各种痛苦。他们可以就这样永远默默地下去,而反而在有争议的时候,世人的眼光才会看向那些问题。确实,一身病痛会让人心志沮丧、觉得没有希望,但如果毫无痛觉的过活,你觉得你的生命还能有多久?

2. Fai,回应圆桌话题《台湾网友倡改时区、禁挂五星旗掀争议,“网络参与”能创造更好的社会吗?》

其实“民主”说穿了就是赋予人民权力去作主。这是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也需要从实践中学习,更不宜用时效来衡量。如果一个好的社会建基于公开透明的制度,理性和平的民众,协商合作的习惯,则不管你将来有没有比民主更好的社会建制,培养公民无可厚非,也是基石。除非我们对人性抱定悲观主义,像成龙一样觉得中国人都需要被管(好像不包括他本人),否则我还是相信《端》在一篇叙利亚内战的报导中刊载过的一句话:就算在最恶劣的环境,也不放弃建立公民社会(大意)。明乎此,一个制度的好坏端视乎它的构建对培养公民的成效几许,它能否让公民觉得自己的声音是有影响力的,是可以介入政治搏弈的,是会带来改变的。回应不仅是回应,它是让公民觉得有力量的做法,这才是这个平台设置的根本意义。观乎香港的发展则完全相反,它让我们觉得怎么说都没有用。这就是民不民主的主要区别:公民力有没有提升!

3. 不配,回应圆桌话题《台湾网友倡改时区、禁挂五星旗掀争议,“网络参与”能创造更好的社会吗?》

出于阴谋论观点,对今时今日的大部分政府我觉得主要还不是真正服务公民的…觉得这个案例里,台湾有一群人倡议一个会让中国大陆难堪的议题,不过是让台湾政府手上多了一张牌,如果大陆做出什么让台湾不高兴的事,台湾就把这张牌打出去,如果事件期内两岸关系升温,这张牌就雪藏(当然这只是极端简化的情况,政治事务真正牵扯的人和事应该多得多。也可能我的观点是错的)。今天这个社会真的很撕裂,全球范围都可见,如果拿中国大陆范围来讲,从很多角度看上去都可以把人分成割裂的一堆堆,互相鄙视甚至敌视。从我最讨厌的角度来分,有的人张嘴闭嘴就地域歧视攻击、或抵制这个抵制那个、或者是遇到政治议题就说出“滚出中国”、“去跪舔你的美国爹”这样的烂仔思维语言,而其实对于这些无脑之人,我何尝不是也羞于跟他们共用“中国人”的称呼?有时真的会期待有段子手大佬可以创作一个得体的“新身份称号”把这些人另外标识出来,别再映衰中国人三个字。…………以前经常开脑洞想,说不定在遥远的未来,各种争议越来越激烈时,“国家”这个概念变得不是由疆土或种族来分,而是看个人的信仰、理念来分,志同道合者一国了。

4. 王立早,回应圆桌话题《中药成分马兜铃酸被指致癌,你如何看待中医治疗?》

其实感谢多次引发的话题,如今同龄朋友中基本达成共识:没有所谓的“中医”“西医”之分,只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区别。

在科学手段未取得发展的年代,人类只能从自然中获取医药,因此中西方都存在中草药的历史;因为缺乏实证手段,这时的医学只能是一种“经验医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听过有些小儿古方其实是令患儿陷入金属中毒昏迷而发挥了止哭的作用,但在古人看来则是“药到病除”。

现代人类有了实证的手段,有了实验的准则,我们可以准确确定一味药是否有效,是哪个部分有效,为什么有效,不仅可以提纯甚至人工合成,做成药剂施用在人体上。试过肠胃炎打点滴,药名写“川芎****素(后缀一串化合物用语)”,你说这算“中药”还是“西药”?还认为屠呦呦证明的是“中药”的伟大?

唯一值得关注的是,一个几乎在全世界消亡的东西,是怎样的力量让它成为“僵尸”?

5. cherrykwok,回应圆桌话题《中药成分马兜铃酸被指致癌,你如何看待中医治疗?》

本人是在读中医学生,见到类似的讨论都太多太多了,在现代科学迷信的社会,凡事要求快而一眼就明白,怎能要求行外人耐心听新鲜的学术理论系统,辩证逻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评论事物请勿单纯从感性出发吧,世界已经如此浮躁,为何还道听途说地插一脚?

我也是学习phychembio长大的(现代人都是吧),但越读中医越有信心和自豪感,这都是因为我们见到了只有静心、耐心去学习了解才见到的中医学术全貌;除了严密的理论思维,临床见真章,义诊或见习时候见到太多西医拒绝治疗,转介中医而治愈的病案,从痛症到癌症。

太多了。

我不否认社会有江湖郎中,但这属于中医吗?只不过打著中医的幌子招摇过市!

中医能存在至今,并仍还有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年轻人前仆后继为它的发展、发扬做努力,这说明什么?这是经验医学能做到的吗?

西医或中医,我们的目标都是治愈患者。以前见到不经了解或道听途说就黑中医的评论就忿忿,但可能是见多了吧,没心力再逐点逐点反驳解释;但更多的是因为学习更多了,见到更多成功的病案,人不知而不愠。中医做好自己就行了,用临床来说话更有用吧。

但愿世间无疾苦,何愁架上药生尘。

6. kingcrab,回应圆桌话题《中药成分马兜铃酸被指致癌,你如何看待中医治疗?》

细观留言板,发现众多评论当中,对于中医和西医的对比,超过了对于中医的深入探讨。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一直将中国古典医学当做伪科学在看待。其因有二: 一是我学习了循证医学,追求“看得见”的物质和理论,对于看不见的五行奇经八脉,源头上就有不信任。

其二呢,是我恰巧爱好历史,在只有中医的那些年代,我们群众的平均寿命是非常低的,不过40,人来70就古来稀。和如今的人均寿命相比,几乎天壤之别。所以这些让我站在了中国古典医学的对立面,同时也相信了部分人所持的观点:中国古典医学是哲学。我觉得用现代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看待中国古典医学是错误的,因为二者不在一个体系之内,如何用相同的方法去评定呢?但是我们常人无法理解中医当中的原理,中医世家也以父传子这样的方式去传承,那几乎会越来越少的人去了解和深入挖掘中医的理论。我相信在未来二者的鸿沟会不断变大,作为国粹,它有存在的道理,是政治家的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但是追究实用性,中医始终只能占据在辅助科室之类了。

中成药实际上是被利益驱使的东西,我父母因为年纪上来,有各种各样的基础疾病,去大型三甲医院看病的时候,无论是那个基础类的疾病,心血管也好,内分泌也好,中成药总是形影不离。我不知道医师是否知道这类药物有帮助,而并不是只知道没有坏处。但是我知道这类药物的“性价比”很高,毕竟一盒能够赚到20-100RMB,还有比这更容易赚钱的方式么?

前段时间被批判的普洱茶,其实和中医有一些相似之处,二者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中国文化沉淀下来的产物,而且同样涉及多方面的利益。中医或者说中药背后的市场是非常庞大的,冬虫夏草,阿胶这些或是传统的中药或是中药的衍生物,背后都是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这门学科就有存在的必要性。

“你不能动了他们的奶酪!”

7. 不配,回应圆桌话题《爱因斯坦说,平静而温和的生活,比追求成功与不安定带来更多幸福,你认同吗?》

如果我与几位小编的答案对比,我更倾向于面对未知挑战,但又觉得“幸福”“快乐”这样的词也许不能作为一个终极的描述,变动、新鲜感带来的,也许不完全是幸福,但又可能是驱动著人所有行为的最原始的冲动。

影响我很深的一部经典电影《fight club》里面大概有这么一句:“我们只是历史的过客,目标渺茫,无地自容。我们没有世界大战可以经历,也没有经济大萧条可以恐慌。我们的战争充其量不过是内心之战;我们最大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电影大概讲了一个生活极端平淡的普通人,神差鬼使地加入了一个神秘的地下组织,他的故事从此变得刺激,衬托得刚才说的那句话极具煽动性。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内心的巨大震撼,好像在往后这么多年都没有被超越。

也许爱因斯坦向往平静而温和的生活,但他对物理理论的探索,某种程度上就像一场神秘的冒险之旅啊,不但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最后更功成名就。包括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玩游戏、看电影读小说等等,本质上也是这样吧,追求的都是冒险-成功、探索未知-发现新大陆、拥有财富名利等。但说归说,要是真的让我们参与到一场残酷的战争、或者九死一生的探索冒险里,恐怕不是人人都感到那么兴奋的,更别说有时候成功的机会只有极少数人能抓住,而且可能会建立在伤害别人的基础上。那么如果不能在现实中获得,我们便开始在更虚的地方去寻找这种满足感。

说到在虚拟中寻找快乐(快感)又想提一下网络小说。严肃的文学作品可能我也没太多耐心看,但跟这边大部分人一样我会看网络小说,不知道其他地区的人看得多不多。大陆这边的很多网络小说在我看来真的有点像精神毒品,以男性频道的小说为例,多是仙侠、魔幻、穿越、重生、商场官场等主题,读者代入到一个带著“作弊器”或者“好运到爆”的主角身份,体验各种类似张无忌坠个崖都能得到绝世神功一类的不劳而获、欺负脸谱化的反角坏人、施恩然后收服一帮马仔、毫无现实根据的多名女性角色爱上主角等等……而且如果你不这样写,很可能小说就会“仆街”(不是想说粗口,这边的网文圈是直接这样使用这个词的),即连载过程中由于读者太少而选择放弃或者草草收尾开新书。twitter中文圈有个知名账号“炸馒头”讲了一个段子我觉得很一针见血,类似是这个意思:“现在的读者只能看安心类小说,如果主角受了委屈,就像有人一巴掌打在读者自己的脸上一样。如果主角受的委屈不在几章内复仇回去,作者就会永远失去这个读者”……网文圈子里面诞生了不少年收入百万到千万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离不开上面讲的套路。也许一大批生活里各种挫折的读者就靠著这类精神毒品的意淫来维持“幸福感”。据说有人已经从中发现商机,把这些网络小说翻译英文,好像还很受欢迎。我不想刻意去给这些读者差评,有时候他们更像是受害者,真的很无奈。

8. 在雪中发芽,回应《用“开放”手段推行“开放政府”,唐凤为何引发不满?》

下面那篇已经有答案了...法国的做法是由下而上,先推动民众去主动关心了解、继而与政府公部门沟通、最终取得共识,这才能逐渐解决对于政府不信任的问题。

台湾人有很多平常不关心,认为多项公众事务是政府必须解决,自己则懒得去了解,同时又认为政府应该要遵从任何的民意、却不愿思考所谓“民意”的争议之处。(举例,比如说某地方人口稀少但交通不如大城市方便,但当地人强烈要求盖机场。政府最后因为各种原因盖下去了,机场使用率却趋近于0,还得每年花钱养护。这样遵从民意是否合理?)

唐凤目前可以施力的点,或许就是这个,推动更多公民了解这个平台,同时让政府部门敢于来和民众对话。台湾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沟通”,政府与民间常态性的沟通。至于哪些政策可以公开讨论之,哪些不行,这属于公部门的专业,唐凤应该就此尽快和PO们去订出规则。

9. waltchang1998,回应《从明星学者到三朝帝师,晋级中共权力巅峰的王沪宁是谁?》

弱中有强,强由弱生,inside out的道理他不知道。

政治和经济要一起看?民主资本主义是哪来的?它本身是帝制=斯大林社会主义发展不下去了出来的。社会主义控制一切经济和朝廷控制一切经济是一样的。说资本主义民主:帝制不行而生出来的东西,是西方的,而马克思主义是东方的?还说马克思无限正确而且不可能有更正确的了?先进之后再无先进?这就是学术傲慢偏见无知,请问人类社会是怎么发展的?不是一种观点先先进后被汰换吗?这不就是第二个康生吗?说知识分子危险?却不知道短期的不稳定指出了问题才能长治久安,维稳劳民伤财还致使不可能长治久安,要透过“不稳”看到人民的苦楚解决这个苦楚方能长治久安。 不信学术傲慢(academic bigotry)?今天德国极右政党的afd成立是由一群男性的大学教授成立起来的 “around two-thirds of supporters listed on its website in the early days held doctorates, leading to AfD being nicknamed the "professors' party" in those early days”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我们的古圣与先贤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可是他们的“假学术”傲慢还作有理?至于为什么?还不简单 读一百本书都是亚当斯密学说和其产物,却放弃think outside the box?这是什么学术啊?

“有强者有弱者”错!有看起来强之者和看起来弱之者!“强梁者不得其死”-道德经 美国强,侵略伊拉克,制造了ISIS,搞得美国自己鸡犬不宁,而ISIS起来后杀人放火恶事做尽今天又被消灭了?是不是“小人得志不能长久”?ISIS不强还是美国不强?不听别人意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什么:别人的思想和经验 必须聆听所有的说法,从人家的出发点出发予以解决。今天美国右翼说气候一直都在变迁,左翼说“97%的科学家都认为气候变迁是真的”,两者驴唇不对马嘴答非所问,左翼应该说气候确实一直在变迁,但是过去几十年气温长得比前几百年还快,而不是拿着97%压着每天被右翼洗脑的人民头上。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也是中国的古圣与先贤告诉我们的:参两小儿辩日。

伟大的中国人民有句谚语说“我书读得少,你不要骗我” 这便揭示了书读到位了便无人能骗你,可是有些人作假学问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傲慢偏见无知,我真的为他教过的学生感到遗憾!

以柔克刚,柔即包容,包容倾听则知己知彼,不战而胜,方仁者无敌!这中国传统哲学的道理,我们古圣与先贤的总结,他不知道?

10. 邝书记,回应圆桌话题《爱因斯坦说,平静而温和的生活,比追求成功与不安定带来更多幸福,你认同吗?》

幸福就是发现错字能获得现金奖励。

端小二注:本小二又怎么会打错字呢?(心虚)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