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身陷公众号重围的许知远:精英失语之后

许知远的抱怨、担忧和愤怒,到底是出于思考还是守旧?他的忧虑到底有没有必要?

2013年9月7日,许知远于北京单向街书店出席一个坐谈会讨论中国移民史。

2013年9月7日,许知远于北京单向街书店出席一个坐谈会讨论中国移民史。摄:Imagine China

张淼

刊登于 2017-09-10

#张淼#评论

因为一档对谈马东的节目“十三邀”,讽刺许知远的文章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刷屏了。

许知远可能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进入公众视线吧。他是中国最典型的一类公共知识分子──年少成名,交游广阔,文笔堪称惊艳,思考亦见功力。他创办的京城文化地标单向街书店、模仿 Buzzfeed 的新媒体微在,反映出相当的商业嗅觉;主创的杂志书单读和东方历史评论,偏又谨守传统知识分子的书写方式和话题趣味:频繁闪现其中的是 Tony Judt (托尼朱特)和纽约书评。

他不太识抬举,韩寒风头正劲时称其流行是庸众的胜利,获颁南方人物周刊青年领袖时嫌活动冗长肤浅、愤怒大家“假装点赞的习惯”。但它们不仅是爱较劲的姿态。许知远对时代的焦虑从近年出版的书名可见端倪──《祖国的陌生人》、《伪装的盛世》、《时代的稻草人》、《抗争者》、《极权的诱惑》。但某种程度上,他又挺合时宜,名人 IP、粉丝经济、文青生意都运作得风生水起,再加上如今骂名和掌声齐涌的访谈节目“十三邀”。

在中国的语境里,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称谓早已成为笑话。它们往往和公共性、和知识分子无关,和情绪、站队、自我标榜、粉丝驯养有关。但不管怎么说,许仍不失为一个传统意义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始终拒绝轻佻的表达,关注时代的喧嚣与失语,着眼宏观的公共议题——虽然这常使他显得自恋、教条与疏离,这习惯带到名人访谈节目后,他成了微信公号口中“最令人无比尴尬的公知”(真想提醒写这句子的人“最”和“无比”不能连用)。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