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马杰伟、朗澄:大数据不是点金石,PV 大跌并非世界末日

识玩玩数据,它是一把双刃剑,理解越多,可因应客户或老板等目标观众而“调教”发挥功效,盲目跟从数字走势,只会作茧自缚。

Page View 大跌也不等于末日将临,除了Page View,大数据世界其实更大,亦无必必的致胜公式。

Page View 大跌也不等于末日将临,除了Page View,大数据世界其实更大,亦无必必的致胜公式。摄:Olivier Laban-Mattei/AFP/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7-07-26

#朗澄#评论#媒体观察#马杰伟

朗澄:数字是死的,诠释是活的

记者开例行编采大会,总编问,“拜托大家,想想有什么题目、什么方式,可以提升 PV(Page View)?”这对话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令媒体机构工作者越做越慌,全因近年一个流行语:“大数据”。商业和媒体机构对于大数据,普遍的理解是一张成绩表,绝对的、准确而亮丽的;顾客和读者群对你的关注度、阅读行为和次数,一目了然,无法隐瞒。网海这大数据,是洪水是猛兽,是不近人情的恐怖分子,触不到、看不透,杀人于无形;被它掩没前,掌握这“点金石”,才能找到真主,拯救整个机构。作为一个业余数据骗子,我认为这是一种过分盲目的信仰,大家混淆着“数据”和“大数据”,逐渐淹没了理性。

你先听听我以数据“呃饭食”的故事。六七年前刚入行做广告,已开始主力为客户 “go digital”,搞网站、造 App,玩 Facebook 与微博。那时做 digital 还是“二奶仔”(次要的),出个刀仔价,就要求你锯大树。广告钱不好赚,而最为公司赚钱的,反而是每月或季度的数据分析报告。原因是,做报告所花的人力资源非常低,而且交货频率相对较高。

数据确是很透明,你手上拿着的那一大堆 Google Analytics 和 Facebook 原始数字,与客户拿到的不会有任何分别;要符合期望又要给予洞察功能的解读引用,才是他们要的商品。首先报告得让客户看到跟 KPI(成效指标)的距离,亦要从公司角度,思考如何看上去离那目标最接近,同时令客人称心满意。不断重复做这份作业,又要突显分析价值,当中“发挥”空间不少。数字是死的,诠释是活的,需要极多灵感创意。然而,由广告公司转到媒体公司,看数据所涉及的商业瓜葛少了,其实报告更难做。毕竟不是卖客,运算数据是实实在在希望可寻找 go digital 之路。

如果你还是觉得我故弄玄虚的话,可看看早前引起业界讨论的 AdmanGo 社交媒体广告行情,就会明白更多。报告一出,大家熟悉的香港网红竟然榜上无名,King Jer 和萧叔叔等完全在最高广告收入的 KOL 榜“被消失”……另外,报告中呈报的广告花费排名,同样惹来很多疑问。业界质疑,连普罗大众也会怀疑的大数据总览,有什么权威性可言?及后博客 Jansen 解画,原来 AdmanGo 定义 KOL 非常“严谨”,要有一个“有头有面”、实实在在的人物代表,反而将“匿名”的 King Jer 列入传媒系列,与网民概念有相当大的落差。另外,广告费方面他们则以各专页的 Rate Card (广告价目表)作数据投射,但由于每个项目交易价目都不一样,而且各专业收费浮动性亦颇大,估计含想像成分极高。可见即使诚实使用数据,仍然可以各说各话。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