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特首选战

钟剑华:民主派选委,请停止继续追逐自己的尾巴

如果香港民主运动不能走出永远只追求在一时间打倒对手的迷思,不看长远战略部署,这才是在不断消耗民主运动的㡳气。

刊登于 2017-02-08

#香港特首#2017香港特首选战#香港

林郑月娥直到今天在政改问题上寸步不让。图为2017年2月5日,有市民于游行上举写有“反林郑反钦点重”的标语牌。
2017年2月5日,有市民于游行上举写有“反林郑反钦点”的标语牌。

去年12月初,即只是两个月前,特首选举委员会(选委会)仍未产生,特首梁振英仍然磨刀霍霍,为参选连任部署。他的主要支持者,包括其新闻统筹专员冯炜光,便持续在报章发文批评港大民意调查的结果有政治目的,又批评当时由不同媒介所做的疑似特首参选人支持度评分;行政会议成员张志刚则仍然在《明报》发文,警告曾俊华不可以“冲灯”(在中央未批准前宣布选特首)。

然而,就在选委会委员选举的前夕,梁振英突然宣布放弃竞逐连任。选择在那个关键时刻突然宣布,很明显是很短时间之内作出的决定。这些迹象可以说明,北京当时是审视了选委会的选举形势,认为在泛民主派真的有机会争取三百人入局的情况下,作出的对应行动。北京显然是不希望看见选委会有太多民主派入局,降低北京在特首选举中的操盘能力。

末代总督彭定康早已说过,“北京不是反对香港有选举,只是要在选举前知道结果”。在特首的选举游戏中,北京从来没有放弃在幕后操盘。不过,特首起码要在既有的选举制度,透过那个被形容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委会投票选出,作为其符合众望的理据。

第一届特首选举,总书记江泽民众里寻他,找出当时很多港人都不识其庐山真面目的董建华握手,董即时成为第一任特首的大热,最后也在看似有竞争的气氛中顺利高票当选。事后有份参选的前大法官杨铁梁也说过,他当初以为自己真的有机会。2002年那届,董建华在金融风暴及一系列施政失误后,民望空前低下,但他在提名期便差不多尽取选委的提名票,令其他人连入闸机会也没有。董当时连政纲都没有一份,却得到绝大部分选委支持,顺利连任,不又恍似是众望所归吗?

到了2007年,民主派花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凑够稍多于一百人打入选委会,有足够的选委提名梁家杰,出来挑战已经在此两年前从辞任的董建华手上接过了特首宝座的曾荫权。因为有竞争,曾荫权不得不提出一份政纲,亮出一个“做好这份工”的竞选口号,也出席了部分选举论坛。不过,因为泛民建制选委人数悬殊,曾最终也是高票当选。虽然有人认为梁家杰的参选,是为不义的制度背书,增加了选举的认受性,但因为有竞争,曾荫权也不得不提出要在任内“彻底解决政改问题”的说法,又说要在政改问题上“玩铺劲”。他事后做到几多是另一回事,但这次选举足以说明,民主派的参与,确实可以争取到一定的政治空间。

政治就是这样,香港的政治就更是如此──这里没有革命的条件,空间只能一步一步的争取回来。

因时制宜,为终极诉求创造空间

政改问题是香港所有问题的核心,这问题不解决,香港的社会分化及对立、政府权威的下坠及缺乏认受性的问题也无以解决,施政必然会继续困难重重。因此,新一届特首会以什么态度来回应政改这个问题便十分重要。如果继续只紧跟中央的官意、紧跟中联办的强硬路线,而不寻求把北京的8.31框架与香港的民意诉求拉近,香港未来五年仍然会争拗不断。

因此,三百多名民主派选委这一次会如何善用手上的选票,便十分重要。最理想的当然是继续坚持在选委会选举过程中提出的诉求,要求特首参选人要拒绝只依从人大8.31框架来重启政改,否则便不会支持。这确是在选委会选举过程中,大部分获选的民主派选委曾经提出过的政治纲领,今天有人要求坚守这个纲领,自然是理直气壮,义正词严了。

故此,当有人提出,要策略性地利用选委手上的提名权及选票,甚至是支持个别被认定为 Lesser Evil 的参选人,便受到部分人士,包括部分民主派选委的质疑及批评。

如果抽空地单从政治伦理及民主派的意识形态来看,这种批评无可厚非。不过,现实政治除了建基于政治伦理之外,有时真的无可避免需要策略考虑,也要尽量因应当前的政治处境,为终极的政治诉求创造空间。

很明显,如果现阶段看不到北京可以在人大8.31框架这个紧箍咒上有妥协的余地,硬要所有参选者都必须符合民主派的终极诉求才予以支持,那么观乎已经表明参选者所发表的政纲或言论,民主派三百多人唯一能够支持的对象,就只有前大法官胡国兴了。

如果民主派的选委否定所有其他策略的考虑,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曾俊华及叶刘淑仪都不能入闸,最后的选举结果大抵也不会有意外——得到西环及建制派全力支持的林郑月娥可以不费吹灰之力,高票当选,又是另一个“众望所归”了。于是,五年前的游戏又再重新启动。可以预见,到时民主派会继续在外围高喊特首没有认受性,政府的施政会继续遇上重重阻力。而新的特首也会在政改问题上,继续紧跟中联办及中央那一套。这就是民主派三百多个选委及他们的选民希望见到的结果吗?那又如何解释,那些说要以投白票来突显制度荒谬的参选人,在这次选举中,差不多完全被选民放弃?

林郑月娥仍然未发表政纲,不知道她会如何演绎政改这问题。不过她宣布参选后,在政改问题上态度及发言相对较为硬朗,对8.31框架显得较为坚持,最近见完民主派选委后,也清楚说在政治问题上谈不拢。加上她曾经主导上一轮政改方案的咨询,这一次更得到中联办系统力撑,如果她当选,要突破8.31框架难度显然会更大。如果她高票当选,无论如何否定选举制度及其认受性,未来五年,官方喉舌仍然可以对此置之不理,而且能理直气壮说她是在合法的选举过程中高票当选的,满足了“得到港人拥护”这个条件。

到了今天仍然提出要坚守原先“参选人不否定8.31就不支持”的政治纲领,显然并不符合政治现实的需要。但谈政治现实,就是这么罪无可恕?就是背叛民主运动?就是消耗掉雨伞运动的民气?看来未必。争取无不合理筛选的政改方案,在选委会的选举过程中作为一面旗帜及政治诉求的宣示,自是无可厚非,但到了今天,游戏的参与者及棋局大抵已经摆出来后,应该已是到了埋身肉搏的阶段了。在没有胜算、也没有造王条件的前提下,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争取最大的政治空间,为下一盘的棋局作布置。这绝对不能说成是放弃立场,而是要把这个诉求带到另一个阶段。

如果确认这只是争取重启政改之战的其中一役,便没有需要完全放弃策略考虑。而且,无论如何,民主派的选委都不可能造王,能够当选特首的,总须得到北京的接受。要求参选人在现阶段便清楚说明反对8.31框架,无异于是要求这个参选者政治自杀。

叶刘淑仪、曾俊华和胡国兴之别

叶刘淑仪提出的政纲,从一开始,便处处显示要讨好北京,除了说要开展23条立法工作之外,更开宗明义说政改要在人大8.31框架下重启。她的政纲发表时间比较早,那时她可能还未意识到有可能需要向非建制派选委争取提名。到了今天,她的处境可以说最尴尬,甚至极有可能取不到足够的提名票入闸。

刚发表了参选政纲的曾俊华也没有令人感到意外。他原本的说法是如果社会气氛依旧,重启政改也不会有效果,也确认8.31决定是一个已经存在的框架。他刚发表的这份政纲,语调虽说大体差不太远,但因为篇幅较多,演绎的空间也较大,包含的意念就更丰富了。他当然不会否定8.31框架,但也没有白纸黑字写明必须跟随,想左右逢源的意图便十分明显了。在政治世界,保留一定的回转空间,是所有政治参与者都必须具备的能力,特别是必须得到北京祝福才有希望的特首参选人。

小心细读曾俊华的政纲,他确认了“双普选”是香港人的“普遍诉求”,也承认政改是一个“社会稳定及长治久安”的问题(第24段)。这说法当然是有意争取部分民主派选委的支持了,但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温柔地向中央发话。政纲中也说在政改问题上,要“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如实向中央政府反映香港各界意见”(第27段),又说“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启动修改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的程序,争取早日实现‘双普选’”(第24段)。这种说法其实已经冒上一定的风险了,因为林郑月娥、梁振英及其他反曾俊华的建制派打手,都可以大条道理出来痛批他回避甚至说他否定人大8.31。

参选特首除了不能否定人大8.31框架外,另一个需要小心处理的是23条立法的问题。新一届特首的任期,是回归后的第五个五年,即已经是50年不变期的中期阶段了。《基本法》规定香港政府自行就23条立法,这不能不承认确实是特区政府的宪政责任。就算同意应该找一个政治气氛较好的时机才讨论这问题,特首选举过程中,这议题仍是很难回避的。而且,叶刘淑仪的政纲已经率先确认要在新一届的任期内处理23条,曾俊华的政纲也很难回避。他认为“没有理由继续拖延第23条立法”,然后提出了几个具体措施,包括“充分资讯”、“消除疑虑”、“先易后难”,似乎他是考虑到不能不照顾北京的观感,也可能判断这个问题始终不能再拖。

当然,这样又可以成为另一个认定他是 Evil 的证据了。在中港矛盾不能调和,中央政府看法与香港民意有严重落差的情况下,特首参选人又面对双重效忠这一现实,在23条立法这样具挑衅性的问题上,难免里外不是人。如果以这一项来作判断,很有可能所有参选人都会是同样地 Evil 的。如果泛民选委坚持要以这一点作为是否提名的考虑,到头来,唯一值得考虑的,只是胡官一人。

老实说,笔者也十分担心曾俊华的施政魄力,也对他的亲商倾向有保留。但我不得不同意,香港经历了CY之乱后,下任特首不一定要很有为;能够与各界坐下来、开展沟通、尝试重建互信便够了。林郑月娥及叶刘淑仪都做不到这一点。而且,我对明目张胆的干预及钦点深恶痛绝。

笔者个人十分欣赏胡国兴的政纲,但没有任何理由让我对他能够当选特首抱有丝毫的希望。与其他参选人不同,胡官显然没有打算要照顾中央对8.31政改框架的坚持,扬言重启政改无必要紧跟人大的框框。他也把重启政改说成是新一届特首最重要的工作,否则其他无从谈起,这一点政改优先的看法,与中央政府、现届特区政府、本地建制政党政团及商界的看法都显得南辕北辙。胡官能够争取到他们支持的可能性可说甚低。

民主派应该支持胡官入闸,让他把议题带进选举,但如果因为要坚持原则而令其他参选人都不能入闸,让胡国兴与另一个“被钦点”的参与人单打独斗,对民主运动造成的挫败,可能更加难以挽回。

阻止被钦点者“胜者全取”

民主派选委,提名一个仍然是有机会,而又愿意在政改问题上保留一定空间,或者起码不清楚否定8.31以外的其他可能的人,这在策略上有什么可争议之处?又怎能说成是放弃原则?就算这个被假定为 Lesser Evil 的人最终仍然难以胜出,但只要他的参与能够令明显是 More Evil 的人取不到压倒性的胜利,令否定8.31框架继续成为一个议题,令最终胜出的下届特首取不到“胜者全取”的效果,都仍然是能够保持民主派的政治诉求,甚至是向前走下去的。

毋庸置疑,任何人要做特首,都要得到北京的接受,这也是港澳办主任王光亚早前提出的四个必要条件中的最重要一个。可以想像,中联办系统当然希望是一个紧跟他们那套模式来治港的人承继梁振英的职务,相信这也是中联办全力支持林郑月娥,甚至不惜明目张胆干预这次香港特首选举的原因。过去几年,林郑月娥作为政务司长,表现出来的官威及干部气焰,也足以令人有理由相信她仍然会采取强势有为,以威权压过一切的治港策略。无论怎说,都看不到有理由在这阶段放软手脚,让她可以骑劫整个选委会,轻松当选。

泛民选委参与这个游戏,不能奢望可以造王,但起码要令北京钦点也不可以太轻松。就算最后钦点成功,被钦点成为特首的也要面对“不是众望所归”这个政治现实。泛民选委的参与,支持另一人挑战,不是要赋予这个选举更大的认受性,而是要制造竞争拉低被钦点者的得票数,凸显胜选的,其实认受性也十分有限。梁振英做了近五年特首,一直被人谑笑为689, 以他一向口硬及语言伪术的作风,他能够为这个谑称作过有力的开脱吗?这才是泛民主派及公民社会与这个 Evil 在未来五年继续周旋、继续争取没有不合理筛选的政改方案的基础和起步点。

不求一时击倒对手

这届特首选举差不多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令人失望的是民主派内部似乎仍然未能就如何有效运用这三百多个千辛万苦争取回来的提名权及投票权达致共识。民主派选委之前达致了一个协议,就是把提名与投票分开,这本身便充满了策略考虑的元素,为何到了今天又要返回原点?

近日,有个别人士甚至返回选委会议席竞逐时的那种口号理念先行的态度。在这个阶段才再出现这样的争议,令人怀疑他们是否有能力更有效、更有部署地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如果香港的民主运动不能走出永远只追求在一时间打倒对手的迷思,不看长远的战略部署,这才是在不断消耗民主运动的㡳气。如果泛民主派选委不能尽快清晰地向市民及支持者交代善用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不构想如何把争取合理政改的诉求继续推进下去,还要继续争拗,这才是有负个多月前投票把他们推入选委会那些选民及支持者的期望。

(钟剑华,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