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特首选战

黄伟豪:小圈子选举也失控,普选特首或更有利北京?

香港的特首选举是出名的“小圈子”选举,但十分尴尬地,这一个本来被中央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制度,却刚刚出现失控。

刊登于 2016-12-13

#香港特首#2017香港特首选战#香港

2016年12月11日,香港,2016年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一般选举投票日。
2016年12月11日,香港,2016年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一般选举投票日。

香港的特首选举是出名的“小圈子”选举,它的好处本应是方便操控,但十分尴尬地,这一个本来被中央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制度,却在刚刚结束的特首选举委员(选委)选举中出现失控。很明显,“小圈子”选举制度已日渐过时,中央是时候重新考虑一个符合民主原则的普选方案。

北京失主宰特首的绝对优势

经过今次选举,中央已失去了主宰谁是下届特首的绝对优势。在上一届特首选举中,中央支持的候选人梁振英,最终也只得689票。在五年后的今日,建制派的分裂只有更深,加上今届泛民的选委数目急增,相信中央可以完全掌握的票数,一定比689票还少,要得到过半数的601票也需要一定的努力。在中央“铁票”急降的情况下,中央已失去了它惯常拥有的主动权,被泛民及一众有相当实力的候选人所牵制,要面对他们的讨价还价。对以泛民为首的非建制派来说,由于取得超过三百席,只要有多过一名有实力的建制派候选人参选,他们随时有机会化身特首的“造王者”,成为较开明的建制派候选人的合作伙伴。绝不排除以上双方,或明或暗地互相配合,来增加自己在中央面前的谈判筹码。

当然,中央绝对有能力阻止以上的情况发生,完全封杀泛民等非建制派成为“造王者”的可能。问题是,中央必须为此付出巨大的利益和代价来交换,严重地提高了中央管治香港的成本。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是,中央禁止多于一个建制派候选人参选,但这个做法一方面非常“难看”,强化了特首是由中央“钦点”的事实,也显示中央本身缺乏信心,担心未能全面掌握建制选委的投票意向。而且,由于“小圈子”选举的最大特色是“分赃政治”,一众建制选委主要是用利益,而非共同的政治理念来联系,因此要劝退其他建制候选人及向建制选委“箍票”,中央非付出不菲的利益作为交换条件不可。

在中央的“武器库”中,它也可以随时再次使用人大常委解释《基本法》等“武器”,来阻止它不喜欢的候选人参选特首,甚或干脆地不任命它不能接受的人为特首,变相推翻选举结果。根据《基本法》第45条,特首虽然是由选举产生,但最终必须经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但是,这也不能避免以上所提及,大大增加中央管治香港成本的结果。

“释法”或不任命等做法,均可在正式制度的层面上,把事件解决,但所引致的市民不满或反弹却不能轻视。它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及对法治等核心价值的冲击,随时威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对中国透过香港得到的庞大经济利益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在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川普)有意挑战“一个中国”政策、中美关系出现不明朗变数的大气候下,用以上如此大的举动来清除特首候选人,甚至是当选者,均会使香港的管治再次成为国际议题,实属不智。

小圈子制度背后假设已不合时宜

制度失效,一切在意料之外,源于制度背后的思维已不合时宜,脱离了香港的实际情况。在这时刻,中央必须深切反省,调整治港的思维和策略。现时“小圈子”制度的假设,是只要在施政上讨好财团及精英,便可保持香港的繁荣与安定。因此,在特首选委的选举上,主要是商界钜子、富豪、专业人士等才有资格参与。可是,回归后的情况,特别是在梁振英管治下的香港,皆和这假设有很大的距离。特区政府管治的主要盟友和支持者,除了商家富豪外,居然是基层、年长或较低学历的人士。

反而,在特首选委选举中,有票及有权参选的中产及专业精英,却在特区的实际管治上,被排斥及边缘化。同时,在香港的原有制度和价值,包括了法治、言论自由、廉洁、经济上的公平竞争,及公务员团队特别是纪律部队的政治中立,被不断破坏下,这些中产和专业精英在工作及生活各方面均吃尽了苦头。再者,今次泛民在选委的大胜,也反映年轻力量在各专业界别的影响力和他们的不满。由于专业人士的生活再差也达一定的水平,亦证明了年轻人对民主制度和公义的渴求,并不能单纯地透过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来满足。

既然连“小圈子”制度也失控,与其不断透过利益输送及政治分赃,来勉强维持这个成本甚高、成效成疑,而认受性又低的制度,中央倒不如去重新考虑一个较为民主的特首普选方案。中央必须知道,一个有合理竞争、有中央与香港双方也能接受的候选人参与的普选制度,其管治成本和难度,未必一定比目前已经失控的小圈子选举为高,值得从新考虑。

(黄伟豪,中文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