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香港書展,哪些書值得買?從時代思潮最前沿,到中港台三地的時局觀察、思考,經典文化研究的重現,端傳媒精選2016年上半年出版的人文讀物,以饗讀者:
《香港三年》
出版時間:2016年6月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編者:張潔平,鍾耀華
從2013年政改與佔中運動開始,香港進入歷史變革的窗口。變局仍在進行時,我們每一個人都身處其中。這三年變局究竟發生了什麼?參與其中許多有血有肉的個體,又是怎樣掙扎的生命經驗?變局之中,反對運動如何集結與分裂?在流變的歷史中,曾經的弄潮兒,沉浮過的七十年代火紅、八十年代議會與街頭經驗,又能夠給予當下什麼樣的啟發?本書由端傳媒編輯,牛津大學出版社推出。網上訂購請按此
(今年,端傳媒將推出三本書,分別是《香港三年》、《這不是一本愛情指南》及《紅色新聞兵》,請光臨香港書展 Hall1A-B38端傳媒攤位選購,也可以與我們的編採人員面對面交流,詳情請按此。)
《是荒誕又如何》
出版時間:2016年5月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作者:陳冠中
陳冠中說自己是寫作的人,「要活出時代的矛盾」,然後寫下它,這是基本責任。在這本書中,他指出我們現在要回到「何為香港」的問題,「何為香港」即是“What is Hong Kong?”,後面包括「何時香港」「何處香港」「如何香港」或者「何如香港」,探問香港是怎樣做出來的。這是一條香港唯一走得通的道路,非常艱難,也可能很漫長,但卻不是不可能的任務。只有破解偏執狂政局,我們香港人才可以結伴走到隧道的出口,共同體的政治才可能邁進良性循環的中道,拒絕最壞的選項,不因為固執單一教條所認可的最好而捨棄「包羅超廣泛利益」的較不壞選項。儘管面前的現實不容樂觀,甚至可以說是很險惡,但此刻仍要抱有希望。這樣我們才會願意風雨同路,不離不棄,堅毅忍耐,專注於細緻而不粗暴的據理力爭。香港人可能已經不相信明天會更好,但我們不能喪失想像明天的能力。
《不平靜的江河:沿著中韓邊界的奇幻旅程》
出版時間:2016年6月
出版社:八旗出版社
作者:楊猛
中國北韓邊境,兩條用滿語命名的河流——鴨綠江和圖們江,以及其發源地長白山,曖昧地切割開兩個專制共產國家,又神祕地把它們的人民連在一起。在這片區域可以窺見金氏極權神話的崛起秘密、中國北韓偉大友誼的幕後真相和畸形的外交關係。在這裏,中國人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狂熱的領袖崇拜、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對人民無所不在的精神控制,巨大的貧窮;而北韓人似乎從中看到未來。非虛構作家楊猛在邊境和北韓遇到了掌控中國、南韓、北韓三國敏感海域的走私大老、潛藏在一百萬名中國朝鮮族人中的五萬名脫北者、遊走於共產黨和勞動黨之間創辦大學的美籍韓國人牧師、依靠金氏政權而大發其財的中共元老後代……《不平靜的江河》記錄了楊猛2010年到2015年五年間,三次沿著中國和北韓的邊境旅行的故事。只有中國人最能夠理解北韓,因為中國的過去就是北韓的現在。
《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 How to See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Images, from Self-Portraits to Selfies, Maps to Movies, and More)
出版時間:2016年7月
出版社:行人
作者:Nicholas Mirzoeff
譯者:林薇
網紅當道、直播流行,為什麼我們能忍受長達幾小時觀看一個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吃西瓜?如今人類在一天內所產出的照片數量已經超過整個十九世紀所產出的照片數量、每分鐘上傳到YouTube的影片總長度多達一百個小時、每個月人們在YouTube觀看影片的總長度長達六十億小時──這是一個視覺影像數量爆炸性增長、依賴視覺影像認識世界的時代。但這些大量的視覺影像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看法,以及影響這個世界?
作者尼可拉斯•莫則夫認為,現在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人們透過網路、螢幕所散布的視覺影像。他追溯視覺文化的歷史根源,從自畫像的歷史如何演變為自拍,牽引出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如何導向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方式。繼約翰•伯格(John Berger)和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之後,我們需要更具開創性與啟發性的視覺文化論述。
《媒體失效的年代》(Geeks Bearing Gifts: Imagining New Futures for News)
出版時間:2016年5月
出版社:天下文化
作者:Jeff Jarvis
譯者:陳信宏
還在談新聞已死,內容創業,還是繼續批評閱讀不興、經典已死?資訊爆炸的表象之下,這些內容究竟對我們有什麼正面意義?我們可以應用全新媒介生產與以往全然不同的形式,讓這些內容成為未來舉足輕重的經典嗎?在每個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我們該怎樣洞察改變世界的可能性? 媒體把自己界定為「內容創造者」,會不會是一個最大的陷阱?科技顛覆了新聞產業──包括其關係、形式與商業模式──卻也為新聞的改善、擴張、重新想像與長久維繫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機會。本書是紐約市立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探索新聞各種可能未來的著作。內容聚焦在討論大眾/分眾媒體的此消彼長;同時直接斷言了傳統媒體消亡的核心原因,以及正在遽變中的未來。本書中並沒有爬梳媒體與網路發展的過去,而是著眼在未來發展上,重新對「新聞媒體」的受眾、記者、載體的未來形式進行闡述。
《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Heroes: Mass Murder and Suicide)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法蘭克‧貝拉迪(Franco Bifo Berardi)
譯者:林麗雪
從美國、挪威的無差別槍擊,到台灣的隨機殺人;從日韓、經濟危機後的歐洲,到香港學生自殺潮,資本主義體制和現代人集體精神處境間,有何複雜連結?誠如作者所說,「這本書要探討的題目不只是犯罪與自殺,還想談已經瀰漫在當代文化中的無政府主義與自殺動機,以及一種因焦慮與攻擊性而導致的暴力現象。」作者法蘭克‧貝拉迪(Franco Bifo Berardi),歐洲左翼思想家。也許他對資本主義病灶的指認略顯空泛,起碼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代人的軟肋:被困在對秩序的教條守護中,對失序簡單粗暴、不知所措。
《黑暗的閘門:中國左翼文學運動研究》(The Gate of Darkness)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夏濟安
譯者:萬芷均 / 陳琦 / 裴凡慧 / 陶磊 / 李俐 等合譯 / 王宏志 審訂
半個世紀前,文學評論家夏濟安就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左翼作家們做過一番分析解讀。他所著的《黑暗的閘門》(The Gate of Darkness)自1968年英文版問世以來,便在海外產生極大影響,成為中國左翼文學研究領域一本劃時代的著作。書中細緻梳理文學與時代政治的糾纏,深入揭示左翼文學運動的兩難境地。夏濟安獨特的角度,呈現了這些革命鬥士文人的另一面貌:軟心腸的共產主義者瞿秋白,名為左聯文學領袖,實則在內部四面受敵的魯迅……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對《黑暗的閘門》英文版全書重新翻譯,增錄夏濟安另一篇相關的重要論文,並邀請翻譯學研究專家王宏志教授對譯稿全文審訂,首次推出這本經典著作的完整中文版。
《天才:麥斯威爾‧柏金斯與他的作家們,聯手撐起文學夢想的時代》(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
出版時間:2016年5月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作者:A. Scott Berg
譯者:彭倫
麥斯威爾‧柏金斯的編輯人生:那是美國剛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步入經濟大蕭條的時代,菲茨傑拉德、海明威、湯瑪斯‧沃爾夫、范達因、林‧拉德納……等人發出新世代文學之聲的時代,隱居幕後的傳奇編輯麥斯威爾‧柏金斯,以宏闊的視野、反映時代的品味、無與倫比的認真態度與堅毅自制的服務性格,成為作家最睿智的舵手,最忠實的朋友。這位二十世紀最富傳奇性與盛名的編輯、出版人,為世界發掘有才華的寫作天才。這本書是普立茲傳記文學獎獲獎作家史考特‧柏格作品,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
對啊... 為什麼不可以網上購買這些書唉.....
真希望馬來西亞能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