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风波

《明报》轨迹:香港肃清报人 内地扩张生意

执行总编辑姜国元与管理层不咬弦有迹可寻,管理层为“肃清”解雇姜国元,被外界视为“最合理推断”。

端传媒记者赵燕婷、涂青华、陈嘉茵、孙贤亮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6-04-25

#明报风波#香港#金庸

《明报》于4月20日凌晨,突然即时解雇执行总编辑姜国元,引起重重疑虑,掀起业界强烈反弹。摄 : Anthony Wallace/AFP
《明报》于4月20日凌晨,突然即时解雇执行总编辑姜国元,引起重重疑虑,掀起业界强烈反弹。

48岁的区家麟,1990年开始从事传媒工作,现时是香港知名的专栏作家。他是《明报》的长期订户,在都市人都以手机阅读新闻的当下,他背包里每天放着一份沉甸甸的《明报》。

“我每天都拿着《明报》在地铁上看,你想想,现在地铁上已没人看报,我这样很古怪吧。但《明报》就是一份能够让我不介意别人眼光、安心拿出来在地铁上看的报纸。”区家麟笑着对端传媒说。

区家麟喜爱的《明报》栏目之一,是《安裕周记》。明报前执行总编辑姜国元以“安裕”为笔名,2004年起撰写《安裕周记》,多以国际题材为文。区家麟表示,自己由衷佩服姜国元:“执总有很多工作忙,但他仍然有时间看书、找资料,写数千字的长文章,我真的很佩服他”。

在香港传媒业中,姜国元一直广受业内人士尊敬。2016年4月20日,累计服务《明报》长达18年的姜国元突然被解雇的消息传出,区家麟更形容事件令他感到“悲从中来”。

以节流为由,炒掉一枝健笔,以及日常操作的灵魂人物,明显不能服众。

《明报》前执行总编辑冯成章

当日(4月20日),明报职工协会中午于Facebook发表声明,指“总编辑钟天祥以节省资源为由,在凌晨突然解雇执行总编辑姜国元(笔名安裕),即时生效”。

及至晚上,《明报》前执行总编辑冯成章撰文章直言对事件感到震惊,“以节流为由,炒掉一枝健笔,以及日常操作的灵魂人物,明显不能服众”。《明报》前总编辑刘进图21日晚上也发表800字感言:“看著这样一位好同事无奈离开,我感到无限惋惜难过。”

姜国元至今暂未露面或公开回应被解雇一事,但事件引起香港传媒业极大震撼和强烈回响,在4月24日《明报》特刊《星期日生活》中,时代版有三位专栏作家以“开天窗”方式抗议《明报》突然解聘姜国元一事。

员工于明报集团大楼外墙张贴“不明不白”标语示威,表达对管理层决定的不满。摄 : Anthony Kwan/端传媒
员工于明报集团大楼外墙张贴“不明不白”标语示威,表达对管理层决定的不满。

姜国元被辞退的先兆与后续

现于即时新闻部任职的黄晓东,加入《明报》还不够一年。4月20日当天,好友转发了消息给他,他才知道这位上司姜国元已被解雇:“那一刻十分震惊,实在太突然了!”黄晓东回忆,被解雇的前一天,姜国元仍一如往常在报社里走来走去,与人闲聊。

据知,当晚《明报》编采部正为第二天将要见报的“巴拿马文件”调查式报导全力以赴。及至凌晨时份,总编辑钟天祥将解雇通知交给姜国元。其后,姜国元不动声色,与同事逐一话别,只留下一句:“巴拿马的头版做得好!”

这位在下属眼中没有半点老板架子的资深报人,曾三进三出《明报》,累计工作长达18年,2004年第三次加入明报后,曾担任国际新闻、港闻及编务等多个部组的主管,被解雇前担任执行总编辑一职,掌舵明报每日的具体编务。

每日下午3点,姜国元会与管理层开社评会议,决定当日社评内容及取态,姜国元也会就国际议题亲自下笔。到6点,姜国元和一众新闻部高层,会决定翌日头版及各版头条。至11时,他会再开会了解新闻进展及版面草稿。新闻版面的改动及头版新闻内容,也由他亲自把关。

据消息人士透露,钟天祥担任总编辑一职半年后,大约在2015年4月,一直由姜国元主管的明报评论版,改由另一位新闻部高层负责。而姜国元一手创办的特刊《星期日生活》,则在更早时交由他人主管。这些行动被知情者视为对姜国元的逐步削权。

在姜国元被解雇的当天下午4时30分,总编辑钟天祥到编采部与员工见面。面对近200名员工对公司解雇姜国元的质疑,钟天祥称《明报》业绩已到“生死存亡”阶段,必须裁员以缩减开支。

他又说裁员其中一个准则是工资高,而编采部中他与姜国元的薪金最高,唯有裁走他们当中一人。随即有员工追问:“为何不是你走?”钟天祥回应说:“这些事由老板决定。”

《明报》员工其后接触明报集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张裘昌求证,张裘昌表示报业生意额大跌,要减省成本;不过他表明,裁员名单由各部门主管决定。换言之,姜国元被裁是由钟天祥“最后决定”。

明报职工协会工会主席曾锦雯批评,解雇决定是不合理及粗暴,担心表面以节流为由,实质是秋后算帐。

明报报导与社论的分歧

区家麟8年前开始在中文大学兼任教职,其中在“新闻学导论”课堂上,他常常会用一个列表归纳各个传媒的取向,“例如政治取向是亲建制或亲泛民,经济取向分为亲基层或亲商界。”但在区家麟看来,“《明报》是精神分裂的”。

端传媒翻看近两年《明报》报导及社评,在香港的重大政治事件上,尤其看到两者取态的冲突。

2014年9月28日,雨伞运动在香港爆发,大批示威者占领金钟和旺角等地的马路,要求中央人大常委会撤回政改框架,运动持续79天。《明报》社评对运动态度负面,例如10月4日的社评以《占领演变至街头暴力,社会宛如一个火药库》为题,指“香港社会目前的氛围,宛如一个火药库,不知道何时、即使是一宗小事故,都有可能发生整体社会失控、失序境况”,文中尤其点名批评旺角占领据点出现暴力冲突。同期,《明报》连续75天以头版报导雨伞运动,包括坊间支持和反对声音,取态相对客观。10月14日港闻版的图片故事,报导位于旺角占领区的帐幕阵,更形容为区内“最整洁之地”,突出运动参与者“守秩序”的一面。

区家麟解释,《明报》的新闻报导有理有据,能够做到监察政府的第四权角色,但社评取态却格格不入:“很多时社评都没有立场,只说一些谁都知道的事,假扮说了一些什么,却其实什么也没说,很明显是不想得失任何人。”

社评代表一份报章的公司立场,据了解,社评主要由主笔何文瀚撰写。近两年钟天祥入主后,何文瀚写好社评后要交由他过目,钟天祥会动笔“改稿”。

59岁的钟天祥是马来西亚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及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他在1980年至1988年出任《星洲日报》记者,之后转到香港《亚洲周刊》任职驻吉隆坡特派员。1995年出任新加坡《联合早报》国际新闻组副主任至2006年。

2006年至2009年间,他曾在《明报》母公司世界华文媒体集团(00685)旗下,一份马来西亚报刊《南洋商报》任职总编辑。《南洋商报》在2004年与香港《文汇报》合作做专版,两份报章在马来西亚捆绑发售。

2014年1月,钟天祥“空降”《明报》,至10月正式出任总编辑一职,其能力不足和干预新闻取向的倾向随即引起广泛质疑。

三换高层,肃清的疑惑

1959年5月20日,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查良镛(笔名金庸)创立《明报》。1992年起,查良镛分批将《明报》的控股权转让给商人于品海,1993年4月,于品海正式出任董事局主席。两年后的1995年,于品海再将《明报》卖盘予马来西亚商人张晓卿,持有至今。

张晓卿入主后,《明报》曾先后在1997、2001、2006、2009及2010年,五次在中文大学传媒公信力调查结果中,获公众评选为香港最具公信力的报章。据《明报》网站资料,现时约有40多万读者。

但自2012年起,这份老报频频出现高层人事变动,三次撤换新闻部总编辑。第一次是2012年1月1日,总编辑张健波调任编务总监,时任执行总编辑的刘进图升任总编辑。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教授李立峰分析,这一次换将没有造成太大冲击:“两人都是报社里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自己人换自己人,反响相对小一点”。

到2014年1月,刘进图担任总编辑两年后,被调任同一集团旗下的《世华网络》营运总裁,负责网上新闻和书籍出版,并空降马来西亚媒体人钟天祥任“代总编辑”,引来外界极大质疑。“接任刘进图的钟天祥来自马来西亚,完全不理解香港情况,由他来主导一份香港报纸,真的很不寻常,这次社会开始意识到有问题,觉得似乎大老板出手了,安插亲信干预机构运作。”李立峰说。而2014年适逢是香港政治重要的一年,政改方案讨论热烈,“占领中环”在蕴酿阶段,9月更发生了雨伞运动。

虽然没有实质证据,但一连串事件下来,肃清不听话的人就变成合理推断。

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教授李立峰

有意见认为《明报》作为私人机构,有自由辞退或聘任员工。但李立峰解释,现时香港众多新闻传媒中,《明报》是少数仍愿意投放资源做调查报导的报纸。他以《明报》4月20日跟进巴拿马文件的调查报导为例说:“现时只有两、三间传媒愿意做这些报导,其他传媒中,有部份是有心、但没有资源,有部份则是有资源、但不敢做敏感题目。”

更多的例证是2012年,《明报》报导当时有意竞逐特首的唐英年在其九龙塘别墅僭建地下空间,令唐英年民望下滑,最终梁振英当选特首,被传媒界视为“改写香港历史的报导”。李立峰指出,《明报》这些调查报导不单影响社会,更影响了整个香港传媒系统:“有一个传媒登了这些报导,其他传媒不论如何避忌,总不能当事件完全不存在,总要去跟进。所以说如果现时还有十多间报社愿意做这些报导,少一间可能没所谓,但只剩两、三间时,每一间都很重要。”

《明报》作为一个重要的新闻媒体,李立峰认为,将今次姜国元被辞退与两年前刘进图被撤换一事,放到同一个框架下理解,作为公共媒体的新闻集团正面临“肃清”,就成为合理推断:“安插一个总编辑不能完全改变方针,处理报社实际操作的执行总编、以至高级采访主任等是否配合也很重要,所以虽然没有实质证据,但一连串事件下来,肃清不听话的人就变成合理推断。”

明报新闻部资深员工陈家明认为,解雇姜国元是管理层出于对9月立法会选举报道的考虑:“他们如果进一步改变明报,一定有反抗,破坏力可以摧毁明报。若有这样一刻,而明报仍然存在,已经会公信力全失⋯⋯”

肃清的背景,下手的导火线

面对外界这种质疑,《明报》集团发出声明,指“报业经营环境困难,公司需积极采取节流紧缩政策,裁减人手实非得已,是次裁减涉及业务和编采部门人员,当中包括高层人员”。声明强调《明报》编采方针保持不变。

管理层一直强调,解雇安裕是为了“节流”。端传媒翻查集团年报,2011/12年度,世界华文媒体的全球营业额为4亿7千多万美元,但到2014/15年度营业额跌了近六成,只剩不足2亿美元。当中计及《明报》的香港及内地印刷刊物营业额3年来逐年减少。集团中期报告显示,2014年3月30日至9月30日,香港及内地印刷刊物的除税前溢利达208万美元,到2015年的半年溢利却只剩34万美元,一年间跌幅达八成。

图:端传媒设计部

立法会会计界议员梁继昌分析指,集团溢利减少幅度远远偏离营业额,最大可能是成本大增,“但我看不到近年市面上出现办报成本急增的情况,估计是集团的业务架构重整,需要大量资源投放别处所致”。

根据年报,世界华文媒体近年积极发展数码业务,包括电子报章、流动影响门户网站等。但全球雇员数目,在近3年只有轻微减少,由2012年的4728人减至2015年的4554人。

端传媒进一步追溯,《明报》老板、世界华文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在香港7间私人公司出任董事。其中,他出任董事的“明报集团有限公司”,8成股权由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明报企业有限公司”持有;“明报新媒体有限公司”,全资由在英属处女岛注册的“MediaNet Resources Limited”拥有。

以纪录片制作、发行、推广和网路视频新媒体运营为主要业务的“东方之子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则由“旺达投资有限公司”及“Sunda Enterprises Limited”共同持有,两间公司都在英属处女岛注册;“零传媒国际有限公司”,全资由“东方之子国际事业”拥有。

也就是说,这些私人公司都涉及离岸公司注册。所谓离岸公司,就是无法从官方渠道追踪“拥有”这些持有资产的离岸公司真正持有人,及查获公司营运的共同经营者真正身份。

图:端传媒设计部

而4月20日刊登、姜国元在被炒前主理的最后一篇新闻头版,正是跟进国际调查记者同盟在2016年4月3日揭发各地政经人物设立离岸公司的调查式报导:“巴拿马文件”。香港《明报》、《香港01》及《壹周刊》跟进调查揭发多名香港政商界人士持有离岸公司。离岸公司的私隐度高,公众不能查阅股东资料,部份公司会利用此隐藏身份进行违法活动,而各地税务机关亦难得知当中的隐藏资产。设立离岸公司并不违法,但外界认为“避税”在公共财政上有违道德,损害公众利益。

除了出任多间由离岸公司持有的私人公司董事外,作为媒体持有人的张晓卿近年在内地的生意发展,也引起外界关注。

张晓卿所持有的“常青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福布斯2015年富豪排行榜指出,张晓卿净资产有14亿美元。“常青集团”在中国大陆总投资近30亿港元,业务包括木业、矿业、石油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等。

《信报》2014年1月7日报导,本身是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的张晓卿,是马来西亚常青集团的执行主席。他近年整顿《明报》的同时,也大举在中国内地投资,报导指:“其中一个重点项目是广西钦州工业园,该工业园是中国上任总理温家宝和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布共同制订的合作项目;而温家宝更曾点名称赞这园区‘具有示范意义’。”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后,张䁱卿多次公开赞赏习近平,又多次批评雨伞运动和港独思潮等。

图:端传媒设计部

4月24日,姜国元被解雇后首个星期日,《明报》特刊《星期日生活》中没有了《安裕周记》,三个专栏“开天窗”表达不满,包括余若薇的《法政随笔》;吴志森的《三言堂》;陈惜姿的《女人心》。

于任何层次而言的美梦日子已然一去不回,包括社会更包括政治。

安裕

而最后一篇的“安裕日记”,是对上一个星期、4月17日刊出的《悠长假期二十年》,姜国元透过一部90年代的知名日本电视剧,看日本经济起落,并折射香港境遇。

他这样写到:“回忆的美好无法弥补现实的残酷,香港亦无法回到交换VCD追看《悠长假期》的昔日,潜台词是于任何层次而言的美梦日子已然一去不回,包括社会更包括政治。”

(尊重受访者意愿,文中黄晓东和陈家明均为化名。)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