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軌跡:香港肅清報人 內地擴張生意

執行總編輯姜國元與管理層不咬弦有跡可尋,管理層為「肅清」解僱姜國元,被外界視為「最合理推斷」。
《明報》於4月20日凌晨,突然即時解僱執行總編輯姜國元。引起重重疑慮,掀起業界強烈反彈。
明報風波 台灣 大陸 香港 勞工 媒體 政治 文學

48歲的區家麟,1990年開始從事傳媒工作,現時是香港知名的專欄作家。他是《明報》的長期訂戶,在都市人都以手機閱讀新聞的當下,他背包裏每天放着一份沉甸甸的《明報》。

「我每天都拿着《明報》在地鐵上看,你想想,現在地鐵上已沒人看報,我這樣很古怪吧。但《明報》就是一份能夠讓我不介意別人眼光、安心拿出來在地鐵上看的報紙。」區家麟笑着對端傳媒說。

區家麟喜愛的《明報》欄目之一,是《安裕周記》。明報前執行總編輯姜國元以「安裕」為筆名,2004年起撰寫《安裕周記》,多以國際題材為文。區家麟表示,自己由衷佩服姜國元:「執總有很多工作忙,但他仍然有時間看書、找資料,寫數千字的長文章,我真的很佩服他」。

在香港傳媒業中,姜國元一直廣受業內人士尊敬。2016年4月20日,累計服務《明報》長達18年的姜國元突然被解僱的消息傳出,區家麟更形容事件令他感到「悲從中來」。

以節流為由,炒掉一枝健筆,以及日常操作的靈魂人物,明顯不能服眾。

《明報》前執行總編輯馮成章

當日(4月20日),明報職工協會中午於Facebook發表聲明,指「總編輯鍾天祥以節省資源為由,在凌晨突然解僱執行總編輯姜國元(筆名安裕),即時生效」。

及至晚上,《明報》前執行總編輯馮成章撰文章直言對事件感到震驚,「以節流為由,炒掉一枝健筆,以及日常操作的靈魂人物,明顯不能服眾」。《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21日晚上也發表800字感言:「看著這樣一位好同事無奈離開,我感到無限惋惜難過。」

姜國元至今暫未露面或公開回應被解僱一事,但事件引起香港傳媒業極大震撼和強烈迴響,在4月24日《明報》特刊《星期日生活》中,時代版有三位專欄作家以「開天窗」方式抗議《明報》突然解聘姜國元一事。

員工於明報集團大樓外牆張貼「不明不白」標語示威,表達對管理層決定的不滿。攝 : Anthony Kwan/端傳媒
員工於明報集團大樓外牆張貼「不明不白」標語示威,表達對管理層決定的不滿。

姜國元被辭退的先兆與後續

現於即時新聞部任職的黃曉東,加入《明報》還不夠一年。4月20日當天,好友轉發了消息給他,他才知道這位上司姜國元已被解僱:「那一刻十分震驚,實在太突然了!」黃曉東回憶,被解僱的前一天,姜國元仍一如往常在報社裏走來走去,與人閒聊。

據知,當晚《明報》編採部正為第二天將要見報的「巴拿馬文件」調查式報導全力以赴。及至凌晨時份,總編輯鍾天祥將解僱通知交給姜國元。其後,姜國元不動聲色,與同事逐一話別,只留下一句:「巴拿馬的頭版做得好!」

這位在下屬眼中沒有半點老闆架子的資深報人,曾三進三出《明報》,累計工作長達18年,2004年第三次加入明報後,曾擔任國際新聞、港聞及編務等多個部組的主管,被解僱前擔任執行總編輯一職,掌舵明報每日的具體編務。

每日下午3點,姜國元會與管理層開社評會議,決定當日社評內容及取態,姜國元也會就國際議題親自下筆。到6點,姜國元和一眾新聞部高層,會決定翌日頭版及各版頭條。至11時,他會再開會了解新聞進展及版面草稿。新聞版面的改動及頭版新聞內容,也由他親自把關。

據消息人士透露,鍾天祥擔任總編輯一職半年後,大約在2015年4月,一直由姜國元主管的明報評論版,改由另一位新聞部高層負責。而姜國元一手創辦的特刊《星期日生活》,則在更早時交由他人主管。這些行動被知情者視為對姜國元的逐步削權。

在姜國元被解僱的當天下午4時30分,總編輯鍾天祥到編採部與員工見面。面對近200名員工對公司解僱姜國元的質疑,鍾天祥稱《明報》業績已到「生死存亡」階段,必須裁員以縮減開支。

他又說裁員其中一個準則是工資高,而編採部中他與姜國元的薪金最高,唯有裁走他們當中一人。隨即有員工追問:「為何不是你走?」鍾天祥回應說:「這些事由老闆決定。」

《明報》員工其後接觸明報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張裘昌求證,張裘昌表示報業生意額大跌,要減省成本;不過他表明,裁員名單由各部門主管決定。換言之,姜國元被裁是由鍾天祥「最後決定」。

明報職工協會工會主席曾錦雯批評,解僱決定是不合理及粗暴,擔心表面以節流為由,實質是秋後算帳。

明報報導與社論的分歧

區家麟8年前開始在中文大學兼任教職,其中在「新聞學導論」課堂上,他常常會用一個列表歸納各個傳媒的取向,「例如政治取向是親建制或親泛民,經濟取向分為親基層或親商界。」但在區家麟看來,「《明報》是精神分裂的」。

端傳媒翻看近兩年《明報》報導及社評,在香港的重大政治事件上,尤其看到兩者取態的衝突。

2014年9月28日,雨傘運動在香港爆發,大批示威者佔領金鐘和旺角等地的馬路,要求中央人大常委會撤回政改框架,運動持續79天。《明報》社評對運動態度負面,例如10月4日的社評以《佔領演變至街頭暴力,社會宛如一個火藥庫》為題,指「香港社會目前的氛圍,宛如一個火藥庫,不知道何時、即使是一宗小事故,都有可能發生整體社會失控、失序境況」,文中尤其點名批評旺角佔領據點出現暴力衝突。同期,《明報》連續75天以頭版報導雨傘運動,包括坊間支持和反對聲音,取態相對客觀。10月14日港聞版的圖片故事,報導位於旺角佔領區的帳幕陣,更形容為區內「最整潔之地」,突出運動參與者「守秩序」的一面。

區家麟解釋,《明報》的新聞報導有理有據,能夠做到監察政府的第四權角色,但社評取態卻格格不入:「很多時社評都沒有立場,只說一些誰都知道的事,假扮說了一些什麼,卻其實什麼也沒說,很明顯是不想得失任何人。」

社評代表一份報章的公司立場,據了解,社評主要由主筆何文瀚撰寫。近兩年鍾天祥入主後,何文瀚寫好社評後要交由他過目,鍾天祥會動筆「改稿」。

59歲的鍾天祥是馬來西亞人,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及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他在1980年至1988年出任《星洲日報》記者,之後轉到香港《亞洲週刊》任職駐吉隆坡特派員。1995年出任新加坡《聯合早報》國際新聞組副主任至2006年。

2006年至2009年間,他曾在《明報》母公司世界華文媒體集團(00685)旗下,一份馬來西亞報刊《南洋商報》任職總編輯。《南洋商報》在2004年與香港《文匯報》合作做專版,兩份報章在馬來西亞綑綁發售。

2014年1月,鍾天祥「空降」《明報》,至10月正式出任總編輯一職,其能力不足和干預新聞取向的傾向隨即引起廣泛質疑。

三換高層,肅清的疑惑

1959年5月20日,著名武俠小說作家查良鏞(筆名金庸)創立《明報》。1992年起,查良鏞分批將《明報》的控股權轉讓給商人于品海,1993年4月,于品海正式出任董事局主席。兩年後的1995年,于品海再將《明報》賣盤予馬來西亞商人張曉卿,持有至今。

張曉卿入主後,《明報》曾先後在1997、2001、2006、2009及2010年,五次在中文大學傳媒公信力調查結果中,獲公眾評選為香港最具公信力的報章。據《明報》網站資料,現時約有40多萬讀者。

但自2012年起,這份老報頻頻出現高層人事變動,三次撤換新聞部總編輯。第一次是2012年1月1日,總編輯張健波調任編務總監,時任執行總編輯的劉進圖升任總編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分析,這一次換將沒有造成太大衝擊:「兩人都是報社裏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自己人換自己人,反響相對小一點」。

到2014年1月,劉進圖擔任總編輯兩年後,被調任同一集團旗下的《世華網絡》營運總裁,負責網上新聞和書籍出版,並空降馬來西亞媒體人鍾天祥任「代總編輯」,引來外界極大質疑。「接任劉進圖的鍾天祥來自馬來西亞,完全不理解香港情況,由他來主導一份香港報紙,真的很不尋常,這次社會開始意識到有問題,覺得似乎大老闆出手了,安插親信干預機構運作。」李立峯說。而2014年適逢是香港政治重要的一年,政改方案討論熱烈,「佔領中環」在蘊釀階段,9月更發生了雨傘運動。

雖然沒有實質證據,但一連串事件下來,肅清不聽話的人就變成合理推斷。

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

有意見認為《明報》作為私人機構,有自由辭退或聘任員工。但李立峯解釋,現時香港眾多新聞傳媒中,《明報》是少數仍願意投放資源做調查報導的報紙。他以《明報》4月20日跟進巴拿馬文件的調查報導為例說:「現時只有兩、三間傳媒願意做這些報導,其他傳媒中,有部份是有心、但沒有資源,有部份則是有資源、但不敢做敏感題目。」

更多的例證是2012年,《明報》報導當時有意競逐特首的唐英年在其九龍塘別墅僭建地下空間,令唐英年民望下滑,最終梁振英當選特首,被傳媒界視為「改寫香港歷史的報導」。李立峯指出,《明報》這些調查報導不單影響社會,更影響了整個香港傳媒系統:「有一個傳媒登了這些報導,其他傳媒不論如何避忌,總不能當事件完全不存在,總要去跟進。所以說如果現時還有十多間報社願意做這些報導,少一間可能沒所謂,但只剩兩、三間時,每一間都很重要。」

《明報》作為一個重要的新聞媒體,李立峯認為,將今次姜國元被辭退與兩年前劉進圖被撤換一事,放到同一個框架下理解,作為公共媒體的新聞集團正面臨「肅清」,就成為合理推斷:「安插一個總編輯不能完全改變方針,處理報社實際操作的執行總編、以至高級採訪主任等是否配合也很重要,所以雖然沒有實質證據,但一連串事件下來,肅清不聽話的人就變成合理推斷。」

明報新聞部資深員工陳家明認為,解僱姜國元是管理層出於對9月立法會選舉報道的考慮:「他們如果進一步改變明報,一定有反抗,破壞力可以摧毀明報。若有這樣一刻,而明報仍然存在,已經會公信力全失⋯⋯」

肅清的背景,下手的導火線

面對外界這種質疑,《明報》集團發出聲明,指「報業經營環境困難,公司需積極採取節流緊縮政策,裁減人手實非得已,是次裁減涉及業務和編採部門人員,當中包括高層人員」。聲明強調《明報》編採方針保持不變。

管理層一直強調,解僱安裕是為了「節流」。端傳媒翻查集團年報,2011/12年度,世界華文媒體的全球營業額為4億7千多萬美元,但到2014/15年度營業額跌了近六成,只剩不足2億美元。當中計及《明報》的香港及內地印刷刊物營業額3年來逐年減少。集團中期報告顯示,2014年3月30日至9月30日,香港及內地印刷刊物的除稅前溢利達208萬美元,到2015年的半年溢利卻只剩34萬美元,一年間跌幅達八成。

圖:端傳媒設計部

立法會會計界議員梁繼昌分析指,集團溢利減少幅度遠遠偏離營業額,最大可能是成本大增,「但我看不到近年市面上出現辦報成本急增的情況,估計是集團的業務架構重整,需要大量資源投放別處所致」。

根據年報,世界華文媒體近年積極發展數碼業務,包括電子報章、流動影響門戶網站等。但全球僱員數目,在近3年只有輕微減少,由2012年的4728人減至2015年的4554人。

端傳媒進一步追溯,《明報》老闆、世界華文媒體集團執行主席張曉卿,在香港7間私人公司出任董事。其中,他出任董事的「明報集團有限公司」,8成股權由在開曼群島註冊的「明報企業有限公司」持有;「明報新媒體有限公司」,全資由在英屬處女島註冊的「MediaNet Resources Limited」擁有。

以紀錄片製作、發行、推廣和網路視頻新媒體運營為主要業務的「東方之子國際事業有限公司」,則由「旺達投資有限公司」及「Sunda Enterprises Limited」共同持有,兩間公司都在英屬處女島註冊;「零傳媒國際有限公司」,全資由「東方之子國際事業」擁有。

也就是說,這些私人公司都涉及離岸公司註冊。所謂離岸公司,就是無法從官方渠道追蹤「擁有」這些持有資產的離岸公司真正持有人,及查獲公司營運的共同經營者真正身份。

圖:端傳媒設計部

而4月20日刊登、姜國元在被炒前主理的最後一篇新聞頭版,正是跟進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在2016年4月3日揭發各地政經人物設立離岸公司的調查式報導:「巴拿馬文件」。香港《明報》、《香港01》及《壹週刊》跟進調查揭發多名香港政商界人士持有離岸公司。離岸公司的私隱度高,公眾不能查閱股東資料,部份公司會利用此隱藏身份進行違法活動,而各地稅務機關亦難得知當中的隱藏資產。設立離岸公司並不違法,但外界認為「避稅」在公共財政上有違道德,損害公眾利益。

除了出任多間由離岸公司持有的私人公司董事外,作為媒體持有人的張曉卿近年在內地的生意發展,也引起外界關注。

張曉卿所持有的「常青集團」,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福布斯2015年富豪排行榜指出,張曉卿淨資產有14億美元。「常青集團」在中國大陸總投資近30億港元,業務包括木業、礦業、石油產業和房地產開發等。

《信報》2014年1月7日報導,本身是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的張曉卿,是馬來西亞常青集團的執行主席。他近年整頓《明報》的同時,也大舉在中國內地投資,報導指:「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是廣西欽州工業園,該工業園是中國上任總理溫家寶和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布共同制訂的合作項目;而溫家寶更曾點名稱讚這園區『具有示範意義』。」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張䁱卿多次公開讚賞習近平,又多次批評雨傘運動和港獨思潮等。

圖:端傳媒設計部

4月24日,姜國元被解僱後首個星期日,《明報》特刊《星期日生活》中沒有了《安裕周記》,三個專欄「開天窗」表達不滿,包括余若薇的《法政隨筆》;吳志森的《三言堂》;陳惜姿的《女人心》。

於任何層次而言的美夢日子已然一去不回,包括社會更包括政治。

安裕

而最後一篇的「安裕日記」,是對上一個星期、4月17日刊出的《悠長假期二十年》,姜國元透過一部90年代的知名日本電視劇,看日本經濟起落,並折射香港境遇。

他這樣寫到:「回憶的美好無法彌補現實的殘酷,香港亦無法回到交換VCD追看《悠長假期》的昔日,潛台詞是於任何層次而言的美夢日子已然一去不回,包括社會更包括政治。」

(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黃曉東和陳家明均為化名。)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南方周末》已死,《明报》要撑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