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给家长的信

陈国龄:除了孩子以外,我们还有很多别的……

(编者按)在纷扰的世代,似是而非的价值观、莫衷一是的说法,让家长越来越迷糊。九月,孩子开学,家长也重新出发,我们透过一封封给家长的信,集结两岸三地的智慧,期望为人父母的,可从中找到新的视点,增加大小同行路上的能见度。

刊登于 2015-09-11

#亲子#给家长的信

香港玛丽医院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陈国龄医生(右二)。作为两个年轻人的妈妈,她完全感受到当一个在职家长的压力;作为一个资深精神科医生,也更明白现代父母抓狂的因由。
相片由陈国龄提供。
香港玛丽医院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陈国龄医生(右二)。作为两个年轻人的妈妈,她完全感受到当一个在职家长的压力;作为一个资深精神科医生,也更明白现代父母抓狂的因由。

家长们:

每天起床,眼睛还未完全睁开,就要变身一辆铲泥车,把熟睡中的孩子从被窝中 “铲”起来,然后哗啦啦的吐出连串没完没了的问句──吃完早餐了吗?执好书包了吗?赶快上校巴了噢!工人姐姐有没有预备好饭盒?今天谁负责接儿子去兴趣班......

这种日子,这种压力,我也曾经历过。

做家长,少一点组织和解难能力,都足以令生活大乱,于是,我们总是很不自觉地,把全副精神放在孩子身上,全家人就围着一个小孩团团转,上班作息以小孩为中心,他吃饭你吃饭,他睡觉你睡觉。周末放假也没把轴心转移,依旧是他想吃什么家人就陪他吃什么,他要郊游一家人就陪他郊游,哪管大人工作了五天已累得要死,只想赖在床上睡个半天......

别做一个child-centered family,这是我对自己,也对其他家长的提醒。

我常跟医院里那些年轻女医生说,上班、进修、生孩子是可以同步进行的。不一定要等事业上轨道才生孩子,也不必要等到孩子长大了才去考专业试。事业发展与家庭发展是双轨的,可以是比重的问题,而不是先后次序的问题。

说穿了,生孩子不过是人生中一个过程。

孩子是我的一部分,除了孩子,我还有自己的工作和嗜好,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今天我常见很多家长,情绪都给孩子牵着走。孩子默书一百分,开心足好几天;孩子考试强差人意,家里就被乌云盖顶,有妈妈甚至失眠好几天。这种child-centered family,对孩子,对大人,都非好事。

父母总是忘记,夫妇关系才是一个家庭的重心,一个parent-centered family, 良好的夫妇关系,就是一个稳扎的根基,无论遇到任何风浪,都可解决。而这段夫妇关系,不只关乎两个人,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比一掷金千替他买楼、为他铺路入名校,都宝贵得多。

我们做家长的常常觉得要把孩子背上一辈子,就此把自己压个半死。有些孩子已念大学的家长常忧心忡忡的对我说:“阿仔读得唔好,要不要补习?”有些毕业生出来找工作了,家长仍忙于为他开山劈石,搭通天地线。但其实家长“跟车太贴”,很容易出“意外”。

譬如学校的事,就交回给老师吧!今天家长的教育水平大可能高于老师,有些家长就用自己的学识和见识来“压倒”老师,或许给你胜了一仗,但在孩子面前,你做了最差的示范,是爱与尊重的反面教材。老师的处事手法或许并非十全十美,但这正正就是我们的社会啊!也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事。

近年教育界人士都说,教孩子难,教家长更难。我天天对着很多孩子的家长,也深有同感,小孩难搞,却怎也不及大人难搞。

要做一个得人喜欢的父母,或许可从爱锡及照顾自己和伴侣多一点开始。

香港玛丽医院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陈国龄医生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