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二战70年

赵楚:阅兵牵动西太平洋战略态势

从军事和战略政策观察的角度看,DF-21D和DF-26反舰弹道导弹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本次阅兵最大军事亮点。

刊登于 2015-09-04

#二战70年

2015年9月3日,中国解放军在北京举行的阅兵仪式上展示DF-21D反舰弹道导弹。图为运载该导弹的装甲车经过天安门广场。摄:Andy Wong/REUTERS
2015年9月3日,中国解放军在北京举行的阅兵仪式上展示DF-21D反舰弹道导弹。图为运载该导弹的装甲车经过天安门广场。

北京刚举行的“93大阅兵”虽名为历史纪念主题,但全球军事观察家和关注中国军事政策的有心人不会不注意到,本次阅兵展示的诸多新式作战装备实为惊人,而其中最引起轰动的无疑要算两款出现于战略打击兵器模块的非常特别的导弹——DF-21D和DF-26反舰弹道导弹,从军事和战略政策观察的角度看,这两款导弹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本次阅兵最大军事亮点。

要说过去五年里美国战略决策者和智库对中国最为关切的军事科技产品,这两款长期处于神奇传说中的撒手锏型大杀器乃是当之无愧的首要目标。弹道导弹打航母和其他大中型舰船,这是美国研究中国军事问题的学者们最担忧的头号作战问题,而在五角大楼及参联会的战略计算中,这一传说中的神奇兵器也是不得不考虑又不能肯定的最大变量。

因此,本次阅兵它们在世人面前赫然高调现身,这不仅是一般的装备亮相,考虑到现实中美的西太平洋军事战略态势,这一亮相势必产生长期、深远和战略性的政策影响。

制图:Sarene Chan

2009年之后,随着美国将未来战争目光从911后的非常规作战转向亚太和西太的未来大国军事竞争,再平衡战略配套的新军事作战思想也随后被提出来,即著名的空海一体战(ASB,AIR-SEA BATTLE)。

空海一体战的基本敌情想定是,随着中国总体国力的提升及其向军事能力的转化,中国可能因东海或两岸问题采取军事行动,而面对美国在西太平洋以航母战斗/打击群与基地体系为支撑的力量部署,中国在采取行动时势必采用非对称手段,确保将美军攻击性战役力量隔绝在第一岛链或相关行动区域之外,此即美国军事战略家所称的反介入与区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简称A2/AD)。

而美国考虑中,中国实现反介入与区域拒止的主要手段即经过现代化升级的弹道导弹系统,特别是可以具备对航母远程打击能力的尖端型号。

问题在于,截止2015年初,五角大楼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中国军力报告》发表,美方仍没有确实证据表明中国已成功研制和部署这一类型的致命兵器。

反舰弹道导弹背后的技术、战术与政策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阅兵展示的反舰弹道导弹不是一个型号,而是大小两个型号!这种展示方式包含的技术,战术与政策含义非常丰富。

简单说来,首先,中国希望在中美首脑会晤前向美方打出一张大牌,表明在西太平洋拥有平衡美方优势海空力量的致命砝码。这种做法的意图未必是挑战,更可能是一种以实力求谅解与对话的姿态,因为某种区域拒止能力和反介入能力毕竟在中美战略上依然是防御性的,而非能压倒美国。

其次,两个型号的公布与展示意在提醒人们,这一自前苏联时代就有的技术传说已经突破,并且成熟,因为阅兵官方解说员特意说明,本次阅兵展示的兵器都是解放军部队已列装,也即进入正常训练和作战使用的装备。

最后,大小两个型号也表明,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发展投入很重,因为DF-21D据介绍已可以攻击航速较快的一般舰船,换言之,在弹道导弹弹头制导和机动这一过去人们认为不可能的技术难题上,中国已有不得了的突破,这对美国所包含的实战及扩散风险是巨大的。

弹道导弹攻击舰船的理念由前苏联军工科技界最早于1970年代提出,因为与中国一样,苏军曾是一支主要特色为陆权的力量,而美国攻防兼备和全球部署的航母战斗/打击群,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与战区海权优势,无疑为非常致命的威胁,也是一种美国人在作战思想与计划方面大力运用的非对称优势。

由于航母力量的薄弱和落后,必须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发展出可实现与可靠的反制手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利用弹道导弹弹道高,速度快的优点,弹道导弹打航母的设想被提出来。

前苏联并未有能力解决这一设想包含的技术难题。到1996年后的台海危机,中国自身尝到了美国航母威胁的滋味,于是这一突破常规的装备理念符合逻辑地被重新提出。然而,对于中国到底有无能力实现技术突破,全球观察家以及国内热心军事媒体读者都没有把握。这一技术的难度在于,主要作战航程实行惯性制导的弹道导弹攻击时的下落速度高达近十倍,甚至几十倍音速,这使得常规的弹头制导和机动成为不可能。

本次阅兵两种列装型号同时亮相,这很明显对于美国是一个有形而无声的强力示威,表明解放军已彻底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值得顺便提及的是,解说员在说到其他型号的弹道导弹,如陆军野战集团军配属的短程导弹DF-15B与DF-16时,也反常地表示这是精确打击兵器,而人们过去一贯的认识是,弹道导弹并不能承担精确打击的任务。有心人可能注意到,这些导弹弹头部位也安装有小型弹翼,这表示这些弹头可以进行必要的末端制导和弹道修正。这一技术的普遍意义是极为广泛的。过去十多年来,大国军事战略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为反导科技,而中国公开展示应用广泛的弹头机动能力,无疑也是对美国反导优势的一个响应。中国一直对战略反导持反对的立场,认为这一政策破坏大国战略均势。就DF-21D和DF-26所展示的超科技能力而言,这样表示着解放军的战略导弹命中率提高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上述种种,无疑都会列入美国军事决策者及智库热烈的聚焦和讨论中。即使这些武器和能力的实际应用需要打一定折扣,对于奉行基于能力(CAPACITY OREINTATION)思维的美国新一代战略智库而言,他们都不会也不敢对于这种改变游戏规则的军事装备和能力不当一回事,相反,从近年关于中国的各种军事战略报告及言论上看,美国在心理上一直在用“狼来了”的方式对中国可能具备的这种战役与战略能力进行自我准备,本次两款导弹亮相,可谓美国人最担心之事成了现实。

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确信的是,美国正在实行的亚太再平衡第二阶段(AISA-PACIFIC REBALANCE PHASE II)及其配套战法必定受到这一消息的立即和重大影响。说到底,美国势必重新考虑和看待中美的整体军事力量比例问题。最起码在西太平洋,空喊了20年的中国军事威胁论者赢得了自己最大的赌注。

说这两款导弹会影响整个西太战略态势,还可以从体系作战的角度简单分析。作战专家了解,在当代环境下,要实现中远程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等舰船目标,不仅需要导弹平台本身技术的突破,从预警,作战指挥到最后的制导和攻击,攻击成功势必需要天基卫星系统及整个信息化网络力量的支持。

也就是说,如果本次展示的反舰弹道导弹真的已投入实战部署,那么,这也意味着解放军的整体预警、感知、监测和控制系统的信息化已经取得升级换代的进步。而这些领域恰恰是过去美军对中国最具备优势的地方。这必然会导致美国决策者对中国整体军事效能的重新评估,而这些评估无疑都会陆续表现在未来的美国有关决策上,而那又肯定会导致中国的反反应,如此互动对两国未来军事战略关系自然也会产生重大影响,至于这种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还是正负互见,则要看两国决策者和领导层的互动。

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目前再平衡第二阶段的重点势必加速和修正,升级同盟与加大技术优势和调整前沿部署这些主要举措都会有立即而深远的变化。本年度五角大楼的《四年防务评审》(QDR2015)尚把ISIS代表的非传统威胁和俄罗斯代表的强力改变现状的所谓修正主义国家列为优先,中国居于伊朗和朝鲜等之后,被列为需要加强观察和对话的潜在威胁。随着本次DF-21D和DF-26的亮相,可以预言,最起码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国不可能不再把中国视为第一军事对手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