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失的我城記憶?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翻新前的最後一天

「不知將來我們看到的歷史,與現在的歷史是否一樣?」
2020年10月15日,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展館暫停開放前,大量市民入內參觀。
香港 媒體

燈光柔暗的展館中,保安張霖正站在一座彷英殖年代的銀行建築前,對著文字展版不住抄寫。這並不是博物館安排的工作。「在這裏工作,都會有研究的心,我都想紀錄下來,看看之後有沒有改動。」他一邊說,一邊走到一座高大的林則徐雕像前。「更新工程嘛,要說好也是好的,要說不好的原因,就不好說了。總之是政治的原因。」話剛出口,馬上提醒記者不要透露他的真名。

這是位於香港尖沙嘴的歷史博物館的一個常設展館,名為「香港故事」。這一展館從回歸前開始籌備,籌劃了六年時間,耗資2億港元,於2001年開幕至今,已經展出19年。不過,展館從明天開始,將閉館翻新。香港政府早前宣布,「香港故事」館將於10月19日暫停開放,以進行大規模更新工程,預算為4億多港元,新的「香港故事」館將於兩年多之後才與市民見面。

這一消息刺激了市民的情緒,在反修例運動後的高壓氣氛中,有市民擔憂「翻新」意味著重寫甚至刪改歷史。在工程前的最後兩個星期,人羣紛紛湧至展館觀看。許多市民集中在展館的近代史部分,用手機一一拍下每塊展板的文字內容,也有的在現場抄筆記,不少家長帶孩子前往觀看留影。10月17日,閉館前的倒數第二天,由於參觀的人太多,歷史博物館外排起了長龍,展館實施人流限制,館內本來偌大的空間,在這天也變得異常擁擠,尤其是各類當年的錄音和影像,更是堆滿人羣。直至閉館的廣播響起,人潮才依依的離去。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一千萬人次之外的質疑

「香港故事」佔地7000平方米,從四億年前的地貌和化石開始說起,一路從香港的史前時期,講到香港的割讓、殖民、發展和回歸。展館分為八個展區,分別為:「自然生態環境」、「史前時期的香港」、「歷代發展:從漢至清朝」、「香港的民俗」、「鴉片戰爭及香港的割讓」、「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日佔時期」及「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香港故事」可謂深受歡迎,19年來錄得超過一千萬的參觀人次。然而,坊間一直對展覽的選材與角度提出批評與質疑,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一樓展廳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史前時期的香港」佔整個展覽面積近半,份量過重,與香港歷史本身關係不大;

二、僅以中國民族主義為主要史觀,例如透過香港出土文物論證香港史前居民出自嶺南古越族,反映「香港與華南地區同屬一個文化源流」,卻從未交代日後嶺南百越多次叛變,份屬化外之地,文化亦與中原相當迥異;

三、迴避了香港的政治事件,整個60-80年代,僅以一面照片牆交代,六七暴動的描述僅寥寥數句,六四事件則僅附上一張香港百萬人大遊行的照片,亦未談及鎮壓及後續影響。

剛退休的唐女士在10月16日花了近兩小時,方走畢整個展館。她駐足細品展板上的文字與展品,為其拍照,停頭檢查後,又不時回頭,再拍幾次,連小小的石片也不放過。

「我只有小學畢業,當年為了生計,沒時間吸收知識,退休了終於有空閒,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來到這裏,就是希望看到什麼,就學什麼。」她告訴端傳媒,看新聞說展館快要翻新,她特意花時間來查看,並希望拍照保存眼前版本的「香港故事」。

不過,她也感覺展館的一些鋪陳讓她有些失望。例如,她13歲時經歷了六七暴動,然而,展板上對於這段歷史僅有約莫百字的描述。「我只記得,我去了皇后像廣場,但究竟發生了甚麼?」

自然生態環境。
自然生態環境。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
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
歷代發展:從漢至清朝。
歷代發展:從漢至清朝。
自然生態環境。
自然生態環境。
史前時期的香港。
史前時期的香港。
香港的民俗。
香港的民俗。
日佔時期。
日佔時期。

中立與歷史之外的憂慮

更新工程來了,不好嗎?也有輿論認為,回望2001年,香港早已今非昔比,一番整修,或可順道改善展覽內容。

根據《香港電台》報導,翻新之後,常設展會由現時佔地兩層7000平方米,縮減到一層,並將剔除自然生態展區;同時亦會加入多宗於97年後發生的事,例如2003年沙士抗疫、2014年佔領運動等;而六七暴動與八九民運等,預計亦會保留於新展覽;另外,為了減少爭議,將會減少文字敘述敏感事件,佐以影片等多媒體方式,展示事件的不同角度。

「我訪問的市民當中,大部分都表示擔憂。我自己也是。主要是時空背景,上年才經歷反修例運動,大家會擔憂也是正常的。」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二年生的Phoebe,這天遊走展區各處,訪問市民對更新工程的感受。她發現,受訪者大多都擔心,館方會因政治原因,修改與主旋律不合的展品或描述,尤其是英治時代的展區。

目前,展館中有不少區域描述了殖民時期的歷史和文化,亦有一字排開列出香港歷任港督的肖像照片和介紹。同樣據《香港電台》報導,消息指現存的港督照片亦可能被剔除,但會展出港督的物件如書信等;亦有可能新增香港與內地融合的內容,例如大灣區等,但比例不會太多。

保安張霖也擔心殖民時期的敘事可能被改寫。他指著描述鴉片戰爭中,英國戰勝清廷的文字,「這些描述原汁原味,之後可能都要刪去。中國只有贏,不會輸嘛。」他甚至推斷,「現在社會分化得厲害,可能這裏(指關於鴉片戰爭及香港的割讓第5展館)全部都不要了。」

於Phoebe自己,她則較為關注新增的展覽,是否符合歷史的客觀中立。「(康文署)寫得很客觀,又說會用多媒體來表現,減少文字,以避免爭議。但你看看六四的照片,就只有一張香港遊行。」她思索了一下,又道:「學校經常會帶學生參觀博物館,日後的小學生,他們並未親身經歷雨傘運動的,將來看到的會是事實的全部嗎?」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歷史書作者余震宇日前表示,曾獲歷史博物館邀請提供有關香港海岸線變遷的資料,以作日後的展覽內容,同時被要求進行有關「中港邊境融合」的歷史研究;與他聯絡的職員曾寄給他一份「構思大綱」,當中除了中港融合的研究,如邊境禁區範圍減少、深港西部通道、港珠澳大橋及高鐵口岸以外,更包括不少仍未完工的發展計劃,如機場三跑工程、於2018年施政報告才提出的人工島發展等。

65歲的唐女士,則更擔憂館內對法治制度的描述。「這個政府可以信任嗎? 現在都已經改掉了,看新聞說,三權分立都沒有了。」她亦揣測,現時展館中關於六七暴動的描述乏善可陳,背後亦是政治原因,「好像聽過六七暴動是由內地引發嘛,(所以)不可以寫太多吧。」

鴉片戰爭及香港的割讓。
鴉片戰爭及香港的割讓。

中原文化之外的香港

除政治事件外,日後的展覽會否保留香港的獨特性亦是爭議。

「我說出來怕你會失望,其實我畢業了很多年。」一身大學畢業袍的陳小姐,站在第六展館「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中的舊式雜貨店之前,友人不斷為她拍照。「當年畢業時,其實我已經想好,去深水埗的舊式店鋪前拍照,但是全都結業了,所以我一直都想找個有香港特色的地方再次拍照。我是香港學生,當然想在有香港特色的地方拍畢業照啦。」

適逢「香港故事」將要關閉,她連忙帶上畢業袍,試圖留下不知會否消失的香港倩影,「不知將來我們看到的歷史,與現在的歷史是否一樣?」

保安郭子義,在展館翻新前的最後幾天,靜靜的坐在第一展區「自然生態環境」的一角。樹影婆娑,鳥鳴不飛,看著魚貫而入的人羣。「我未過來這裏工作時,會特意於星期三請假,來這裡走一走。因為我誤以為,這裡只有星期三才是免費開放的呀哈哈。」他說,這個自然景區設計得很好,比外邊的公園更好,「我喜歡這裡的寧靜。」

然而,根據諮詢文件與消息,這個自然景區,幾近鐵定消失。「哦,我真的不知道。」郭子義看著場館中央的參天大樹,默然半响。

春秋迭代,未必有去故之悲,廣泛的擔憂,迴盪的是不安的人心。「香港故事」展館臨近出口處,懸掛著一幅江澤民、董建華、錢其琛一起拿著一幅「香港明天更好」字畫的照片,那是1997年7月1日主權移交日,江澤民將這幅字畫贈給香港特區。這幾天,這張照片也成了市民的打卡熱點。

(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張霖、陳小姐、郭子義皆為化名。)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
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
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
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香港的民俗。
香港的民俗。
香港的民俗。
香港的民俗。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

讀者評論 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AT,別犯法翻牆吧

  2. 希望增加2019年暴徒暴乱时付国豪被私刑以及11月阿伯因为一句话被浇汽油焚烧的内容

  3. 温港最输:)

  4. 香港回歸的照片 一個笑容都沒有呀!

  5. 麥理浩有咁多功績,楊慕琦又着重經濟政制改革,都想像唔到呢兩個會喺歷史博物館裏面詳述

  6. 在整个中国所有省份一级的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香港故事》是策展水平最高的,如果因为政治原因大幅度改动,那实在是太可惜,特区政府太丢人了。
    不过作为华语世界为数极少的付费媒体,端传媒应该挖的深一些,找找策展的专家,披露一些怎么改。这样才不辜负各位付费用户。
    否则,只是传播公众的情绪,和内地那些营销号有啥区别?

    1. 謝謝讀者留言。這是一篇即時影像故事,其中亦有介紹相關翻新方向,惟政府目前披露不多,端正努力追蹤相關的深度報導,敬請期待。
      另外,端數年前也有一系列深度報導,可追蹤閱讀。十分感謝!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02-culture-howtotellahongkongstory1/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04-culture-howtotellahongkongstory2/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05-culture-howtotellahongkongstory3/

  7. 希望增加麥理浩爵士及楊慕琦爵士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