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是紅色還是藍色的?​ 從Alec Soth的攝影看當下的美國

Alec Soth的作品其實是當下美國人深層情緒的呈視:失望、情緒敏感、焦慮不安、恐懼、害怕孤立、脆弱無助、神經質的人格。
Vasa, Minnesota, USA.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北美 美國 風物

自己以往最多出門而又逗留得最多時間的地點是美國,也許因為自己有親人長居該地,到各大小美術館和攝影畫廊觀摩攝影作品已是美國旅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得承認,上世紀的美國攝影在攝影史上佔了好大成份,尤其當以前中國大陸的大型攝影展和活動沒有現在頻繁時,這些觀摩對我個人的創作實在滋養不少。

有一趟跑到在美國北部的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探望一位在那裡進修藝術的老同學,我當時在疑惑他為什麼去這個在嚴冬時冰天雪地的鬼地方唸書,那裡除了有一個當年號稱全美最大型、連一個機動遊樂場也擠得下的商場叫「Mall of America」,其城市風貌或規模似當下中國大陸二三線城市的格調,不像洛杉機、紐約又或是同樣位於北方的芝加哥等都會,沒有車水馬龍,高樓大廈也不算太多,充斥著laid back的生活氛圍。這個看來沒有太多藝術養分的城市,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是北美其中一間最大的美術館,那裡的劇場區的收益在美國排名第三,這個「二三線」城市,也曾孕育出已故的Prince等具影響力的創作音樂人。

這樣也許能解釋為何在該地土生土長的著名紀實攝影師Alec Soth,一直在那裡建立工作室,並不像好些成名的藝術家要在紐約這等所謂國際藝術中心「插旗」,雞皮疙瘩一點的說法是飲水思源,但更實在的說法是這片出生地能給予他更多的創作能量。他於2004年出版的成名作《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就是從家鄉明尼阿波利斯市啟程,沿著密西西比河畔,一路向南直抵墨西哥灣所進行的攝影計劃。2017年此書由英國出版社Mack再版,配合相關展覽也再引來不少報導。這輯作品是當年美國著名的惠特尼藝術雙年展(Whitney Biennale)的入圍作品,隨後攝影集的出版得到熱烈回響,屢屢再版加印,以一舉成名來形容Soth也不為過,近年的紀實攝影作品,尤其是美國攝影師的創作已鮮有如斯受人注目。

作品固然受歡迎,可是發覺不少人去審視這本現在被視為新經典的攝影集時,尤其在好些華文平台上,欲有意無意地去政治化,多以出塵逍遙,又或是以公路電影等浪遊角度去審視,實在漠視了Soth所成長所面對的社會氛圍,這傾向以「迷思化」(mythicized)的方式去審視這套作品,以荒誕或相對形而上的層面去審視,鮮有考慮當地歷史土壤更或是地緣政治的因素,其實忘卻了這是一套「根正苗紅」的紀實攝影作品。說白了,很多讀者在閱讀作品難免以滿足自我的wanderlust,而選擇性去解讀作品,忽略了書中所帶出的一些相對沉重的現實境況。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作者:Alec Soth

出版日期:2017/09

出版社:MACK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一書格局算不上宏大,全書只有42張相片,可是整個系列完成度高,畫面纖细動人,但也不得不承認在審美觀上或視覺語言上,這是一輯相對傳統更甚是作風有點保守的作品,若單靠唯美動人的圖像在強調要破格的藝術雙年展中脫穎而出,似乎過於簡單容易。惠特尼雙年展作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藝術雙年展,一向傾向挑選带有政治色彩的作品,例如2017年的雙年展就由兩位年輕亞裔策展人策劃,策展工作期間適逢紐約地產商人特朗普(Donald Trump)進行總統競選活動,策展活動刻意選取作品回應政治、經濟與社會現實的真實狀態,包括邀請社運藝團「佔領美術館」(Occupy Museums)參展,而當中最受爭議的,是畫家Dana Schutz的一幅畫作,畫作依據當年的新聞圖片為藍本,內容是1955年,一名14歲非洲裔男孩Emmett Till因被指控調戲白人女性被私刑毆打並槍殺,其母親刻意不掩飾他被毒打致扭曲的面容,開棺供大眾瞻仰遺容,堅持要讓世人認清真相,這事件被認為是黑人民權運動觸發點之一。作品展出後,被不少人認為是一個白人畫家在消費黑人的不幸,網絡留言更一語中的:「一位白人女性(即畫家本人)得益於白人女性所造成的黑色謀殺」。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特朗普爆冷當選入主「白宮」,為美國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及破壞),今天重新審視這本攝影集,竟有一番嶄新的閱讀角度,我甚至懷疑出版商選擇在這時間再版的的動機,實情或只是機緣巧合。翻開書裡面的一張一張的臉孔,包括在所謂「聖經帶」(Bible Belt)裡勢力龐大的「褔音派」信徒、白人基層工人階層等等,跟特朗普在競選集會中,那些戴著鮮紅色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棒球帽子的支持者不媒而合。我所指並不是外表型格上的相似,而是他們個人背景和所在的地緣文化。Soth鏡頭下的這群在美國地理上稱為「中西部」(Mid-Western)至南部(Southern)的民眾所屬州份,不少是屬於所謂「深紅州份」,也就是共和黨根據地的州份,很多就是令特朗普贏得總統寶座的鐵票票源。

Alec Soth《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Alec Soth《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Alec Soth《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Alec Soth《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Alec Soth《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Alec Soth《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Alec Soth《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Alec Soth《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閱讀此書我會覺得是需要一些基本的「科普」作為參考,起碼幫助了解作者在選取題材上的動機。密西西北河是世界第三大河流,貫穿美國的中西部地區,人口稠密,有愈八千四百萬人,傳統以來都是物產富饒之地,密西西比河下接墨西哥灣,尤其下游地區,鋼鐵、汽車、化工等大企業是美國著名的「工業走廊」,那裡有如聖路易斯(St. Louis)或新奧爾良(New Orleans)等數個美國立國時已成立的老城市,為大文豪馬克吐溫(Mark Twain)多本名作筆下的Tom Sawyer和Huckleberry Finn提供舞台,又是爵士樂怨曲孕育之地,是美國本土文化最深厚多彩的地方。

這些傳統工業區,近20年慘受廠序外移的威脅,變成失業遍野。特朗普的反自由貿易綱領,包括取消北美自貿協定、停止推動環太平洋伙伴貿易協定、對中國大加關稅,到近期美國宣布向歐盟、加拿大及墨西哥,徵收鋼鋁關稅,到發動貿易戰等行徑,都對這些地區的選民十分吸引。1992年民主黨的克林頓政府,完成了北美自貿協定和將中國帶入世界貿易組織等政策,令當地普遍不滿,特朗普就是得到這些反自由貿易社群的支持,出乎意料的贏得總統寶座,爆冷當選,並非無因。

Soth 也不是什麼有政治潔辟的攝影師,他固然有個人情感沉溺的時刻,也對自己作品被標籤為硬質的社會紀實感到不太舒服,但Soth並不是不喜歡政治,更重要的是這些地緣政治影響的生活模式,無不是他創作的的靈感來源。觀乎他過去幾個攝影項目或攝影集可見一斑:《Broken Manual》是描繪對生活無助、對社會無望,而選擇自蔽隱居的邊緣社群,《Songbook》是書寫在新世代所奉行的個人主義下,傳統社區群體生活文化的消逝,顯照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暗照曾經叱咤一時的嬰兒潮一代的老去。Soth也成立過一家獨立出版社「Little Brown Mushroom」,自主出版過一本小畫冊《Last Days of W》(小布殊的最後日子),也有明顯的美國自由派思維。這本用新聞紙印製、如小報格式的畫冊,以抽離的方式、用零碎的生活片段去觀察美國的社會景觀,借此帶出前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在2001至2009年八年總統任期下對美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無奈。

Joel Sternfeld《American Prospects》
Joel Sternfeld《American Prospects》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一書的作業模式,雖然與曾教導他攝影課,另一位美國當代攝影名家Joel Sternfeld的另一經典名作《American Prospects》相同,都是以大畫幅相機精心拍攝,從一個旅程的經歷去涵蓋當代的社會景觀,此書在朗勞.列根(Ronald Reagan)的執政年代成書,Sternfeld傾向搜尋含混突兀的超現實場景,去勾勒當時經濟下滑,社會缺乏進步動力的面貌,因此這書常被用來作比較,被視為影響Soth創作的泉源。但其實Soth對地緣文化刻板形像(stereotype)的挑戰,反而更像已故時尚攝影家Richard Avedon的名作《In The American West》,這套受當年一間德州美術館委約的創作,被不少當代藝評人評價為充滿歧視偏見的作品,批評他作為一個紐約都市人,充滿對城市以外的社會族群的誤解。但如果認識Avedon肖像作品的一貫風格,就知道他是一個以善於挑釁被攝者情緒的攝影師,喜歡拍攝者與被攝者的權力博奕,拍攝美國西部各類勞動階級等弱勢族群為題材,在倫理上,的確是相對處於被動的位置,吃力不討好。

Richard Avedon《In The American West》
Richard Avedon《In The American West》

就如Avedon一樣面對的stereotype,對南方州份民眾的偏見存在已久,是始於19世紀「南北戰爭」(Civil War)起所做成長久深遠的歷史裂縫,對他們存在著不少如「redneck」、「hillbilly」、「yankee」或「hick」等此類充滿歧視色彩的稱謂。南方州份也是上世紀中爆發種族仇恨浪潮的熱點,也是後來黑人民權運動催生之地。Avedon的書中也見其身影的已故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於1968年在田納西州的曼菲斯市遇刺身亡,因此可見這書中對於種族議題的刻劃,縱然隱誨但也落墨不少。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跟過去一些不同形式的美國大眾文藝作品一樣,是對被視作教條般看待的「美國夢」所作出的反思,就如不少經典美國文壇著作如小說《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又或是劇作《推銷員之死》(The Death of a Salesman),都是作者透過主人公的遭遇去驗證美國價值,提出警醒。

所以若繞過政經歷史背景去閱讀Soth的作品,其實不只對作者原意有一定的落差,也忽略了美國攝影史裡作品上思潮的承傳。同樣在攝影史裡,以往不少屬於經典的攝影集,更索性用「美國」為標題,有意識地建構美國觀點,如美國攝影巨匠Walker Evans在1938年在MoMA的展覽及經典攝影集《American Photographs》,用社會景觀去見證過往十年美國社會的巨大改變,書中充斥的人工建構物,嘗試為美國形像定位,如書中序言作者Lincoln Kirsten所言,Evans在作品中體現了「屬於美國本土的表現形式」(an indigenous American expression)。另外五十年代瑞士人Robert Frank以抽離冷峻的旁觀者目光,去解構二戰後美國歌舞昇平表像的《The Americans》,到Stephen Shore所捕捉的無聊、零碎、刻板的彩色快照去勾勒美國七十年代能源危機下,充斥消費主義的生活氣氛的《American Surfaces》等,這些攝影師都不約而同以影像「建構」和「解構」美國形象或美國價值觀, 這些審視成為美國攝影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份,也有意無意間成為了另類的歷史圖像檔案。

Walker Evans《American Photographs》
Walker Evans《American Photographs》
Robert Frank《The Americans》
Robert Frank《The Americans》

故此《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很大程度是傳承前人的價值觀,Soth其他作品其實也是一脈相承,前文提及的《Broken Manual》一書是Soth跟一位叫「Lester B. Morrison」的神秘作家合著,這位Lester也如該書其他人物一樣,是一名未曾公開露過面隱士。但其實很多讀者心裡有數,猜測這不過是Soth本人的化名而已,是他的alter ego。書中表現出那份逃離亂塵囂的慾望,也可能就是潛藏他心中的慾望。

Soth出版《The Last Days of W.》是出於對政局的無奈,他語帶諷刺說:「在小布殊政府剩下來的最後日子裡,去發動抗議、諷刺或任何其他形式的煽動騷亂的意義何在?大多數時候我只感到疲憊不堪。這次收集我在過去八年拍攝的照片集時,我並沒有真正想要達成什麼目標。 但是正如小布殊總統曾經說過的:『書本其中一個偉大之處,是有時候裡面會包含一些精彩的照片。』」。

這位「Lester」君在書中寫了一段短詩句,出奇安靜卻又充滿暴力美感的文字, 竟有觀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David Lynch)一些電影裡那些故意把美國文化符號經過異化後,以迷語般的畫面對美國文化所作出的戲謔,吊詭又耐人尋味:

無論是黎明還是黃昏

Don Knotts(註)或是警長

除了天然氣之外什麼都沒有

你已經筋疲力盡

你大笑得頭顱也斷掉下來(You’ve laughed your head off)

用黑色粗麻布包起

並在樹枝上彈來彈去

直到粘滿糖果和羊萵苣

現在牧場很安靜

刷子清理好

田地也燒光

幾乎無聊

這是小布殊的最後日子

《The Last Days of W.》
《The Last Days of W.》

當下特朗普對美國社會投下一個又一個的炸彈,最近期的是針對打擊非法從中南美國家偷渡進美的非法移民,實施所謂「零容忍」政策,即如被抓獲必收押、起訴和遺返,最致命的把是成人及兒童被分開關押,至今造成超過兩千名兒童跟父母骨肉分離,惹來廣泛爭議,Soth也在他的社交媒體作出抗議。無他,Soth的女兒Carmen本身是南美國家哥倫比亞裔,在嬰孩時候從當地首都波哥大領養回美國,在離開哥倫比亞前,女孩生母為她製作了一本畫冊,裡面載滿了書信、詩篇和圖片,給她作為一個紀念。Soth深受觸動,在苦候當地法院發出領養批文期間,為Carmen拍攝一輯小品《Dog Days, Bogotá》,讓她長大後對回看自己的家鄉:一個生活艱苦的國度裡也會有其美好的事物。不難想像,看到這群為追求改善生活這個卑微願望而挺而走險的非法移民,特朗普這項不人道的措施對Soth而言可謂直刺心窩。

作為一個基本上與社交媒體絕交的人,沒有太刻意緊貼Soth的近況,但我也好奇他在這個翻天覆地的政治氣候下,能催生甚麼圖像作出回應,如果你覺得我用入世的方式去觀看他的作品會將其作品降格或是廉價化,真抱歉,大概只可怪你沒有在美國生活過,未曾理解過美國攝影的影響力從何而來。Soth的作品其實是當下美國人深層情緒的呈視:失望、情緒敏感、焦慮不安、恐懼、害怕孤立、脆弱無助、神經質的人格,以往對其可能不以為然,但當下拜特朗普所賜,就如潘多拉盒子般把潛藏多時的仇恨怨憤一下釋放出來。

Alec Soth《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Alec Soth《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一書中文的譯名通常被譯為「夢在密西西比河畔」,我略嫌這個標題過於浪漫詩意化,而致讀者先入為主以出世的角度去審視此書。此書題其實源於美國傳奇飛行員林白(Charles Lindbergh)的自傳,他1927年以名為「聖路易斯精神號」(The Spirit of St. Louis)的飛機進行人類史上首次單人不著陸橫越大西洋的飛行旅程,為時33個半小時。在航程到達三份之二的時候,林白力抗疲憊,自己精神上進入了半夢半醒在狀態,他說:「我的眼睛好像閉上了一樣,跟正常的心神(mind)割斷,取以代之是更直接地連接上一個有能力處理他們的印象的,嶄新、不凡的心神。」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的風格正好更突顯這種半夢半醒,若抽離若寫實的含混狀態,兩者缺一不可,Soth如要做夢的話,他的夢境大概是會有顏色的,會是紅色的(共和黨),或是藍色的(民主黨)?十一月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後,就是夢醒時份。

(岑允逸 Dustin Shum,攝影人,喜歡用文字疏理攝影行為)

註: Don Knotts:知名電視演員,以在電視劇裡演警長為人所認識。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of course, every bad happens in this world is TRUMP’s fault…

  2. 好文啊!作者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