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審查
-
被封殺的台灣樂團,和他們背後的中國「聽團仔」
諸多台灣樂團風靡中國,累積了一批特殊的中國「聽團仔」。樂團們先後遭到封殺時,「聽團仔」選擇翻牆還是脫粉?
-
「大翻譯運動」能否對抗大外宣:持不同政見者的一場去中心化網絡行動
這場運動在於消除語言壁壘,向世界曝光真實存在於簡體中文互聯網環境當中的「反人類、鼓吹戰爭、罔顧生命與基本人權」的言論。
-
2000名微博監督員:工作內容是什麼?有哪些獎勵?
在微博監督員設立的第一年,微博官方已投入187萬餘元獎勵其工作。如今,他們每人每月必須舉報500條以上。
-
中國更直接地參與管理互聯網內容公司
根據消息,中國政府正通過收購股權、填補董事會席位和派遣專門監管人員更頻繁監督公司內容,從而更直接管理國內互聯網內容公司。
-
以「網絡安全」為名:中國網信辦是如何變成一頭巨獸的?
「網信以前是內容審查部門,現在能統籌全局,體現出治理的意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政府對網絡和網絡安全的認識發生了轉變。」
-
2020年,網絡流行語裏的中國
一邊是女性意識甦醒,一邊是內卷帶來的焦慮;虛榮裝點凡爾賽,悲憤堆砌了哭牆。
-
研究推介
金盾工程:數字監控技術如何改變中國政府的維穩偏好
研究表明數字監控帶來的維穩便利令政府不再積極投入社會福利,人們能享受到的公共品沒有得到預期的改善。這從側面反映了威權國家推行社會福利的首要目標是維穩,而不是改善民眾福祉。
-
評論
輿情作為社會「疾病」的隱患——網絡生態治理新規背後的邏輯
在官方的話語中,「輿論」已經長期被視為一種需要調養、治療的社會身體,而所謂的「輿情爆發」,則無疑是這個社會身體的一種病態表現。
-
評論
內地眼中的香港局勢:被刻意製造的「仇恨」輿論
「刻意誇大情況,很挑動人的情緒,讓大陸觀眾覺得香港都是暴徒,和香港不值得珍惜,失望到極致。我覺得無論你的立場是甚麼,這些基本的新聞素養都是蕩然無存。」
-
黨盯著你?這個實驗室,探索著「中國模式」網路的虛與實
專注研究「中國模式」非常重要,必須取得一個更全面而精確的觀點,才知道如何防範那些威權領導或是人權紀錄不佳的政府試圖複製「中國模式」。
-
評論
華思睿:人工智能難堪大用,手工操作杯水車薪——紐西蘭恐襲折射社交媒體審核困境
社交媒體平台的內容審核問題,並非簡單的「多僱點人」的問題。面對海量信息,科技公司擁有的控制權,要比想像中小很多。
1 /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