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審查
-
2020年,網絡流行語裏的中國
一邊是女性意識甦醒,一邊是內卷帶來的焦慮;虛榮裝點凡爾賽,悲憤堆砌了哭牆。
-
研究推介
金盾工程:數字監控技術如何改變中國政府的維穩偏好
研究表明數字監控帶來的維穩便利令政府不再積極投入社會福利,人們能享受到的公共品沒有得到預期的改善。這從側面反映了威權國家推行社會福利的首要目標是維穩,而不是改善民眾福祉。
-
評論
輿情作為社會「疾病」的隱患——網絡生態治理新規背後的邏輯
在官方的話語中,「輿論」已經長期被視為一種需要調養、治療的社會身體,而所謂的「輿情爆發」,則無疑是這個社會身體的一種病態表現。
-
評論
內地眼中的香港局勢:被刻意製造的「仇恨」輿論
「刻意誇大情況,很挑動人的情緒,讓大陸觀眾覺得香港都是暴徒,和香港不值得珍惜,失望到極致。我覺得無論你的立場是甚麼,這些基本的新聞素養都是蕩然無存。」
-
黨盯著你?這個實驗室,探索著「中國模式」網路的虛與實
專注研究「中國模式」非常重要,必須取得一個更全面而精確的觀點,才知道如何防範那些威權領導或是人權紀錄不佳的政府試圖複製「中國模式」。
-
評論
華思睿:人工智能難堪大用,手工操作杯水車薪——紐西蘭恐襲折射社交媒體審核困境
社交媒體平台的內容審核問題,並非簡單的「多僱點人」的問題。面對海量信息,科技公司擁有的控制權,要比想像中小很多。
-
牆外百科牆裡人:中國大陸的維基編輯們
大陸維基編輯們能繞過虛擬世界裏的牆,但現實世界中的安全紅線,積年累月,已經一步步內化成了一種本能。
-
防火牆
中國嚴控「內聯網」 欲治罪翻牆業者
商業化、開源翻牆軟體發展迅速,官方打壓政策很難真正遏制市場需求
-
Your Opinion : 「高牆」更高,你還會翻出去看嗎?
中國的「防火長城」高築,「牆」與「翻牆」的競賽未曾止息。再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有人說,「久了,就習慣了」。
-
互聯網觀察
傑伊:封殺翻牆?國家主權如何降臨互聯網
諸項手段相輔相成,反映了一個完整的目標——對「中國互聯網空間」的實體化、國家化。
-
從1984到美麗新世界(下)
微信崛起後的中國互聯網,體現出一種控制下的言論多元,這種多元性也得到了政權的默許。
-
專訪李玉瑾:華裔藝術家為什麼要在紐約開防火牆網吧
「網絡審查並不僅僅是中國政府對網絡生活的干涉,它更塑造了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
-
政經論衡
吳強:從烏鎮到浦志強審判,互聯網意識形態的誕生
在主權的名義下,總是便於與所謂互聯網安全掛鉤,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和屏障,寫進2015年新修訂的國家安全法,然後「合法」地進行各種全民監控、高筑防火牆。
-
新疆斷網312天生存記:習慣斷網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困難
和網絡成為生存之癮一樣可怕——甚至更可怕的是,你能像習慣網絡一樣迅速地習慣沒有網絡的生活。
-
中國VPN新禁令對用戶到底意味著什麼?
中國工信部將對網絡接入服務市場進行14個月的清理,翻越「防火牆」,從此將難上加難?
-
評論
腐女涉黃,同志背鍋?新浪微博「三日禁令」的動機分析
新浪微博四月中旬發布通告,聲稱將清理色情暴力及同性戀題材,三天後又將同性戀解禁,其間邏輯何在?同為整肅對象,「腐女」與「同志」之間又有何種緊張關係?
-
政經論衡
莫之許:中國為何要推網絡安全法
從賦予管理部門超級權能、強化網絡運營者全面責任和義務,以及對網絡個人用戶的實名監控這三個方面入手,形成了一個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嚴密管制的網絡空間。
-
評論
華思睿:當陰謀論者遭遇科技巨頭封殺,「言論自由」如何界定?
亞歷克斯·瓊斯這位靠製造和傳播陰謀論起家、靠兜售男性保健品牟利、在互聯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搖身一變儼然成了捍衞言論自由的「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