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疑似非洲豬瘟首例:七年防線失守,廚餘養豬成隱憂|Whatsnew

台中一處養豬場出現台灣首例疑似非洲豬瘟,驗出病毒核酸陽性。農業部緊急撲殺195頭豬並禁運禁宰5天,全台暫停廚餘養豬。
台中市政府啟動防疫機制,緊急動員相關人力進行預防性撲殺豬隻。圖:台中市政府網頁
台灣 社會 公共政策 公共衛生 經濟 農業 飲食

台灣22日出現首例疑似非洲豬瘟案例,該養豬場位於台中市梧棲區,飼養登記300頭豬隻,使用廚餘養豬。10月10日場內豬隻開始死亡,特約獸醫師懷疑感染放線桿菌胸膜肺炎以藥物治療,14日由台中市動物保護處前往訪視,因已診治中未採樣。20日累計死亡豬隻117頭,動保處人員前往採檢送農業部獸醫研究所檢驗,獸醫所在21日晚間6點通報農業部檢驗結果呈現非洲豬瘟核酸陽性。

非洲豬瘟為台灣甲類動物傳染病,豬隻若染疫急性型致死率達100%,雖不會傳染人類,但目前國際尚無有效疫苗可預防,只能以撲殺、掩埋或化製方式處理染病豬隻。農業部次長杜文珍表示,這是台灣首次從豬隻檢驗到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反應,依照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建議,首發案例除檢驗核酸反應外,還需進行其他包含病毒株分離等方式確診測試。

為防範疫情擴散,22日已採預防性撲殺疑似案例場內豬隻195頭,全面進行環境清潔與消毒,並以案例場中心半徑3公里設立管制區,進行豬隻移動管制,並針對案例場進行車輛、人員回溯調查。

農業部表示,已前往台中成立前進應變所,並由杜文珍次長進駐。自22日中午12時起全國豬隻禁運禁宰5天,且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進行全國各肉品市場全面落實場內與運輸車清消作業。杜文珍表示,作為有責任出口國,台灣已經暫停豬肉出口

非洲豬瘟多年防線功虧一簣,「非疫國」破功?

今年5月29日,台灣才剛被WOAH認證為豬瘟非疫國,正式成為亞洲唯一三大豬病(非洲豬瘟、傳統豬瘟、口蹄疫)非疫國。此前台灣曾在1997年3月遭受口蹄疫疫情重創,四個月內撲殺共385萬746隻豬,每年500億外銷日本的豬肉市場一夕消失,總體經濟損失高達1700億新台幣。

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譚大倫對端傳媒表示,口蹄疫爆發時期,主要受影響為外銷豬肉,但由於近年台灣才剛恢復豬肉外銷,僅出口少數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台灣現在大概養了五百至六百萬頭豬隻,大部分供國內使用,沒有太多外銷的部分,所以我覺得不會到口蹄疫時那麼嚴重的經濟損傷。」

但譚大倫也指出,如果大規模爆發,撲殺豬隻越多,豬價就會往上升。另一部份還要觀察消費端,如果消費者有恐慌效應,替代肉品如雞肉,價格亦有可能上漲。

2018年中國大陸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迅速擴散到亞洲多國,如越南、菲律賓和印度。2019年1月,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為因應農曆春節將至,要求全力防堵違禁肉品進入台灣,上任第一天便前往桃園國際機場視察邊境防堵非洲豬瘟檢疫工作。旅客攜帶違禁肉品未主動申報罰鍰,亦由5萬元提高到20萬元,累犯可裁罰高達100萬元。

然而,7年來成功防堵非洲豬瘟,今卻面臨「破功」危機,蘇貞昌指出,這些年中國週邊國家中,台灣防疫最早啟動,從國家邊境防疫到地方的廚餘處理都做到滴水不漏,所以只有台灣和日本擋住非洲豬瘟,台灣更是亞洲唯一三大豬病非疫國,此事牽涉上千億的肉品產業,「如今台中市出現疑似個案,除了阻絕可能的疫情擴散,也要再仔細檢視每一個防疫環節有沒有落實。」

此次台中疑似非洲豬瘟案例,亦引發各界對台中市府防疫流程關注。由於廚餘目前被認為是最可能傳染途徑,台中市政府遭質疑為何沒有禁止使用廚餘餵食。台中市政府農業局長張敬昌回應,依照《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28條與《飼料管理法》第20條,只有199頭以下養豬場,不得餵食廚餘,事發養豬場有300頭豬,符合餵食標準。根據規定,取得廚餘再利用檢核的業者,應依規定高溫蒸煮廚餘,中心溫度需達90°C、持續攪拌1小時以上才能用於餵食豬隻

不過,台大獸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在「疑似法定動物傳染病說明記者會」上說明,國際上9成國家爆發案例都是因廚餘養豬,即便充分蒸煮廚餘,也不見得能把病毒殺死,她認為禁止廚餘餵豬切斷感染鏈為必要做法。

農業部部長陳駿季指出,台灣防堵非洲瘟疫多年,鄰近國家2018年爆發非洲豬瘟,台灣從未被影響,沒有出現確診病例。因此農業部推測,此次病毒若確定是非洲豬瘟,應是境外傳入。最有可能是民眾違法攜帶含豬肉製品入境台灣,其廚餘被回收再利用,最終變成養豬場飼料。但陳駿季亦呼籲,目前仍在調查中,在還沒完整證據前,不能判斷一定是廚餘。

2025年7月30日,嘉義,受風雨影響,工作人員由豬場運送豬隻到別處。攝:陳焯煇/端傳媒

非人畜共通傳染疾病,仍需嚴格做好生物防治管理

根據農業部資料,非洲豬瘟與豬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高度傳染性豬隻疫病,不同的是豬瘟是由RNA病毒的黃病毒科引起的疫病,而非洲豬瘟則是由DNA病毒的非洲豬瘟類病毒科所引起的一種疫病。發病豬隻特徵為發高熱及皮膚呈現紫斑點,全身內臟出血,尤以淋巴結,腎臟和腸粘膜最明顯,致死率達100%,目前尚無疫苗與藥物可治療、施打。

非洲豬瘟病毒存在於環境時間,冷藏豬肉為100 天、冷凍豬肉1000 天、豬舍 1個月、糞便11 天。傳染途徑以接觸為主,可經由廚餘、節肢動物、動物分泌物或排泄物、車輛及人員夾帶傳播。

由於非洲豬瘟並非人畜共通傳染疾病,若不慎吃下含有非洲豬瘟病毒的食物,在胃酸及消化道作用下,絕大多數病毒會被殺死,並不會感染人類。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無論是否帶有非洲豬瘟,豬肉本來就應該要徹底煮熟才能食用,否則可能含有其他病原體。

譚大倫指出,現階段防疫重點應擺在生物防治管理上,由於廚餘是感染非洲豬瘟的最主要的來源,首要之急是禁絕廚餘餵食。他也指出,因為病毒會跟著人移動再感染環境。豬場和屠宰場要定時消毒,人員、車輛進出都要受到嚴格的管制。譚大倫表示,接下來要觀察的重點,是會不會有第二場或第三場的豬場爆發?「如果有,就代表接下去這個病毒應該擴散出去了。」

至於台灣能否再次拿回非洲豬瘟非疫國認證,譚大倫表示,由於此前台灣並沒有非洲豬瘟案例,但從傳統豬瘟的經驗來看,確認台灣境內沒有任何豬隻再被非洲豬瘟感染,會是一場長時間的抗戰。「這段時間要去抽血、採樣,豬隻血中還有沒有抗體產生。雖然現在還不能確認非洲豬瘟是否會大規模爆發,但以傳統豬瘟拔針經驗,這個時間至少是三到四年。」

從日治時期開始,台灣曾多次對抗對抗重大經濟動物傳染疫病,包含牛瘟、口蹄疫、禽流感、傳統豬瘟等。雖多次戰勝,但仍對整體產業產生嚴重衝擊。面對疾病,除了提昇防疫觀念、政府各部門通力合作,更重要的是清楚知道在防疫陣線外,面對的從來不只是「病」,而是家家戶戶的吃食與生計。

評論區 1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