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
-
她用12年尋訪逃離者,記錄1949年「離開上海的最後一艘船」
「我想我們沒法說,哪一艘船是真正的『最後一艘』。這其實是一個關於人們感受的比喻:巨大的恐慌和瘋狂,以及逃離未知、動盪甚至是災難的迫切感。」
-
勞工自媒體人危志立被捕,妻子鄭楚然「假裝」自由
這三年間,危志立多次被問話又被放,她感受到丈夫在政治風眼中,總會有一次被捲走。
-
評論
楊路:「996」和中國特色的技術焦慮
中國式焦慮的根源,在於沒有足夠的信心回答兩個問題。
-
評論
996工作制:東亞式工作倫理,面對互聯網時代拐點
相當多中國互聯網公司一方面口頭上宣稱崇尚「矽谷文化」, 但另一方面和上一代中國民營企業沒有太大實質區別,內心深處仍然信奉東亞式的工作倫理。
-
訪談
專訪憲法學者張千帆:憲政文明的暖流會融化中國體制的堅冰
摩擦還會不斷發生,自由民主國家也會遇到移民、民粹、兩極分化等問題的困擾,但是應該會有驚無險,社會契約即便破裂也會修復。
-
胡耀邦逝世三十年
丁東:鍾沛璋先生回憶胡耀邦與文革後的青年工作
十年浩劫之後,青年思想陷入極大的苦悶和迷茫當中,感到被愚弄,被出賣,陷入信任危機。廣大青年存在着失學、失業、生活沒有保障的困境。社會上對青年很不理解,認為青年是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責備比較多。文化大革命中紅衞兵運動,把這些賬都算在青年身上。
-
評論
吳國光:人文社會研究中的價值關懷——韋伯、後全球化、與中國研究
中國研究尤其是這樣一個學術領域,在那裏,極有必要實行價值中立的方法論,也很有必要張揚人文社會研究的「價值關懷」和「倫理承擔」。
-
中國農村有2000萬單身漢,為了娶媳婦,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十年間,一千萬個本該出生的女嬰「消失」了。男孩們長大後只能打光棍,有人單身33年,有人被媒婆騙,還有人娶了越南媳婦,沒多久,媳婦跑了。
-
訪談
人類學家胡嘉明:一個香港人眼裏的延安與變遷中國
作為一個香港人,我覺得我的研究也是一個批判自我意識的過程, 批判一種只以商業地產為主的發展主義,和這種心態如何侷限了我們更多的可能性和與土地的關係。
-
評論
還要多少無謂犧牲,才能走出涼山大火後的自我感動?
一次慘烈的失敗,成為「制度優越性」的註腳。
-
評論
黎蝸藤:對歐洲軟硬兼施,美國爲何仍在輸掉針對華為的戰爭?
德國和歐盟的表態,已基本宣佈美國在歐洲戰場上的失利。無疑,德國和歐盟還可能「變相」地部分滿足美國的要求,但基本已經不可能完全把華為排除出歐洲5G市場。
-
評論
「學習強國」走紅後,黨在「同溫層」裏培育下一代?
製造擁躉,甚至營造一種能且只能系統生產擁躉的環境。
-
數·籠
下載量破億的「學習強國」,到底是個什麼App(內附漫畫+視頻)?
它被稱為「習近平紅寶書」,主要內容是習近平的思想和言行,中國大陸的黨員被要求下載、使用,並參與積分競賽。
-
Big Data, Big Brother
依信而治:社會信用作為一種統治工具的解析和傷害
社會信用體系看似有效地解決中國社會因互信基礎薄弱所產生的道德真空難題,但其內部其實鑲嵌了一套新型態的治理方式:「依信而治」
-
四問涼山大火:27名消防員遇難,到底哪裏出了錯?
中國有超過2億公頃林地,卻只有80架森林消防飛機。遇到山火,仍以地面組織人力撲滅為主,指揮者多為不懂消防的行政官員。「誰官大誰說了算。」
-
評論
令溪:意大利入局「一帶一路」,歐洲地緣政治重新洗牌?
意大利的執政聯盟恰似綁腿賽跑,「一帶一路」是協助雙方找到共同步調緩和關係,還是進一步催化矛盾致使最終跌倒,都仍是未知數。
-
評論
「捍衛學術自由」還是「邊緣人出局」?荷蘭萊頓大學停辦孔子學院風波背後
孔子學院在應對海外輿論質疑時顯示出的疲憊和無奈,一定程度上來自於孔子學院自身運行模式的某種曖昧屬性,但更與支撐著它的中國政府在海外輿論中的形象密切相關。
-
江蘇化工園爆炸後續
響水爆炸七天後,被遺忘的村莊和求見亡夫遺體的妻子
爆炸第三天,依然沒有官員、救災隊探視大灣村。據村民回憶,他們跑去找市領導,領導說:「灣字怎麼寫?還有大灣這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