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深度

去國的大陸人,越戰老兵,柬埔寨難民,相遇在美國的一家中餐館

我就像《聊齋志異》的蒲松齡,在異國他鄉的小餐館,聽越戰老兵和難民講流離失所和悲歡離合。

圖:Mantha Mok / 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張洪凌 發自美國聖路易斯

刊登於 2024-07-12

#異鄉人

(張洪凌,旅美雙語作家,王小波和諾貝爾獎得主愛麗絲·門羅作品譯者。)

我是在1990年代去美國的。留學期間,我曾在聖路易斯市的一家中國餐館幹了六年。

這是一家開在商業區的小餐館,賣的是中餐,老闆阿輝和老闆娘阿卿卻從來沒去過中國。他們是來自柬埔寨的難民,父母是中國人。餐館雖小,生意卻出奇地好。這裏每天都能聽到不同的語言,越南語,漢語,西班牙語和英語,還有老闆和老闆娘之間使用的潮州方言。

之前我也去別的幾家中餐館打過工。90年代中期的中餐館老闆一般是來自台灣和香港的移民,其中不乏受過很好教育的台灣人。他們除了對大陸人很歧視以外,付的薪水也少得可憐—當時這些餐館付給侍應生一天的工資才十五美元左右。周記小館的老闆付給我們的薪水是二十八美元,比其他中餐館高了將近一倍。由於地處商業區,顧客多為白領階層,小費也比較好。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