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一場中國特色的多重「科幻」宇宙大陸

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一場中國特色的多重「科幻」宇宙

「參加世界科幻大會,有紅旗專車接,住喜來登酒店,非常高級,科幻作家前世做 了什麼,得到這般果報。」

陳子丰:「流浪地球」變「對木反擊戰」?超越人類自戀仍需提供加速度

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冰心《春水》

火星上沒有琉璃瓦:《三體》走紅北美

劉慈欣:「我更希望美國讀者看我的書,首先是因為它是科幻小說,而不要因為是『中國的』科幻小說。」

《流浪地球》評分攻防戰:「彌賽亞情結」與另類民主實踐?

回顧整個事件,只能說網友在太多的問題上有強烈的表達訴求,而中國大陸的輿論和政治環境沒有給他們表達的空間。最終,一部電影和一個網站承載了原本不應該由他們承載的任務。

劉冉:在污泥中描繪星空——作為科幻迷和國際主義者,我為何喜歡《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也許不是橫空出世的里程碑,而是倒映在一地污泥中的星空:它幾乎必然會被踩踏和扭曲,但畢竟為生活在沉重現實中的我們,展現了另一個維度的可能。

讀者十論:矛盾的春節,流浪的地球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思想的十字路口:劉慈欣小說的德國思想譜系

分析劉慈欣的思想內核,我們會發現,他的小說再現了德國思想19-20世紀的發展脈絡,而我們對小說的爭議,其實也是在重複上個世紀的知識分子,對德國思想的爭議。

讀者來函:《流浪地球》隨想——劉慈欣的電車難題

「正因為我表現出一種冷酷但又是冷靜的理性。而這種理性是合理的。你選擇的是人性,我選擇的是生存,而讀者認同了我的這種選擇。他套用了康德的一句話,敬畏頭頂的星空,但對心中的道德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