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 10 歲了!一路走來,我們始終相信,有些故事必須被說出,真相需要被守護。這十年的堅持,來自讀者的信任與支持。未來的每一步,我們仍需要你同行。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一起訂閱守護獨立報導,讓真相持續被看見。
不到一周時間,法國政治又打破新記錄,新政府成立不到24小時就解散,還出現一位「兩任總理」。當地時間10月5日周日下午,中間偏右政黨共和黨(LR)召開領導層會議,通過投票贊成該黨派加入政府。隨後八時許,法國總統府秘書長公佈第一批內閣名單。
第一波任命名單儘管並不完整,但確認主要的人事安排。名單有兩個明顯特點。其一,大部分在前貝魯政府(於9月初被議會推翻)任職的部長得以留任,包括前內政部長勒塔約(Bruno Retailleau)維持原職,前總理博爾內(Elisabeth Borne)續任教育部長,達爾曼南(Gérald Darmanin)續任司法部長。其二,部分馬克龍心腹再得重任,包括新任經濟部長洛斯克(Rolond Lescure),以及接替勒科爾努(Sébastien Lecornu)國防部長位置的勒梅爾(Bruno Le Maire)。
任命公佈後不久,共和黨主席、內政部長勒塔約以「新政府組成未能反應承諾的變革」為由,宣佈在6日早上召集黨派領導層會議,來決定該黨是否留在政府。這份不完全的政府名單中,共和黨人物數量未能達到勒塔約預期,前共和黨人勒梅爾的回歸更是讓共和黨如梗在喉。
戲劇性的一幕
勒梅爾在2017年轉投馬克龍門下,並長時間擔任經濟和財政部部長。正是在他的任期內,法國財政赤字一路攀升,成為目前糟糕財政狀況的罪魁禍首之一,他與一直信奉節約開支的中右翼共和黨有著根本性分歧。而共和黨黨派領袖勒塔約,憑借在內政部工作期間的強力手腕為自己贏得不少支持,更企圖參加2027年法國大選。正希望和馬克龍的治理保持距離的他,很難接受與勒梅爾同框。
共和黨的臨時跳反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自上任以來,勒科爾努一直企圖在保住共和黨支持之下,同時爭取中左派社會黨(PS)支持,但後者開出的條件主要包括暫停2023年實行的退休改革,以及針對0.01%富人開徵「祖克曼稅」(Taxe Zucman)。兩點無疑都是受馬克龍影響的政府難以讓步的條件。退休改革早已成為馬克龍政治形象的象徵,而祖克曼稅這項富人稅,更無法被向來有強烈自由主義傾向、且持續在供給側發力的政府所接受。

10月6日早晨九點半,勒科爾努向馬克龍遞交辭呈,後者接受了。隨後的講話中,勒科爾努表示目前尚未具備組成政府的條件,並暗指勒塔約將黨派利益放置在國家利益之上,愛麗榭宮氣氛一度緊張。勒科爾努辭職後,在幕僚勸說下馬克龍最終放棄解散議會,並要求在48小時內形成「行動與穩定的平台」,輓救分崩離析的執政聯盟。
當天傍晚,總統府公告要求勒科爾努將在「未來2天內繼續負責與各政治力量磋商」。換言之,這位剛辭職的總理被賦予「最後的使命」——在48小時內重建共識,否則總統將「承擔自己的責任」。
衆叛親離
10月7日,政治舞台近一步接連上演戲劇性轉折。上午,前總理、前景黨(Horizons)主席菲利普(Edouard Philippe)公開呼籲馬克龍在預算通過後主動辭職並提前總統選舉,認為「讓這種危機狀態持續18個月太久」。對他而言,馬克龍不再代表制度穩定,而象徵「以個人意志凌駕憲政秩序」。這代表菲利普正式轉向總統選舉賽道,以「恢複製度秩序」為核心論述,與現政權劃清界限。
另一位前總理、復興黨總書記阿塔爾(Gabriel Attal)也罕見發聲,表示「已不再理解總統的決定」,認為後者即使喪失絕對多數依舊試圖掌控局勢,是一種對權力的「執念」。
當晚前總理博爾內表示,對暫停退休改革持開放態度。隨後勒科爾努組織幕僚評估此措施的影響。同時,共和黨爆發激烈內鬥。黨主席勒泰約堅決反對暫停養老金改革,強調這是財政責任底線,而國民議會右翼團體領袖沃基耶(Laurent Wauquiez)主張與政府繼續談判,以避免再度解散議會。兩派公開交鋒,右翼陣營陷入分裂。
最大公約數
執政聯盟之外的黨派反應也各異。極左的不屈法國(LFI)和極右的國民聯盟(RN)紛紛要求馬克龍辭職、提前總統選舉。政黨之間及內部的角逐背後則是2027年總統大選逐步臨近,有意向的參選人希望從此刻開始擺脫馬克龍影響,各政黨也在積極籌備2026年年初的市政選舉。囿於各自立場的黨派徹底喪失妥協能力,也徹底淡忘國家利益。至於中間偏左和中間偏右黨派,在局勢發酵之前原是一味強硬,毫無餘地的政策卻逐漸顯示出局限。
一方面,如果遲遲無法組建政府並通過2026年預算,馬克龍依舊可以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國會選舉。只不過目前遙遙領先民意的既不是社會黨也不是共和黨,而是極右的國民聯盟。如果強力施壓導致馬克龍解散議會,並使得極右上台,那他們不僅喪失協商機會,甚至會因為替極右派上台鋪平道路,而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另一方面,選民逐漸對黨派之間的無謂鬥爭愈發厭倦。因此,脆弱的公約數得以出現,那就是避免新的國會選舉。

法國當前的政治危機,根源之一正是2023年退休改革。自2019年菲利普政府提出「結構性改革」並因疫情擱置以來,這項改革始終是馬克龍執政的象徵與負擔。2023年改革雖強行通過,卻引發工會抗議與社會分裂。此後,無論是巴尼耶還是貝魯,都未能在勞資雙方間重建共識。這項原本旨在延遲退休、平衡財政的改革,演變為政治忠誠與體制合法性的試金石。
勒科爾努的回歸
10月8日經過協商後,勒科爾努在晚間表示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總統在未來48小時內任命新總理的條件已經成熟。然而,短短2天內局勢再度急轉直下。經過一輪又一輪內部磋商與外部斡旋,馬克龍最終在10日晚間宣佈——再次任命勒科爾努出任法國總理,組建所謂「任務型政府」。此決定引發輿論強烈震蕩,也標誌著法國當前政治危機的暫時性收束與權力格局重組。
消息人士透露,馬克龍意在「維持國家財政與行政連續性」,避免在預算案尚未通過之際觸發議會解散。勒科爾努則以「責任感」與「國家利益」為由接受再任,但他提出2項條件:其一,新政府必須「與2027年總統選舉脫鈎」,不再淪為潛在候選人的平台;其二,他必須獲得充分授權,主導與各黨派的談判,並有權獨立提出人事任命。馬克龍予以同意,聲明稱將給予「完全信任與行動空間」。

然而,「勒科爾努政府2.0」並未帶來平息。反對黨一致批評總統「陷入否認現實的自我循環」,極右翼領袖勒龐(Marine Le Pen)形容這是「民主羞辱」,宣稱將立即發起不信任動議。左翼的社會黨與綠黨認為此次任命「缺乏政治意義」,堅持要求全面暫停2023年養老金改革,否則將對政府投下反對票。
更具象徵性的是,質疑聲也來自總統陣營內部。前生態轉型部長帕尼耶-魯納謝(Agnès Pannier-Runacher)公開反對勒科爾努回歸,表示自己不願在新政府中繼續任職,呼籲總統「真正向左伸出橄欖枝」;復興黨總書記阿塔爾則批評總統「仍試圖掌控一切」,並警告這將加深公眾對執政團隊閉環化的印象。
面對壓力,馬克龍仍堅持其路線:在他看來,勒科爾努是「唯一能穩住局面的人」,既忠誠又懂得政治運作機制。這場「回歸」也暴露法國第五共和的制度困境:當總統失去議會多數卻拒絕政治妥協時,總理便淪為技術執行與政治緩衝的兩難角色。勒科爾努或許能暫時維持政府運轉,但預算表決與養老金改革的陰影仍在前方等待——那,也是他能否真正穩住「任務型政府」的第一次、也是最艱難的考驗。
10月12日晚間,總統府終於公佈新的內閣成員名單。相比較以往,名單中出現不少擔任過政府職位的年輕議員以及來自民間團體的任命。但在野各方仍不滿意,極左派與極右派均揚言提出不信任動議,社會黨則尚未表態。勒科爾努警告,如再次無法獲得支持,將考慮辭職。
若勒科爾努無法取得國會支持,法國將從1月1日起透過緊急臨時法案授權動用開支,直到完整預算通過為止。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