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何明修:青年登場、工會退位──台灣階級政治的世代轉向
或許,12月23日這場台北的「白晝之夜」抗議最大的謎團在於,為何一場攸關全國勞動者權益的抗爭,其擔綱者並不是代表廣大勞動者的工會組織?
或許,12月23日這場台北的「白晝之夜」抗議最大的謎團在於,為何一場攸關全國勞動者權益的抗爭,其擔綱者並不是代表廣大勞動者的工會組織?
在以文學為中心輻輳出的歷史與思想大半徑上,我們看到他總是小巧地、自適地、不改現代派初衷地,緊貼著那個原點──好像一塊只敢貼著海岸線航行的舢舨。於是,香港是他的情人。我不禁莞爾。
2017年上路的教師年金制度,讓校園裏不少資深老師與新進教師都心事重重、士氣低落,將眼光放遠來看,這恐將讓台灣的「人才荒」更加嚴峻......
台灣養成的年輕博士,為追逐一流學者夢,離開「只想留住老人」的故鄉;有潛力的優秀外籍學者,卻多將台灣當「驢」,且騎且尋馬。時間如浪花,漸漸淘盡上世紀的人才基礎...
「我們是出賣了自己的身體勞力與時間,但我們沒有要出賣自己的生活與靈魂啊!」三名華航工會幹部今年參加「交通運輸業工時大體檢」行動,抗議交通運輸業血汗勞動。如今,三人被資方認定「破壞勞資關係」,前途未卜。
她來自信仰基督教的阿美族家族,擁有博士學位,曾經盡力漢化、討厭部落。中年過後,她拋棄漢族名字,拋開信仰了半輩子的宗教和學術,一頭栽進「靈」的世界。
台灣人的國族認同就是中華民國?97年香港除了回歸還有其他選項嗎?面對今天已成為教科書的鐵錚錚事實,台灣和香港兩批青年不甘心將一切當作理所當然,調動民間力量去搜羅檔案,端傳媒和這兩個年輕團隊深入對談。
台灣資產階級之所以採取大動作,主要的原因除了不想給一例一休規定的加班費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勞基法》本身有可能會因為勞動權益的高漲而真正執行。